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歷史空間的兩種詮釋《三種氣質》、《鳳儀新探》
5月
18
2023
鳳儀新探(南台灣藝術舞蹈團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12次瀏覽

文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2023年高雄春天藝術節共推出四檔環境舞蹈作品,分別在「鳳儀書院」與「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演出。在鳳儀書院演出的兩個作品為:01舞蹈製作的《三種氣質》與南台灣藝術舞蹈團的《鳳儀新探》,兩個作品用各自的方式與鳳儀書院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溝通,看見不同的歷史空間與意義。

《三種氣質》大致上將展演分成三區:在照牆與頭門間,以南管樂為背景,採用較悠揚舒緩的氛圍,引領觀眾看見書院的整體氛圍,且舞蹈設計隨著音樂由緩而快,作為此階段與下一階段的銜接;頭門到講堂間以北管樂為背景,展演內容又再細分為兩個區塊,在練武場中以較剛猛的舞風,呈現習武的氛圍,而在曹公祠旁,則是以男女舞者在兩棵樹之間的互動,呈現纏綿的情感互動,而後兩組舞者會集中於曹公祠前,以群舞表現出藝陣的熱鬧情境;最後則是從後門走出,觀眾在引導下,於民宅與鳳儀書院狹窄的巷道中通行,行進過程中,舞者既是引導員、同時也在當中表現時光流動、與身處於夾縫間的掙扎與徬徨,最後行至開始之處。

從樂音的處理,到表演空間的區隔,大致可以看到的是「當下-過去-當下(含未來)」的時間進程,四名舞者穿著低明度與彩度的服裝,與古蹟的氛圍相合,彷彿化身為場域中的「精靈」,個別以自身的理解在三個時空區塊中,與展演空間交流、並引領現場觀眾了解鳳儀書院的歷史,既是展演,也是導覽。


三種氣質(01 舞蹈製作提供/攝影劉人豪)

與《三種氣質》不同,《鳳儀新探》是從現代的角度進行場域回顧。展演空間分為兩區,即:頭門到照牆間是呈現常民街市集會的生活百態;頭門到講堂之間則是重現書院文武兼修的學習氛圍,並與現場擺設的人偶進行互動,以練武比試開始,再將音樂轉為現代頌唱的三字經,呈現從過去到現今的學生學習樣態,且無論文武,都有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交互溝通的意涵,表現出跨時空的共性與差異。

以現代視角觀看、展演一點,亦可從服裝色調來看。演出中的服裝大抵是採用彩度較高的顏色,置放在彩度較低且古樸的歷史空間中,形成視覺對比,且也由於演出並非「刷新修復」歷史情境,乍看之下較為突兀,但若將舞者的詮釋角度視為遊客在此空間中的體會,作品的「新探」意義就會從中顯現。

環境舞蹈與歷史建築的溝通,《三種氣質》與《鳳儀新探》各自表達的方式與關注角度不同,前者較全面地關注鳳儀書院及周邊民宅的氛圍與歷史,能看見書院在時間推移之下的不同樣貌;後者較關注的是書院昔日的功能性與現代解讀。雖然都共同探討在此空間中的今昔樣貌,但《三種氣質》的表現方式較為內斂,且是由收到放、一層層地看見書院的整體樣貌,《鳳儀新探》的表現方式則較為直接生猛,讓觀眾能夠快速地了解作品的涵意。

從古蹟與環境舞蹈的空間運用上,《鳳儀新探》由於主題與空間運用相對單純,順著指引倒也不致有所遺漏。但《三種氣質》的空間在演出的第二階段中,是先分流、而後才匯流至一處,然而由於觀看人潮眾多,也間接影響人流移動的效果,因此需要兩天到場觀看,才不會錯過特定空間的演出。人流移動的問題也影響到第三階段身處於古蹟與民宅之間的縫隙時,人流移動的不順暢,易使注意力關注在移動、而非舞蹈演出。因此在人潮的分流與引導上,需要有更多琢磨,才能夠讓觀眾了解整體演出內容為何。

兩種觀看角度,表現出鳳儀書院的不同樣態,但細細想來,鳳儀書院還是鳳儀書院,雖然在歷史的變動中,樣貌有所不同,且在現代的時空中,不僅是古蹟,亦與民宅、寺廟相鄰,本為教育性質的書院變成考生的心靈寄託之處、以及觀光客的遊賞景點。在演出前後,鳳儀書院都有導覽,搭配上兩支舞作,能夠看見的,是屬於不同視角下的歷史與文化詮釋。

《鳳儀新探》

演出|南臺灣藝術舞蹈團
時間|2023/04/08、09 17:00
地點|鳳儀書院

《三種氣質》

演出|01舞蹈製作
時間|2023/04/08、09 16:30
地點|鳳儀書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算表演者間一個簡單的眼神交會,都釋放出交流與對話,因此這個作品帶給觀眾許多的溫暖感觸 。舞蹈語彙的奇幻渲染力 ,就如同人與人相處間那微妙的感覺一樣,就算沒有言語,也能看到與交流著彼此的情緒與狀態。
6月
01
2023
批判的意圖影響了這齣戲的形式,讓我們在這段時間中漸漸變化,變得警覺──之於充滿危機的世界,之於作用在自己身上的治理力量,之於如何更好地採取行動。
5月
29
2023
我有充分的理由與權力,贊同主創團隊的實驗精神,不僅是想製作賣座作品,觀眾是完成演出的關鍵,但在場者是誰其實不甚重要,很想建議票面加上警語「心理素質不夠強健者勿入」,雖然我知道主張不會得到回應。
5月
23
2023
一開場,這齣戲就照見我們剛剛的模樣。黑暗中的舞台以12面黑色屏幕當作佈景,黑幕前的舞者,就像手機訊息裡那些白花花的訊息在眼前跳動著,觀眾已被編舞家不知不覺的置身在看手機的體感裡
5月
23
2023
此作品原創於2018年,取材日本幾個著名的黑暗暴力事件:赤軍事件和奧姆真理教事件,旨在探索群體的瘋狂意識形態以及同儕壓力;依據榮格心理學論述,人的人格由三部份組成⋯⋯
5月
22
2023
後設戲劇(metatheatre)的概念已經不陌生,打破第四面牆或戲中戲早非創新之舉,然而,當後設的概念與舞蹈、敘事兩相結合,卻產出意料之外的驚喜。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與劇作家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選擇將原先的故事拆解,重建另一種敘事觀點。
5月
19
2023
洲際間面臨到的狀況迥異,尤其是以中東風格的服飾與舞蹈呈現,容易讓人與特定情景作聯想,於是,疑問產生,即:何以能忽略所有文化的不同,一概而論?加上,由於內容所提到的女性議題十分廣泛,沒有適當聚焦觀點,觸及的程度不夠深入,當一幀幀的舞碼結束,觀眾容易迷失其中。
5月
18
2023
在空無景緻與人煙的舞台上,唯有黑膠地板遺留的刮痕與被拆解的大環,靜置其中⋯⋯演出終有觀眾散去的時刻,從面對他人的狀態,回歸到創作正視的自己,哪一個片段會是自我真實的期待?
5月
1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