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士兵在阿姆斯特朗砲旁的城樓上射紙飛機《十面埋伏》
6月
29
2015
十面埋伏(林育世)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3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節目未開場,進入百多年歷史的二鯤鯓砲臺(俗稱「億載金城」)稜堡內的觀眾們即可看到四處有穿著不明時代古裝的士兵巡邏;節目一開場,現場搭起的四面巨型螢幕上出現舞者以唐朝顏體楷書的運筆書寫著後秦時代楚漢相爭歷史文本的關鍵字眼,而且劇中的楚漢舞者與樂師在砲台城牆上的演出,均在現址留存的阿姆斯特朗後膛砲仿製品旁發生;諸多的歷史元素錯置的現象,讓我們察覺到本劇的目的遠非在於客觀歷史感的再現,而是讓進場的觀眾對所有的非當代因素所產生的主觀歷史感的多重想像,成為整體劇場內容的一部。

所有的演出元素,音樂,演員的肢體,燈光均設計在砲台的圍牆上,居高臨下地對在城內席地而坐的近三千名觀眾形成一個「準環繞劇場」的舞台效果。然而可能受限於經費或製作技術,真正做到環場效果的只有音樂與音響的部份,參與演出的采風樂坊與天鼓擊樂團的樂師與鼓師們在整個城廓的演奏位置與音響工程的設計,讓觀眾置身的聆賞區得到飽滿生動,份量十足的音場;演員與舞者的肢體展現,主要仍是在正面主舞台以及巨砲旁的圍牆上。

而且由於整個場地縱深過於廣大,擔任主要劇情演繹功能的演員及舞者又均位於高高在上的舞台(圍牆高度二米,主舞台又加高),所有細膩的肢體均因為距離太遠而無緣受到觀眾的仔細觀賞;應該作為附帶視覺效果的「旋舞炎」舞者,因表演的是火舞及旋轉立方體、旋轉鋼圈等新世代雜耍技藝,反而更容易在夜幕下的舞台得到很好的視覺突顯,而構成台下觀眾的第一層感官印象。

場內的四面巨型螢幕,在劇場的設計上顯然是個缺陷,既無法擔任切分鏡的功能,將遠處舞台上觀眾殷殷翹首的細緻演出特寫出來,螢幕上傳達的設計影像又多半失之粗糙與淺薄,即使只把它們視為有多媒體放映功能的大型舞台景片,與舞台上的劇情主軸均令人有各說各話的違和感。

利用古砲台遺址作為一個現成的戰爭歷史劇演出舞台,是個絕佳的點子,除了前述利用砲台完整的圍牆結構對場內觀眾形成一個環繞劇場的效果外,砲台建築因戰爭機能而形成的建築風格,如樸素的磚牆與高聳的城壘,對劇場的戰爭氣氛的形塑更是渾然天成,當擔任戰場上逃逸(或開小差)的士兵進入草地上的觀眾席與高聳城樓上的士兵對話時,戰場上物理空間的視野轉換,與戰場上小兵的非英雄觀點的敘事途徑,都引領觀眾對這場非真實的戰爭劇場進行身歷其境的介入;而觀眾搶著接城樓上士兵設下的紙飛機時,更是自發性地介入劇場,亦即介入了這場劇場中虛擬的戰爭,亦不由自主地稱職地扮演了平民百姓在所有戰爭中無知、耳語、盲從、躁動,而且無緣知與戰爭高層結構的黑頭黎庶角色,這堪稱是整齣劇場中最精采,最具豐富性的一段。

本劇可惜之處在於像這樣令人驚喜的歷史諧謔(history parody)橋段,想來只是為了強調與民眾的互動性而安插進來的元件(由演出中出現的手機QR-Code互動橋段可見一斑),而非出於有意識的劇場美學的整體經營。舞台上中重要演員的細膩肢體因為上述的技術性理由沒能完整地傳達給觀眾,而全劇對歷史與文學等考究不足的浮面與粗糙質感卻經由螢幕的呈現而放大。但令人覺得幸運的部份還有「楚漢相爭」的故事人人耳熟能詳,舞台與觀眾席間的隔閡因為觀眾對故事的超高熟稔程度而消弭殆盡;而且音樂製作頗有力度,透過精采的現場演奏,總算為整場演出標定一個聆賞美感的高度。

《十面埋伏》

演出|采風樂坊
時間|2015/06/27 19:30
地點|台南億載金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費心的布局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現代元素與傳統故事的融合的確是重要的創新,但是此次改編似乎更偏向於對「如何穿插加入現代元素」的考慮,忽略了內容的重要性。(張博雯)
5月
17
2016
此場音樂會的每首曲目,皆猶如時間印記,串連起疫情期間共同經歷的情感與記憶,反映著人生中的高低潮片段,並揭露著陰霾與悵惘終會過去,同時,演奏家亦欲在在後疫情時代背景下,透過薩克斯風的溫暖樂音,引領著聽眾在音樂陪伴下,勇敢邁向更加明亮、堅韌的未來
2月
12
2025
《琴.情》全曲採用類意識流與音色旋律的手法創作,藉由將閔老師多首代表作品的旋律鑲嵌,和趙劍華傳承自閔老師的厚實技藝,勾起聽者懷想閔老師當年的演奏風采與動人的音樂詮釋。
2月
12
2025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