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出一堆笑意與歡樂的《大東整所》?
8月
18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2次瀏覽

尹良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


臺北兒童藝術節從2000年開始陪伴著大小朋友一同創造生活裡最平凡的快樂,今年夏天以「玩過界 Play by Your Rules」為主題發想,邀請戲劇、舞蹈、音樂、偶戲、街頭馬戲等共六十九檔老少咸宜的精彩作品,希冀在這疫情時代裡每日戴著口罩,逐漸被疫情淹沒笑容的人們,能透過藝術的魔力,重新開啟藏在心中充滿童心的純真靈魂。

正好筆者也在一個被工作與生活壓得喘不過去的情況下,走進劇場裡而被《大東整所》(以下簡稱《大東》)三位表演者渾然天成的喜感所治癒。自一開場,喜劇的氛圍便十分濃厚,從運用3C科技模擬人聲的手法,語音播放觀賞須知,隨後三位醫生(演員)便依序滑稽亮相登場,瞬時現場的大人、小朋友笑聲連連,彷彿揭開了這間「診」所一連串笑料不斷又荒謬至極的序幕。

《大東》是以義大利藝術喜劇為創作根基,結合默劇形式創造多元又具親民的喜劇演出,其中筆者認為不難看出有傳統三人相聲的影子,舉凡從舞臺乾淨利落的佈景道具:屏風、手術檯取代一桌二椅,而三位醫生身著一襲長袍如同相聲表演所著的長袍馬褂,互動上也效仿傳統三人相聲中,一人主要負責捧哏【1】、一人逗哏、一個膩縫兒【2】,猶如默劇版的相聲喜劇。但不一樣的是,三人以上的表演,常常會失去表演核心,而三位表演者卻都能各司其職,如一場在手術室為拯救心跳即將停止的病患,三位醫生(演員)演繹出或光怪陸離的誦經法術,或惡搞將病患懸浮騰空的魔術表演,亦或是五光十射的霓虹燈配上令人捧腹大笑的舞蹈動作等,喜劇節奏可說是掌握得可圈可點。

《大東》運用默劇的表演方法取代真實的文本,此舉不僅去除不必要存在的臺詞,並增添喜劇效果,更巧妙化解了礙於劇目是設定親子共賞,得顧及全年齡層都能聽懂其詞彙的擔憂,對於小本製作的演出來說可說是如虎添翼、一箭三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場地及硬體設備的限制,舞臺與幕後控臺距離幾乎連在一起,而觀眾的座位動線及視野也不甚完美,觀賞上確實造成諸多干擾與混亂,加上現場有需多小朋友的緣故,難免會有觀眾不小心出戲的可能。

但總的來說,《大東》是齣雅俗共賞的親子喜劇,而筆者最終明白或許這間「整」所之所以不稱「診」所,可能就是想顛覆人們對既定人、事、物的定義,人們有時的認知並不一定是唯一的答案或解決的方式,如若分別站在大人與小孩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試想觀賞這齣劇當下的觀眾應該從來想到,原來「笑」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因為我們都被日常生活裡的種種壓力或是活在自己所設下的既定認知裡,而去忽略我們有時應該暫時忘卻煩憂,跳脫規範與框架,並試著用不同的視野輕鬆地看待生活裡的每一樣事物。


註解:

1、捧哏所當擔的是「配角」類型的人物,即在逗哏說完一段哏後,捧哏給予評論或者臺階以繼續下一個哏。

2、在群口相聲中,演時一個人「逗」,多人「捧」,另有一人打岔提破,稱作「膩縫兒」。

《大東整所》

演出|搏逗兄弟
時間|2022/07/14 10:30
地點|文山區萬興區民活動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喜劇中的丑默肢體語言本就有一定的難度,我認為這是一齣老少閒宜的喜劇作品,而不會將其定義為馬戲,畢竟在比例上,此作僅有運用雜技元素、魔術元素,整個演出還是靠著三位演員在喜劇節奏上的掌握,以及與現場互動的拿捏,以達作品效果。(黃寶裕)
8月
29
2019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