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經典與轉譯《倩女・幽魂》
12月
20
2018
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提供/攝影林鼎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05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說起徐克1987年《倩女幽魂》是80年代香港電影的巔峰之作【1】,香港舞蹈團編導楊雲濤,選擇以舞劇的形式將徐克的電影版本,直接作為這次展演核心。在這次香港舞蹈團版《倩女・幽魂》,以舞蹈敘事詮釋,演出區分四幕,大致包括〈初見〉、〈痴戀〉、〈殊途〉、〈情幻〉等舞段,其下再各延伸出兩舞段,總共十二個舞蹈片段,並利用燈光與景片作為場景調度的元素,此外還擷取電影重要片段作為開場與結束的投影畫面。

觀察這齣舞劇的敘事脈絡與風格,企圖重現徐克所塑造的人物性格與電影情節:如〈初見〉聶小倩(唐婭/潘翎娟飾演)與寧采臣(米濤/李涵飾演)的相遇模式、〈盂蘭・亂〉的紙偶遊街、〈殊途〉燕赤霞向寧采臣點破人鬼殊途、〈人間・道〉寧采臣持法器降聶小倩、〈倩女・情〉聶小倩用白長紗象徵鬼魅身份與被束縛的枷鎖、〈人魔・戰〉出現在電影的人頭堆在舞作中也出現相同意象,最後〈蘭若・逝〉寧采臣以手在窗台前擋光等,上述完全出自於電影關鍵畫面。

相較於當代劇場早在70年代醞釀解構文本至今蔚然風行,香港舞蹈團版《倩女・幽魂》展現的是:一、照徐克電影版重現;二、選擇以徐克營造的人物性格進行角色詮釋;三、不以當代慣用的多重敘事軸心解構敘事手法,而是以傳統單一敘事軸鋪陳;四、以舞演劇;五、作品追求單一明確的愛情核心價值。上述完全服貼於徐克電影版的敘事模式,筆者好奇在排除顛覆或解構電影文本重新詮釋之可能,於經典文本之框架之下,編導楊雲濤如何做到跨域轉譯(電影至舞蹈)?又或者超越經典?

首先劇場的表演區位是開放至最大限度,突破鏡框式舞台(觀眾席、舞台地下層、台上懸吊系統、開放後方舞台等),此外舞台佈景在舞台正上方,懸掛一個活動式橫向的大型隔窗,隨著場景轉換至寺廟時,由上灑落的隔窗光影瞬間讓舞台如寺廟內廷之感,而這種隔窗式的簍空設計,也應用在聶小倩與寧采臣相遇的私密場域,以及作為第四面牆的投影背板,整體佈景設計具統合感與創意。

而劇中主要角色從動作質地的殊異,塑造不同人物形象並建構出鮮明性格。演出者以舞蹈動作敘事,將豐富的情感投射於肢體符號,並應用經過設計與美化後的日常生活動作與中國古典舞技巧相融合,展現一種具有溝通功能的敘事肢體語言與觀眾產生互文意義。上述如西方芭蕾以大眾熟知的生活手勢或體態(啞劇手勢的設計),作為舞蹈劇情的表現,《倩女・幽魂》同樣以此取代電影的話語脈絡。我們可以從聶小倩與寧采臣的〈蘭若・戀〉雙人舞段中,他們展現出純熟的拋接、支撐、旋轉、雙人重心轉移等舞技,舞蹈亦掌握男女談戀愛的節奏與情緒,同時藉由相戀時親密舉止之表意,描寫出男女的情愫流動。此外,第三幕燕赤霞與徒弟們的拂塵群舞,一樣透過動作間的設計與演員表情之流露,營造一種逗趣、活潑的趣味性,是整場較為輕鬆愉快的場景。

而幾處利用劇場特性所展現的隱喻效果,讓作品的詮釋起了新意:如舞作〈初見〉眾女舞者兩兩披著一件長白紗,在濃濃的煙霧中相互牽引共舞,白紗象徵輕飄的鬼魅形影,亦象徵即如鬼魅卻也無法擺脫命運羈絆;〈人魔・戰〉將電影操控鬼魅的樹妖魔爪,以黑色彈性鬆緊帶綁在受操弄的男鬼魅腰上,透過男舞者的彈跳、翻滾與威武的兇猛姿態,象徵魔爪的高深神力;〈蘭若・逝〉尾聲處利用燈光的視覺殘影效果,表現聶小倩的魂魄散盡。

整齣舞作在重現經典與轉譯之間,不斷取得平衡,讓這齣《倩女・幽魂》不僅忠於徐克的電影版本,其舞蹈編導與舞者表現,更完全忠實地呈現角色人物的情感,而至於如何突破文本的敘事框架或超越/顛覆電影的預設立場,我想是作為觀者的最大期待。

註釋

1、故事文本改編自蒲松齡的《聊齋誌異》(又稱為《鬼傳》),幾位主要劇中人物聶小倩、寧采臣、燕赤霞與樹妖等,在電影中因王祖賢、張國榮、午馬與劉兆銘等將主人翁的人物性格詮釋得淋漓盡致,至今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又以寧采臣與聶小倩的人鬼戀,以及燕赤霞為殺鬼救人至救鬼懷仁的道義兩全,將整齣戲的主體價值,透過不同層次的愛或關懷,來跨越人鬼殊途的藩籬枷鎖。(筆者以電影版摘其要義。)

《倩女・幽魂》

演出|香港舞蹈團
時間|2018/12/15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身段重現人物的特質與內心,舞台設計呈現陰陽之隔的氛圍,並藉着其符號性引發觀眾更多的聯想,配以電影原聲帶的音樂勾起觀眾的記憶並牽引情緒。(朱珊珊)
1月
05
2019
其中大眾對聶小倩故事最為熟悉,功在1987年香港徐克《倩女幽魂》電影,但在《聊齋志異‧聶小倩》中的故事原型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蒲松齡的寫作自然有其背景與視角,但文本的改編,更可顯現當代意識與區域景況。(陳伊婷)
1月
03
2019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