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醜怪的連體《心碎蠻荒之旅》
3月
15
2023
心碎蠻荒之旅(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2次瀏覽

文 陳盈帆(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心碎蠻荒之旅》呈現了起伏不定的情感世界,比起旅程,它更像是個複數人格的心靈空間。至於第三章是否完成了療癒?我不太能肯定。

從第一個段落,低亮度空無一物的舞台,使七位舞者的陣仗看起來更小些。他們的雙足像被履帶運送般平順移動,相對拙拙的(awkward)枝節上半動作,美醜的同時共存便為我鋪下此作的基調。第一段不時有點心驚,舞者們陷入原因不外露的內在驚嚇。這讓我想起,的確,擊碎人心的情節往往不在愛情的預期裡頭。不知怎地,起了些波瀾,難以招架,或許這便是舞作內在動機。

美(Beauty)/醜怪(Grotesque)

其他段落持續展現出各種對比性,例如,沿身體中線向外撐開的肢體帶些黏膩,醜得像是兩棲類彎曲的四肢,還配上頭頸不自然的角度。然而,一樣沿身體中線向內縮捲的肢體,微微交叉的夾緊大腿,收回雙臂擁抱自己,抬手撫觸裸露的脖子,這種觸碰身體弱點部位的形象,又往往只在描繪美麗女性的畫作出現。

於是,醜(ugliness)或許無法表達Sharon Eyal(莎倫.伊爾)所見,怪醜(grotesque)的怪誕才是佔了這支舞一半的高調基礎。由這支舞可見Eyal對極致(extreme)的喜好。它的情緒來自雙極相對的不協調、張力、推拉、techno重拍和各段劇烈變化的燈光。在最宏觀的段落結構上,它一直改變,在最微觀的舞句間,它也一直改變。然而這些躁動削減了意義的變化,這些個體之於群體的幾何變幻在五十分鐘內累積了我的疲乏。還好,表演者個別進入中心的表現往往能魅惑我繼續看下去。

親密/疏遠

以及,Christian Dior Couture的創意總監,Maria Grazia Chiuri設計的膚色服裝是吸引人的,它的親密感與動作的親密觸感緊密貼合,這次不同於Dior 2019 Ready-to-Wear Show,它包覆了雙腳,使舞者延伸的雅緻線條不被襪子或光足打斷。我寧可說這套紋路極美的視覺主題是服裝而不是舞衣,因為穿上Grazia的設計是可以「動」的,女人/人不會被束縛。我可以想像這套服裝是因有人穿著才活著,隨手披件外衫就走在街上了。不過,胸前那顆血色大愛心比例的必要性,使我微微有些疑慮。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心碎蠻荒之旅》

演出|以色列L-E-V舞團
時間|2023/3/1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許多看過「愛的循環三部曲」的人們,似乎也都將更多的讚譽留給了前一次來台的《強迫症之戀》,不過當我們看見《心》之舞者猙獰的嘶吼面容與嘴裡發出的喘息時,卻也難以否認身體或心理都在不自覺中,止不住地於體內深處怦怦亂跳,即使當晚的國家戲劇院未必是最適合的載體,過遠與過大的空間些許削弱了舞者充沛飽滿的能量,但筆者還是能隱約看見觀眾席上部分的人們在躁動著
3月
30
2023
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
3月
22
2023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