當鬍鬚會說話《紅喙鬚少女》
8月
16
2023
紅喙鬚的少女(挽仙桃劇團提供/攝影Ace艾思流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31次瀏覽

文 鄭心怡(中正大學中文系)

挽仙桃劇團《紅喙鬚的少女》改編自荀派《辛安驛》,借用角色設定,但更改部分劇情,包括刪減角色趙美蓉、鳳英母親李氏,和真正的趙景龍等角色,讓劇情更加簡潔,注重少女們的成長歷程。

劇情講述周鳳英因白色恐怖痛失父親,因此一心為父親復仇,白天經營辛安大旅社,夜裡戴上父親留下的遺物「紅鬚髯口」,化身「紅喙鬚大俠」,報仇之餘行俠仗義、幫助弱小。鳳英誤會留宿在辛安大旅社的「趙景龍」為仇人,然而景龍其實也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誤會解開後,因彼此相似的遭遇,鳳英與景龍成為好友,鳳英更對景龍動心。然而之後卻揭曉景龍為女扮男裝,其真名為「趙燕容」,而失去了「紅鬚髯口」的鳳英為了保護燕容,成功克服心理障礙,在沒有髯口的情況下出手相救,燕容也漸漸卸下心防,以女子的身分依靠鳳英,從此兩人成為互相照應彼此的知心好姊妹。

本劇一大亮點是將代表戲曲行當的配件「髯口」賦予生命,利用類似弄臣、丑角,以及戲曲行當「丑」的Bouffon表演形式,讓其以「鬚鬚」的身分,代替從小就在鳳英生命中缺席的父親扶持她長大,又像是只屬於鳳英的「隱形朋友」,只有鳳英能看見他的存在,成為鳳英的心理支柱。鬚鬚在整齣劇擔當穿針引線的人物,適時出現解說主角們的過去,也以誇張、搞笑的方式帶入許多時下迷因以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

戲中以鬚鬚的離家出走為轉捩點,導致後續鳳英看到燕容陷入危險時,因沒有髯口能「武裝」而躊躇,但也因此見證鳳英成長,成為不需仰賴髯口也能勇敢奮戰的英雄。鬚鬚的離去表面上像是因為鳳英的見色忘友而心生嫉妒選擇離開,但背後的用意卻是希望鳳英能不再依賴自己,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大人。劇末鬚鬚像是被鳳英獨自留在夢幻島的彼得潘,鳳英長大離去,鬚鬚的鬍鬚卻褪色轉白。

有趣的是,於演後座談會,導演吳宗恩提及鬚鬚留手提箱給鳳英後離開一景,原本是希望能留下髯口後,鬚鬚從此離開鳳英,但礙於經費、舞台設計等問題,無法成功實現此場景,只能選擇以裝有充滿鬚鬚陪伴鳳英從小到大回憶的手提箱做為代表物,正式與鳳英告別,也像是留給鳳英最後的鼓勵,讓鳳英像學會飛的小鳥一樣正式離巢展翅高飛。雖然仍舊能展現鳳英成功不靠髯口,以一己之力奮戰保護燕容的模樣,但若能展現鳳英持有髯口,卻仍能下定決心,不倚賴髯口的偽裝,不因鬚鬚消失而消逝的鬥志,呈現其脫胎換骨的模樣,或許可讓此段戲劇張力更加強大,讓演出更上一層樓。

「夏日生活週」系列節目主要目標是讓初步接觸戲曲的人能輕鬆入門,小孩也能無礙觀賞,因此該劇也有許多試圖拉近與觀眾距離的設計,例如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互動,甚至邀請觀眾上台一起完成鳳英小時學走路的橋段,但該橋段或許是節奏拿捏失準,反而打斷敘事步調,使演出不甚流暢,此段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或許可再進一步思量。雖然《紅喙鬚的少女》仍有許多成長空間,但想必歷經淬鍊,《紅喙鬚的少女》也能如戲中少女成人般綻放非凡光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