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極致的暗黑感官饗宴《心碎蠻荒之旅》
3月
22
2023
心碎蠻荒之旅(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90次瀏覽

文 鄭卉伶(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三年級)

作為一個與舞蹈幾乎毫無緣分的人,在觀賞完本次舞作之後,我的第一個感想是,感受到了心碎和旅程,然而蠻荒究竟在哪裡?五十分鐘的舞劇,原文名「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 Chapter3」,是以色列編舞家Sharon Eyal《愛的循環三部曲》的最終章。不同於Sharon Eyal以往作品只使用電音音樂的作法,本作使用了不同的音樂型態,由悠揚的清唱和著吉他聲和動作重複性極高的獨舞開場,並以迷幻急遽的電音節奏和詭異卻一致的群舞收束。值得一提的是,本作與Dior首位女性創意總監Maria Grazia Chiuri合作,設計了一套七位舞者一致的純肢體緊身紋身舞衣,其紋樣除了胸前的大紅心之外,皆是深色線條,圖案囊括荊棘、寒帶花朵、草葉和羽毛等意象。

整個作品中,編舞家使用看似毫無關聯的二十九個關鍵字來構作,有意味強烈負面情感的Emptiness、concealment、Longing等,也有物質的Moon、Water等;有表彰強烈正面情感的Color、Stitches、Love等,也有非物質的感官知覺Intension、Gap、Smell等,甚至是抽象事物如Demon、Fold和Impulse。在觀演途中,我並無法明確地知會何處可以對應至什麼關鍵字(又或許,關鍵字所代表的情感意象散落在舞劇各處,並非一個橋段就代表一個關鍵字的結束),不過,倒是有幾個印象深刻的段落供我推敲思忖。

神奇的是,雖然無法明確區分關鍵字與此作中各段的關聯,我卻可以感受到這二十九個關鍵字並列的不和諧感,和舞台上所呈現出來的事物是完美地一拍即合。演前導聆人提及,在觀演時可以特別注意橋段設計與「愛情」主題的呼應關係,以及編舞家同時操作男體和女體性感、喜愛將手腳拉長的風格;雖然是僅僅七人的小舞團編制,加上了強調肩膀與腰部等不常見部位的誇張肢體擺動設計,來呈現身體比例特殊性的作法,使我眼前偌大的舞台空間彷彿被填滿。

首先是我推測為與關鍵字「Lis」(誓言)有關的橋段。五人作為背景舞者,於舞台的前二分之一處一字排開,二位女舞者於前三分之一處進行雙人舞,搭配集中打在舞者身上的綠色燈光、狂野的跨膝舞步和接吻意象的奔放互動,不禁使我推想這是有關於戀人熱情纏綿的戲碼。另外一個時間上相隔較遠但我認為有所關聯的橋段,是使用相似的站位結構,不過換成兩位男舞者的雙人舞;相比於女舞者的狂野,這一段是使用藍色燈光,搭配細膩而唯美的肢體相互攀附和以一人為轉軸、另一人為力臂,由右舞台至左舞台的高難度旋轉動作等等,來呈現男體的性感。


心碎蠻荒之旅(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再者是與關鍵字「impulse」(衝擊)、「Point」(點)、「Intension」(張力)可能有關的橋段。七人於舞台上呈凸字排開,各兩側的最前兩位舞者和中間各一位舞者重複深蹲著並緩慢地誇張抖動肩膀的舞步,而舞台最後方、中間的一位舞者詭異地扭動並伸展,重複數十、二十次的單手重擊單點動作充滿衝擊與張力,與關鍵字相當契合,似是在愛情世界中所受各式衝擊、還未被擊倒然而處於餘波盪漾之水深火熱中的情感。最後是在本作尾聲的、我推測與「Fold」(折疊)、「Hideout」(藏身處)、「Wholeness」(完好)和「Concealment」(隱藏)有關的部分。本橋段使用柔和白色燈光的強弱和明暗來「玩」,和搭配音樂節奏而集聚、收放著的人體(集聚時是六人向一人集中包覆,中間的舞者抬頭向上而其餘低頭推擠),形成植物的生長和凋萎意象,並且循環了數次,些許象徵著探尋愛情過程中偶然遇見的生機,與失望的衰敗而隱藏。

此作的編舞風格是流暢且破碎的,也是苦痛而美麗的;音樂部分則是從吉他搭配人聲與鼓,到有歌詞的歌曲男聲女聲各一首,最後再到只有哼唱旋律的迷幻電音長曲,是約莫六七首分開來聽會是相當違和的音樂;然而,就如同關鍵字的意圖,它們像是縫補般被拼接成了五十分鐘的背景音。邊觀賞此舞作(搭配耳中聽到的多變音樂),可以感受到事物在爆發地破碎後被修復,以及舞台空間背後隱喻的、被傷害撕裂後的療傷過程,這樣的黑暗感性使人在不安之餘奇怪地為之著迷,與愛情主題的起伏擺盪有著密切地連結;心碎蠻荒之旅的蠻荒,也許就是在觸及到愛情本質前會遭遇的各式起落,以及某程度上,絕處逢生的自然法則。

《心碎蠻荒之旅》

演出|以色列L-E-V舞團
時間|2023/3/11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許多看過「愛的循環三部曲」的人們,似乎也都將更多的讚譽留給了前一次來台的《強迫症之戀》,不過當我們看見《心》之舞者猙獰的嘶吼面容與嘴裡發出的喘息時,卻也難以否認身體或心理都在不自覺中,止不住地於體內深處怦怦亂跳,即使當晚的國家戲劇院未必是最適合的載體,過遠與過大的空間些許削弱了舞者充沛飽滿的能量,但筆者還是能隱約看見觀眾席上部分的人們在躁動著
3月
30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3月
15
2023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