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經典與轉譯《倩女・幽魂》
12月
20
2018
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提供/攝影林鼎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1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說起徐克1987年《倩女幽魂》是80年代香港電影的巔峰之作【1】,香港舞蹈團編導楊雲濤,選擇以舞劇的形式將徐克的電影版本,直接作為這次展演核心。在這次香港舞蹈團版《倩女・幽魂》,以舞蹈敘事詮釋,演出區分四幕,大致包括〈初見〉、〈痴戀〉、〈殊途〉、〈情幻〉等舞段,其下再各延伸出兩舞段,總共十二個舞蹈片段,並利用燈光與景片作為場景調度的元素,此外還擷取電影重要片段作為開場與結束的投影畫面。

觀察這齣舞劇的敘事脈絡與風格,企圖重現徐克所塑造的人物性格與電影情節:如〈初見〉聶小倩(唐婭/潘翎娟飾演)與寧采臣(米濤/李涵飾演)的相遇模式、〈盂蘭・亂〉的紙偶遊街、〈殊途〉燕赤霞向寧采臣點破人鬼殊途、〈人間・道〉寧采臣持法器降聶小倩、〈倩女・情〉聶小倩用白長紗象徵鬼魅身份與被束縛的枷鎖、〈人魔・戰〉出現在電影的人頭堆在舞作中也出現相同意象,最後〈蘭若・逝〉寧采臣以手在窗台前擋光等,上述完全出自於電影關鍵畫面。

相較於當代劇場早在70年代醞釀解構文本至今蔚然風行,香港舞蹈團版《倩女・幽魂》展現的是:一、照徐克電影版重現;二、選擇以徐克營造的人物性格進行角色詮釋;三、不以當代慣用的多重敘事軸心解構敘事手法,而是以傳統單一敘事軸鋪陳;四、以舞演劇;五、作品追求單一明確的愛情核心價值。上述完全服貼於徐克電影版的敘事模式,筆者好奇在排除顛覆或解構電影文本重新詮釋之可能,於經典文本之框架之下,編導楊雲濤如何做到跨域轉譯(電影至舞蹈)?又或者超越經典?

首先劇場的表演區位是開放至最大限度,突破鏡框式舞台(觀眾席、舞台地下層、台上懸吊系統、開放後方舞台等),此外舞台佈景在舞台正上方,懸掛一個活動式橫向的大型隔窗,隨著場景轉換至寺廟時,由上灑落的隔窗光影瞬間讓舞台如寺廟內廷之感,而這種隔窗式的簍空設計,也應用在聶小倩與寧采臣相遇的私密場域,以及作為第四面牆的投影背板,整體佈景設計具統合感與創意。

而劇中主要角色從動作質地的殊異,塑造不同人物形象並建構出鮮明性格。演出者以舞蹈動作敘事,將豐富的情感投射於肢體符號,並應用經過設計與美化後的日常生活動作與中國古典舞技巧相融合,展現一種具有溝通功能的敘事肢體語言與觀眾產生互文意義。上述如西方芭蕾以大眾熟知的生活手勢或體態(啞劇手勢的設計),作為舞蹈劇情的表現,《倩女・幽魂》同樣以此取代電影的話語脈絡。我們可以從聶小倩與寧采臣的〈蘭若・戀〉雙人舞段中,他們展現出純熟的拋接、支撐、旋轉、雙人重心轉移等舞技,舞蹈亦掌握男女談戀愛的節奏與情緒,同時藉由相戀時親密舉止之表意,描寫出男女的情愫流動。此外,第三幕燕赤霞與徒弟們的拂塵群舞,一樣透過動作間的設計與演員表情之流露,營造一種逗趣、活潑的趣味性,是整場較為輕鬆愉快的場景。

而幾處利用劇場特性所展現的隱喻效果,讓作品的詮釋起了新意:如舞作〈初見〉眾女舞者兩兩披著一件長白紗,在濃濃的煙霧中相互牽引共舞,白紗象徵輕飄的鬼魅形影,亦象徵即如鬼魅卻也無法擺脫命運羈絆;〈人魔・戰〉將電影操控鬼魅的樹妖魔爪,以黑色彈性鬆緊帶綁在受操弄的男鬼魅腰上,透過男舞者的彈跳、翻滾與威武的兇猛姿態,象徵魔爪的高深神力;〈蘭若・逝〉尾聲處利用燈光的視覺殘影效果,表現聶小倩的魂魄散盡。

整齣舞作在重現經典與轉譯之間,不斷取得平衡,讓這齣《倩女・幽魂》不僅忠於徐克的電影版本,其舞蹈編導與舞者表現,更完全忠實地呈現角色人物的情感,而至於如何突破文本的敘事框架或超越/顛覆電影的預設立場,我想是作為觀者的最大期待。

註釋

1、故事文本改編自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又稱為《鬼傳》),幾位主要劇中人物聶小倩、寧采臣、燕赤霞與樹妖等,在電影中因王祖賢、張國榮、午馬與劉兆銘等將主人翁的人物性格詮釋得淋漓盡致,至今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又以寧采臣與聶小倩的人鬼戀,以及燕赤霞為殺鬼救人至救鬼懷仁的道義兩全,將整齣戲的主體價值,透過不同層次的愛或關懷,來跨越人鬼殊途的藩籬枷鎖。(筆者以電影版摘其要義。)

《倩女・幽魂》

演出|香港舞蹈團
時間|2018/12/15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身段重現人物的特質與內心,舞台設計呈現陰陽之隔的氛圍,並藉着其符號性引發觀眾更多的聯想,配以電影原聲帶的音樂勾起觀眾的記憶並牽引情緒。(朱珊珊)
1月
05
2019
其中大眾對聶小倩故事最為熟悉,功在1987年香港徐克《倩女幽魂》電影,但在《聊齋志異‧聶小倩》中的故事原型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蒲松齡的寫作自然有其背景與視角,但文本的改編,更可顯現當代意識與區域景況。(陳伊婷)
1月
03
2019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