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出一堆笑意與歡樂的《大東整所》?
8月
18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1次瀏覽

尹良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


臺北兒童藝術節從2000年開始陪伴著大小朋友一同創造生活裡最平凡的快樂,今年夏天以「玩過界 Play by Your Rules」為主題發想,邀請戲劇、舞蹈、音樂、偶戲、街頭馬戲等共六十九檔老少咸宜的精彩作品,希冀在這疫情時代裡每日戴著口罩,逐漸被疫情淹沒笑容的人們,能透過藝術的魔力,重新開啟藏在心中充滿童心的純真靈魂。

正好筆者也在一個被工作與生活壓得喘不過去的情況下,走進劇場裡而被《大東整所》(以下簡稱《大東》)三位表演者渾然天成的喜感所治癒。自一開場,喜劇的氛圍便十分濃厚,從運用3C科技模擬人聲的手法,語音播放觀賞須知,隨後三位醫生(演員)便依序滑稽亮相登場,瞬時現場的大人、小朋友笑聲連連,彷彿揭開了這間「診」所一連串笑料不斷又荒謬至極的序幕。

《大東》是以義大利藝術喜劇為創作根基,結合默劇形式創造多元又具親民的喜劇演出,其中筆者認為不難看出有傳統三人相聲的影子,舉凡從舞臺乾淨利落的佈景道具:屏風、手術檯取代一桌二椅,而三位醫生身著一襲長袍如同相聲表演所著的長袍馬褂,互動上也效仿傳統三人相聲中,一人主要負責捧哏【1】、一人逗哏、一個膩縫兒【2】,猶如默劇版的相聲喜劇。但不一樣的是,三人以上的表演,常常會失去表演核心,而三位表演者卻都能各司其職,如一場在手術室為拯救心跳即將停止的病患,三位醫生(演員)演繹出或光怪陸離的誦經法術,或惡搞將病患懸浮騰空的魔術表演,亦或是五光十射的霓虹燈配上令人捧腹大笑的舞蹈動作等,喜劇節奏可說是掌握得可圈可點。

《大東》運用默劇的表演方法取代真實的文本,此舉不僅去除不必要存在的臺詞,並增添喜劇效果,更巧妙化解了礙於劇目是設定親子共賞,得顧及全年齡層都能聽懂其詞彙的擔憂,對於小本製作的演出來說可說是如虎添翼、一箭三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場地及硬體設備的限制,舞臺與幕後控臺距離幾乎連在一起,而觀眾的座位動線及視野也不甚完美,觀賞上確實造成諸多干擾與混亂,加上現場有需多小朋友的緣故,難免會有觀眾不小心出戲的可能。

但總的來說,《大東》是齣雅俗共賞的親子喜劇,而筆者最終明白或許這間「整」所之所以不稱「診」所,可能就是想顛覆人們對既定人、事、物的定義,人們有時的認知並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或解決的方式,如若分別站在大人與小孩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試想觀賞這齣劇當下的觀眾應該從來想到,原來「笑」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因為我們都被日常生活裡的種種壓力或是活在自己所設下的既定認知裡,而去忽略我們有時應該暫時忘卻煩憂,跳脫規範與框架,並試著用不同的視野輕鬆地看待生活裡的每一樣事物。


註解:

1、捧哏所當擔的是「配角」類型的人物,即在逗哏說完一段哏後,捧哏給予評論或者臺階以繼續下一個哏。

2、在群口相聲中,演時一個人「逗」,多人「捧」,另有一人打岔提破,稱作「膩縫兒」。

《大東整所》

演出|搏逗兄弟
時間|2022/07/14 10:30
地點|文山區萬興區民活動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喜劇中的丑默肢體語言本就有一定的難度,我認為這是一齣老少閒宜的喜劇作品,而不會將其定義為馬戲,畢竟在比例上,此作僅有運用雜技元素、魔術元素,整個演出還是靠著三位演員在喜劇節奏上的掌握,以及與現場互動的拿捏,以達作品效果。(黃寶裕)
8月
29
2019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