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醜怪的連體《心碎蠻荒之旅》
3月
15
2023
心碎蠻荒之旅(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6次瀏覽

文 陳盈帆(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心碎蠻荒之旅》呈現了起伏不定的情感世界,比起旅程,它更像是個複數人格的心靈空間。至於第三章是否完成了療癒?我不太能肯定。

從第一個段落,低亮度空無一物的舞台,使七位舞者的陣仗看起來更小些。他們的雙足像被履帶運送般平順移動,相對拙拙的(awkward)枝節上半動作,美醜的同時共存便為我鋪下此作的基調。第一段不時有點心驚,舞者們陷入原因不外露的內在驚嚇。這讓我想起,的確,擊碎人心的情節往往不在愛情的預期裡頭。不知怎地,起了些波瀾,難以招架,或許這便是舞作內在動機。

美(Beauty)/醜怪(Grotesque)

其他段落持續展現出各種對比性,例如,沿身體中線向外撐開的肢體帶些黏膩,醜得像是兩棲類彎曲的四肢,還配上頭頸不自然的角度。然而,一樣沿身體中線向內縮捲的肢體,微微交叉的夾緊大腿,收回雙臂擁抱自己,抬手撫觸裸露的脖子,這種觸碰身體弱點部位的形象,又往往只在描繪美麗女性的畫作出現。

於是,醜(ugliness)或許無法表達Sharon Eyal(莎倫.伊爾)所見,怪醜(grotesque)的怪誕才是佔了這支舞一半的高調基礎。由這支舞可見Eyal對極致(extreme)的喜好。它的情緒來自雙極相對的不協調、張力、推拉、techno重拍和各段劇烈變化的燈光。在最宏觀的段落結構上,它一直改變,在最微觀的舞句間,它也一直改變。然而這些躁動削減了意義的變化,這些個體之於群體的幾何變幻在五十分鐘內累積了我的疲乏。還好,表演者個別進入中心的表現往往能魅惑我繼續看下去。

親密/疏遠

以及,Christian Dior Couture的創意總監,Maria Grazia Chiuri設計的膚色服裝是吸引人的,它的親密感與動作的親密觸感緊密貼合,這次不同於Dior 2019 Ready-to-Wear Show,它包覆了雙腳,使舞者延伸的雅緻線條不被襪子或光足打斷。我寧可說這套紋路極美的視覺主題是服裝而不是舞衣,因為穿上Grazia的設計是可以「動」的,女人/人不會被束縛。我可以想像這套服裝是因有人穿著才活著,隨手披件外衫就走在街上了。不過,胸前那顆血色大愛心比例的必要性,使我微微有些疑慮。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心碎蠻荒之旅》

演出|以色列L-E-V舞團
時間|2023/3/1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許多看過「愛的循環三部曲」的人們,似乎也都將更多的讚譽留給了前一次來台的《強迫症之戀》,不過當我們看見《心》之舞者猙獰的嘶吼面容與嘴裡發出的喘息時,卻也難以否認身體或心理都在不自覺中,止不住地於體內深處怦怦亂跳,即使當晚的國家戲劇院未必是最適合的載體,過遠與過大的空間些許削弱了舞者充沛飽滿的能量,但筆者還是能隱約看見觀眾席上部分的人們在躁動著
3月
30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