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醜怪的連體《心碎蠻荒之旅》
3月
15
2023
心碎蠻荒之旅(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8次瀏覽

文 陳盈帆(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心碎蠻荒之旅》呈現了起伏不定的情感世界,比起旅程,它更像是個複數人格的心靈空間。至於第三章是否完成了療癒?我不太能肯定。

從第一個段落,低亮度空無一物的舞台,使七位舞者的陣仗看起來更小些。他們的雙足像被履帶運送般平順移動,相對拙拙的(awkward)枝節上半動作,美醜的同時共存便為我鋪下此作的基調。第一段不時有點心驚,舞者們陷入原因不外露的內在驚嚇。這讓我想起,的確,擊碎人心的情節往往不在愛情的預期裡頭。不知怎地,起了些波瀾,難以招架,或許這便是舞作內在動機。

美(Beauty)/醜怪(Grotesque)

其他段落持續展現出各種對比性,例如,沿身體中線向外撐開的肢體帶些黏膩,醜得像是兩棲類彎曲的四肢,還配上頭頸不自然的角度。然而,一樣沿身體中線向內縮捲的肢體,微微交叉的夾緊大腿,收回雙臂擁抱自己,抬手撫觸裸露的脖子,這種觸碰身體弱點部位的形象,又往往只在描繪美麗女性的畫作出現。

於是,醜(ugliness)或許無法表達Sharon Eyal(莎倫.伊爾)所見,怪醜(grotesque)的怪誕才是佔了這支舞一半的高調基礎。由這支舞可見Eyal對極致(extreme)的喜好。它的情緒來自雙極相對的不協調、張力、推拉、techno重拍和各段劇烈變化的燈光。在最宏觀的段落結構上,它一直改變,在最微觀的舞句間,它也一直改變。然而這些躁動削減了意義的變化,這些個體之於群體的幾何變幻在五十分鐘內累積了我的疲乏。還好,表演者個別進入中心的表現往往能魅惑我繼續看下去。

親密/疏遠

以及,Christian Dior Couture的創意總監,Maria Grazia Chiuri設計的膚色服裝是吸引人的,它的親密感與動作的親密觸感緊密貼合,這次不同於Dior 2019 Ready-to-Wear Show,它包覆了雙腳,使舞者延伸的雅緻線條不被襪子或光足打斷。我寧可說這套紋路極美的視覺主題是服裝而不是舞衣,因為穿上Grazia的設計是可以「動」的,女人/人不會被束縛。我可以想像這套服裝是因有人穿著才活著,隨手披件外衫就走在街上了。不過,胸前那顆血色大愛心比例的必要性,使我微微有些疑慮。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心碎蠻荒之旅》

演出|以色列L-E-V舞團
時間|2023/3/1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許多看過「愛的循環三部曲」的人們,似乎也都將更多的讚譽留給了前一次來台的《強迫症之戀》,不過當我們看見《心》之舞者猙獰的嘶吼面容與嘴裡發出的喘息時,卻也難以否認身體或心理都在不自覺中,止不住地於體內深處怦怦亂跳,即使當晚的國家戲劇院未必是最適合的載體,過遠與過大的空間些許削弱了舞者充沛飽滿的能量,但筆者還是能隱約看見觀眾席上部分的人們在躁動著
3月
30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