熾熱靈魂的生之慾——《蚵仔夜行軍》親子版
8月
09
2023
蚵仔夜行軍 親子版(三缺一劇團/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7次瀏覽

文 簡韋樵(專案評論人)

三缺一劇團的核心成員魏雋展在2009年開啟徒步旅行,以身為度,展開一場對台灣當代社會的探索,其心路歷程進而影響劇團後來的作品走向和計畫。尤其該團自2013年推動「土地計畫」系列,從田野訪調、文獻蒐集等方式觸碰議題,翌年製作首部曲《還魂記》和《蚵仔夜行軍》,爾後在2021年上演第二部曲《國姓爺之夢》。如今選擇在劇團成立二十週年之際以《蚵仔夜行軍》為重演劇目,不僅定調劇團的美學風格,包含擺盪在虛實之間的現實魔幻感,更凸顯了創作者對當代社會的持續深思和學習,並且透過身體語彙與他者日常經驗進行連繫。

此次《蚵仔夜行軍》親子版,曾在2017年配合教育戲劇的系列活動上演,刪省原本劇中海墘厝裡,家鄰的生活景況和勞動階層的渺小與哀戚,而剩至約一小時的演出時間,則保留以「蚵仔」為主角的虛構內容,以動物作為中介,為孩童與自然、土地之間情感交流打開了大門,兼顧故事的議題性和趣味性,包括那張場上隕石色、佈滿皺摺的大張宣紙,從投影功能、光影視覺、海浪,到蚌殼、神秘蚵仙的造型等使用,開啟變幻無窮的想像空間。作品本身不僅懷有強烈的土地意識和人文關懷,而且藉此向親子觀眾傳遞環境生態的關注,並搭配繪本有聲書【1】,擴充、延續、推廣劇場外的美學和教育功能。

然而,此劇若是面對來自北部的孩童觀眾,在沒有先備知識和台語基礎情況下,他們如何「共感」在趣味背後的窘迫與無奈?尤其抽離以人為主的寫實場景,失去原劇描繪的沉痛,以及生活被貧窮、疾病、死亡威脅的困頓感,從而緩解觀者的「震懾」體驗,何以讓該劇想要關照、叩問的議題的核心,在觀眾中產生激蕩與思考?


蚵仔夜行軍 2023四月 水源劇場 原版(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吳品萱)


蚵仔夜行軍 親子版(三缺一劇團/攝影楊詠裕)


煙口下的危脆生命

鐘聖雄:「當南風吹撫,雨水如淚落下,母親的臂彎成了彼此孤寂的墳墓。」【2】當台灣的大河濁水溪在工業時代後逐漸枯竭,海岸的生態系統遭致戕害,曾經孕育豐富生命的母親河已面目全非。每年夏天,南風吹襲彰化大城鄉,同時攜帶著麥寮外海三百九十八支煙囪所排放的廢煙,讓村落的空氣籠罩在灰濛之中。雨水和土壤的酸性,使得有毒物質滲透進居民多孔的皮膚,人們逐漸喪失生存的根基。

從經由賦予人性、符號性地處理,將現實對六輕工業區帶來污染的憤懣,轉為蚵仔夜行軍屠殺「火龍」(hué-liông)之行動。猶如戲裡那群最激憤的Rock蚵(野生石頭蚵),其身上的畸形與缺陷,正象徵著居民在海水和土地遭變質後,體內的器官飽受金屬致癌物的殘害和荼毒,所留下無形的疾病和深刻醜陋的烙痕;再者Rock蚵群反芻而出的歌謠,就像是肉體的痛發出的呻吟,承載石化廠發出的黑煙、廢水等污穢的產物滲透於毛孔裡,任其在體內摧毀;最後Rock蚵群伺機的瘋狂,是低微生命發動的一場徹底傾覆,是怨恨灌滿了力量,欲奪回被賤斥的話語權。

儘管如此,創作者為親子觀眾構築的寓言,是在非現實情境將資本主義強權剝削自然、毀壞土地的客觀因素,「藏」在神話當中。劇裡提及在蚵寮的各區區長為了待在舒適的蚵殼串裡和吃著鮮美的(毒)海藻,就扮演起類宗教領袖:老蚵仔仙。區長將蚵農喻為崇高的神明「好食」(hó-tsia̍h),並欺騙、說服被圈養於此的蚵仔們,這是百年來蚵仔與人類簽訂的和平協議,使他們臣服、獻身於人類,以犧牲少數來換取虛幻的榮景。藉著隱喻,其實也透露著官商相互遮掩事實,進而犧牲環境永續,用各種的制度性補償或者以地方繁榮為由,欲麻痹、削弱在地民眾的反抗力量。

進擊終究成為妄想?

不管在戲裡戲外,對抗「火龍」的侵犯,皆是為了生存而生成的防衛性暴力。差別在於,戲裡的游擊隊殺身成仁,以自殺式的報復行動引發工廠的爆炸。以現實來看,以此做為結局是否為創作者的心理欲求,訴諸於虛構角色的起義,一舉將工業區全數消滅,達至完全的肉體解放和自由?先不論情節是否過太過於理想或者一股勁地行動,而是缺乏對話和辯證的沉澱和空間,甚至沒有反映出現狀的矛盾關係,就引發一場莽撞的革命?如同上文提及的問題,該如何為孩童觀眾進行一場批判性的反省?除了毀滅與虛無,那群先前被洗腦、被壓迫者操控的蚵仔如何產生意識或者省思過程,應是值得被著重的篇幅。

讓孩童傾聽母親河的吶喊

2010至2011年,六輕陸續發生嚴重的火災事故,同時彰化農、漁民與眾多環保團體,集體反對國光石化設址於彰化的運動,引起大眾開始關注被漠視和遺忘的村落。在2013年出版的紀實攝影集《南風》和2014年《南風攝影展》延伸的抗議活動,呈現一張張的黑白攝影和來自村民的情緒流露,譜出彰化台西村生命哀曲。爾後2016年鍾喬曾領銜差事劇團,進到台西村蹲點,並與居民共同演出《返鄉的進擊》,讓庶民透過最素樸的行動,親身證言。或許在《蚵仔夜行軍》親子版,以常見的蚵仔料理作為引子,再藉由擬人化的寓言故事,來吸引孩童觀眾的目光,甩脫既有的親子劇總是在解決自身的需求和掙扎,引領他們進入陌生的領地看見他者的生之慾求,能在潮來潮去中聆聽環境的傾訴。

註釋

1. 三缺一劇團:《蚵仔夜行軍》(台北:前衛,2023年)。

2. 鐘聖雄、許震唐:《南風》(台北:衛城,2013年)。

《蚵仔夜行軍》親子版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3/07/23 11:0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