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2023年高雄春天藝術節共推出四檔環境舞蹈作品,分別在「鳳儀書院」與「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演出。在鳳儀書院演出的兩個作品為:01舞蹈製作的《三種氣質》與南台灣藝術舞蹈團的《鳳儀新探》,兩個作品用各自的方式與鳳儀書院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溝通,看見不同的歷史空間與意義。
《三種氣質》大致上將展演分成三區:在照牆與頭門間,以南管樂為背景,採用較悠揚舒緩的氛圍,引領觀眾看見書院的整體氛圍,且舞蹈設計隨著音樂由緩而快,作為此階段與下一階段的銜接;頭門到講堂間以北管樂為背景,展演內容又再細分為兩個區塊,在練武場中以較剛猛的舞風,呈現習武的氛圍,而在曹公祠旁,則是以男女舞者在兩棵樹之間的互動,呈現纏綿的情感互動,而後兩組舞者會集中於曹公祠前,以群舞表現出藝陣的熱鬧情境;最後則是從後門走出,觀眾在引導下,於民宅與鳳儀書院狹窄的巷道中通行,行進過程中,舞者既是引導員、同時也在當中表現時光流動、與身處於夾縫間的掙扎與徬徨,最後行至開始之處。
從樂音的處理,到表演空間的區隔,大致可以看到的是「當下-過去-當下(含未來)」的時間進程,四名舞者穿著低明度與彩度的服裝,與古蹟的氛圍相合,彷彿化身為場域中的「精靈」,個別以自身的理解在三個時空區塊中,與展演空間交流、並引領現場觀眾了解鳳儀書院的歷史,既是展演,也是導覽。
三種氣質(01 舞蹈製作提供/攝影劉人豪)
與《三種氣質》不同,《鳳儀新探》是從現代的角度進行場域回顧。展演空間分為兩區,即:頭門到照牆間是呈現常民街市集會的生活百態;頭門到講堂之間則是重現書院文武兼修的學習氛圍,並與現場擺設的人偶進行互動,以練武比試開始,再將音樂轉為現代頌唱的三字經,呈現從過去到現今的學生學習樣態,且無論文武,都有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交互溝通的意涵,表現出跨時空的共性與差異。
以現代視角觀看、展演一點,亦可從服裝色調來看。演出中的服裝大抵是採用彩度較高的顏色,置放在彩度較低且古樸的歷史空間中,形成視覺對比,且也由於演出並非「刷新修復」歷史情境,乍看之下較為突兀,但若將舞者的詮釋角度視為遊客在此空間中的體會,作品的「新探」意義就會從中顯現。
環境舞蹈與歷史建築的溝通,《三種氣質》與《鳳儀新探》各自表達的方式與關注角度不同,前者較全面地關注鳳儀書院及周邊民宅的氛圍與歷史,能看見書院在時間推移之下的不同樣貌;後者較關注的是書院昔日的功能性與現代解讀。雖然都共同探討在此空間中的今昔樣貌,但《三種氣質》的表現方式較為內斂,且是由收到放、一層層地看見書院的整體樣貌,《鳳儀新探》的表現方式則較為直接生猛,讓觀眾能夠快速地了解作品的涵意。
從古蹟與環境舞蹈的空間運用上,《鳳儀新探》由於主題與空間運用相對單純,順著指引倒也不致有所遺漏。但《三種氣質》的空間在演出的第二階段中,是先分流、而後才匯流至一處,然而由於觀看人潮眾多,也間接影響人流移動的效果,因此需要兩天到場觀看,才不會錯過特定空間的演出。人流移動的問題也影響到第三階段身處於古蹟與民宅之間的縫隙時,人流移動的不順暢,易使注意力關注在移動、而非舞蹈演出。因此在人潮的分流與引導上,需要有更多琢磨,才能夠讓觀眾了解整體演出內容為何。
兩種觀看角度,表現出鳳儀書院的不同樣態,但細細想來,鳳儀書院還是鳳儀書院,雖然在歷史的變動中,樣貌有所不同,且在現代的時空中,不僅是古蹟,亦與民宅、寺廟相鄰,本為教育性質的書院變成考生的心靈寄託之處、以及觀光客的遊賞景點。在演出前後,鳳儀書院都有導覽,搭配上兩支舞作,能夠看見的,是屬於不同視角下的歷史與文化詮釋。
《三種氣質》
演出|01舞蹈製作
時間|2023/04/08、09 16:30
地點|鳳儀書院
《鳳儀新探》
演出|南臺灣藝術舞蹈團
時間|2023/04/08、09 17:00
地點|鳳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