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黎明消逝的美好《倩女・幽魂》
1月
05
2019
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提供/攝影林鼎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0次瀏覽
朱珊珊(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人生路美夢似路長……」張國榮的歌聲悠悠響起,勾起港臺觀眾對徐克執導的《倩女幽魂》(1987)的絲絲回憶。三十年後,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將經典人鬼痴戀以舞劇形式重現舞台。如果你抱着重溫電影的念頭進場,恐怕會與期待有所落差。舞劇《倩女・幽魂》取材自電影的故事骨幹──人鬼戀,只留下寧采臣、聶小倩與燕赤霞,省略了社會影射的部分,卻讓觀眾對這不朽的愛更為動容。

舞劇《倩女・幽魂》有別於電影版,以聶小倩為敘事的主體,敘述她與寧采臣的相遇、相戀到人鬼殊途,最後消失於朝霞之中。

人物形塑上,舞者米濤以跌跌撞撞的步伐,看着聶小倩而失神卻恭敬禮貌的動作,演繹了寧采臣的憨直書生形象。唐婭以輕柔細步,配上一襲象徵性的白色長紗,塑造聶小倩的女鬼形態。寧采臣與聶小倩的雙人舞中大量托舉、擁抱動作,盡顯二人繾綣纏綿、難捨難分,最後相擁投入彼此的溫存,願黎明不要到來。燕赤霞避世隱居,以民族舞與現代舞的韻律及步調之結合,展現其嬉笑怒罵的態度。〈倩女・情〉一幕中,聶小倩與白色長紗的拉扯,欲掙脫時卻被糾纏、拖曳,道盡其無奈之處,而水袖群舞更顯其內心的哀怨。【1】

舞台效果與舞蹈編排建構了陰陽空間的世界觀。舞劇開首以幽魂群舞、雲霧的虛幻營造陰間世界,舞者以古典的舞姿與飄逸的水袖打造鬼魂的氛圍,而舞台前方的陷阱門(trap door)建立了陰陽之隔的空間,舞者的手從門裡伸出,儼如地府的呼喚。〈盂蘭.亂〉中,以民族舞的韻律與步調為基礎的儀式性舞步,高蹺藝人與紙人的互相交錯,製造盂蘭紛亂的景象,難分人鬼。人間的紛亂與蘭若寺的簡約寧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舞台設計上亦充滿着符號性。舞台右上方垂吊着一塊弧形木框,隨著燈光投射在舞台上,像是人間亂世的陰影亦象徵了人鬼之阻隔,隱含着二人的命運。佈景設計以簡約的屏風製造蘭若寺的意境,猶如籠子的欄柵把聶小倩困在其中,隱喻她的不由自主。「樹妖」及「黑山老妖」利用抽象手法呈現:擷取樹妖的代表性部分──長舌與樹枝,以黑色伸縮緞帶象徵電影中的角色。舞者綁上緞帶起舞活如樹妖的魔爪,寧采臣與燕赤霞被困其中,時而被緞帶捆縛,時而被阻隔,營造劇中高潮之處的人魔激戰。舞劇的末章,舞台後方的紅光象徵黎明到來至晨光初現,小倩奔往朝霞之中消失。以破曉的晨光象徵着夢醒時分,美好事物隨之消逝,而我們就如寧采臣一樣無法阻止,只能眼睜睜地看着。

舞劇《倩女幽魂》取電影人鬼戀部分,修剪了情節上的雜枝和角色,雖然與心中的經典有所落差,但更能突顯楊雲濤所想傳達的主題:「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有消失的一天。」【2】。舞者的身段重現人物的特質與內心,舞台設計呈現陰陽之隔的氛圍,並藉着其符號性引發觀眾更多的聯想,配以電影原聲帶的音樂勾起觀眾的記憶並牽引情緒,為這淒美的人鬼戀深深感動。但是,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小倩飛奔消逝於朝霞將觀眾的情緒引向巔峰,留下寧采臣的哀慟,此處本應留白給觀者自行思索及感受美好事物的消逝,燈暗後卻隨即播放電影片段,似是要勾起觀眾的回憶,卻破壞了留白的餘韻,並喚起與經典之別的失落。

對於美好的事物,就如聶小倩和寧采臣一樣哀求黎明不要來,以留住如夢境般的美好,但夢總有醒來的一刻,伴隨着漏進來的朝霞消逝,只留下回憶相伴。

註釋

1、參考《倩女幽魂》節目冊上的分幕表。

2、已然不再的美好 在舞動中重生 香港舞蹈團楊雲濤談《倩女.幽魂》:http://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f69cmvtqj9

《倩女・幽魂》

演出|香港舞蹈團
時間|2018/12/14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其中大眾對聶小倩故事最為熟悉,功在1987年香港徐克《倩女幽魂》電影,但在《聊齋志異‧聶小倩》中的故事原型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蒲松齡的寫作自然有其背景與視角,但文本的改編,更可顯現當代意識與區域景況。(陳伊婷)
1月
03
2019
這齣《倩女・幽魂》不僅忠於徐克的電影版本,其舞蹈編導與舞者表現,更完全忠實地呈現角色人物的情感,而至於如何突破文本或超越/顛覆電影的預設立場,我想是作為觀者的最大期待。(石志如)
12月
20
2018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