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與線上的遊戲中介《她門的秘密》
6月
15
2021
她門的秘密(新加坡實踐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6次瀏覽
黃馨儀(2021年度駐站評論人)

五月中本土疫情猛然而至,面對尚未知終點的防疫三級警戒,台灣表演藝術界不得不重新面對線上展演的可能。而當台灣劇場界被提醒線上化「落後世界一年」,【1】實也意味著我們對劇場的現場眷戀尚無法被取代,因此世界各國雖已有線上展演發展,在解封之後,各劇院人員與觀眾也無不期待再次迎向現場演出,足可見線上劇場仍無法完整建構觀演關係、形塑現場。只是,當全球疫情或將成為常態,作為表演藝術工作者仍不得不省思劇場的現場性轉譯,而除了從劇場影像的轉譯處理外,還能如何讓劇場依然「現場」?新加坡實踐劇場《她門的秘密》提供了一種線上演出的「參與」可能。

《她門的秘密》依情節推進分四個章節,第一章「衝突」與第四章「揭曉」為線上預錄演出,試圖以影像轉譯劇場。第二章「謊言」則以互動參與形式進行,觀眾可針對事前選擇的角色進行即時偵訊。在第一、二部分的演出與互動後,第三部份「犯罪現場」則在結局揭曉前由參與者自主進行,藉由網站勘查角色房間與相關線索,並提供嫌犯名單與犯案動機。

《她門的秘密》以自設網站為演出平台,【2】演出的四個階段都由系統自動帶入,並統一每場次的開演與結束,讓參與者待在同一個線上時空,甚至還預留「等待遲到觀眾」的時間,召喚著實體劇場觀看經驗。就此,網站頁面如同完整的演出舞台,並提供購票觀眾簡易操作與親切的體驗流程,降低參與者的技術門檻——這也表示了實踐劇場一定的網路後台技術發展,在數位語言的基礎上建構了好入門的觀演平台。

以「跨平台原創互動謀殺懸疑游戲」為題,《她門的秘密》確實藉由多樣的線上操作形式,再帶入遊戲解謎的懸疑性,有效處理了一般線上演出常有的觀看疲乏問題。尤其在偵查與解謎的語境下,亦要求參與者一定的專注力,並緩解了劇場到影像的表演落差——不知是否為創作者有意識的選擇,預錄拍攝的兩場,雖有順暢的鏡頭轉換,表演者卻多以具劇場感的能量演出,且有「傳遞月亮」這般的身體性表達。空間上,即使借用現成的旅館場域,但舞台設計卻非直接融合寫實空間進行處理,而有較跳脫的裝置。這些處理讓觀看感受上夾雜在影像與劇場之間,兼具精緻與粗糙感,似乎也變相提問著劇場線上化後與影像展演的差異為何?

不過這樣的表演落差在第二階段「謊言」:觀眾與演員直播互動的部分卻又強烈起來。尤其當表演者一直以高能量表達情緒、為自己辯解,在螢幕外觀看的我便不免感覺疲乏。影像的情緒和劇場表演的情緒落差在此形成理解的困境。此外,雖然明白應是為了方便操作,所以觀眾經由打字留言提問而非能直接發言,提出的問題又經過第三方的「選擇」傳達給角色。參與過程中我無法全然參透選擇機制,然而選擇方的速度實跟不上觀眾發問,也照成「對話」不斷打轉,甚至只是由表演者單向反覆輸出。如果角色剛好又是給予高度情緒的表演,那麼互動的雙方實難有訊問進展。此外,雖然每位表演者都具有兩種以上的語言能力,但在打字提問的機制之下,卻只會以單一語言進行,難免讓部分參與者面臨語言困境而被排除。

而無論訊問互動過程或是犯罪現場勘查,作為觀眾雖然「體驗」了,但不一定真的「參與」了,兩階段的發展實能讓我們更理解角色、並具體看見她們的生活面向,但實未提供太多新的案件情報,增加了推理的無力感。這兩階段實可以對應到教習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 TiE)的互動策略:角色坐針氈與物件百寶箱,兩者都是作為引起觀眾參與動機、更深入理解角色的方式,只是在TiE中通常互動設定多會再進一步、有意識提供線索、給予引導,以促進參與者思考深化。此次《她門的秘密》可惜之處或許即在此:雖能實際互動、但應該能讓參與者主動發現秘密的階段卻沒有更多揭露,秘密的揭曉實得全倚賴結局觀看。

而她們,到底有什麼秘密?劇情中提及的不同歷史時間、多元文化與多語展演,的確給我這不熟悉新加坡的觀眾嶄新的認識視角。尤其跟著劇情推理辦案時,也定會跟隨推敲著她們與她們代表的歷史處境。評論人謝鎮逸認為《她門的秘密》如同一「陰性史博物館」,七位女性角色的道盡了新加坡數百年來不被記載的陰性歷史,卻也同時背負著各種秘密與罪名。【3】然而我卻覺得劇情中除了解謎所需,透露的線索與故事相對直接且單薄,即使跟著走完四階段的歷程,作為外國觀眾實難具體感知七個女性角色的生命歷程,也因此我作為參與者困難的實不是「兇手是誰」,反而是「動機為何」。「Herstory」應該是敘事與思考的主體,但在此似乎成為服務形式的客體。如同這個空間看似提供了她們藏匿安居的可能,卻又充滿了監視與未知,最終我們或許直接知道了她們的個人秘密,卻無法揭開「她門的秘密」,她們仍被囚禁在一個無法抵抗的結構之中。

即使如此,實踐劇場《她門的秘密》實提供了幾個線上劇場參與操作可行的方向:親民且穩定的技術介面、多元的形式切換提供刺激,以及遊戲式的參與動機。由此再思考,或許當劇場失去現場,團隊的線上發展便不得不更需考慮與經營消費者體驗,並讓流程客製化。畢竟相對已經有一定實驗與娛樂美學的影像與技術和沈浸感都充滿的線上遊戲,線上劇場實宛如嬰孩,落差的並不只是國外的一年,而是整個語境。

註釋

1、參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臉書官方粉絲頁,於2021年5月28日發布臺北藝穗節演出取消公告「致2021年參演團隊」,網址:https://reurl.cc/MANa04。

2、演出平台網址:https://brideknockstwice.com

3、參考謝鎮逸:〈島國密室與世界之窗《她門的秘密》〉,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7458。

《她門的秘密》

演出|新加坡實踐劇場
時間|2021/06/02 20:00、2021/06/06 20:00
地點|線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上述三種「窗戶」,正是因為訴諸歷史認識與語言認識的「國門對外之窗」、藉由「媒介轉換之窗」達致「內外結盟的『外交』之窗」,如此環環相扣、密不可分。別忘了新加坡雖然作為一個「島國密室」,但從歷史上而言,其實早就成為多國的經濟貿易樞紐以及殖民帝國爭先搶奪的「世界之窗」。(謝鎮逸)
6月
08
2021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