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垠的中國舞意象《倩女・幽魂》
1月
03
2019
倩女・幽魂(香港舞蹈團提供/攝影林鼎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9次瀏覽
陳伊婷 ( 臺北市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聊齋志異》是中國志怪小說的名著,以曲折的情節塑造出現實和虛幻並存的理想世界。魯迅曾評論:「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1】昭示了華人世界對他的價值肯定。其中大眾對聶小倩故事最為熟悉,功在1987年香港徐克《倩女幽魂》電影,但在《聊齋志異‧聶小倩》中的故事原型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2】蒲松齡的寫作自然有其背景與視角,但文本的改編,更可顯現當代意識與區域景況。

然書寫舞蹈,至今我仍有躊躇,不是害怕誤解那些身體符號而被指摘,完全是自覺駑鈍而備感惶恐,正如傅毅《舞賦》云:「雍容惆悵,不可為象。」,但身為最接近人們的表演藝術,它可以純粹到只需要使用人的身體來呈現。當這些身體語彙,已無法豢養生活混雜交錯的觀眾時,它就自然長得形式多元,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與文本相結合:讓觀者找到一條更容易與舞蹈共處的途徑。相信有許多觀眾是衝著故事來觀賞這次由香港舞蹈團所展演的《倩女‧幽魂》大型舞劇,因為這四個字裡有太多80年代的回憶。

若回到舞蹈藝術主體來談,《倩女‧幽魂》第一幕〈初見〉揭示了聶小倩的身分與處境,並與寧采臣相戀之事。舞服、舞具運用超長幅的披帛及長巾,令人驚豔。舞者以操縱臂、腕力量的大小,帶動長巾劃向空際,長揚出變幻莫測的各式巾舞,形塑鬼魅身分,以圓、擰、傾、曲等中國的舞法,製造群幽邪形魅惑的情態。第二幕〈盂蘭‧亂〉節慶歌舞形式,令人聯想到受民間喜愛的自娛性舞蹈《踏歌》,手袖相連、踏歌為節、邊歌邊舞。牽手、拂袖、傾鬟、低頭等程式,舞花棍展紛鬧、巨紙偶亂遊街、踩蹺魑魅演詭譎,最後以聶小倩裝蹻掩護寧采臣做結,本幕百戲紛呈,足見中國舞蹈之豐富。

〈蘭若‧癡〉中藉由高超純熟雙人舞技,讓觀者在面對兩性關係的識讀,已超越顛倒衣裳的男女行為,甚至可昇華到色授魂與的境界。第三幕〈人間‧道〉燕赤霞與徒子們的〈拂舞〉,執拂塵而舞亦是沿流已久的中國舞之一。這段粗獷豪放,以群舞的方式展現整齊、統一的力量,是極具效果的表演性舞蹈。而〈人魔‧戰〉中聚焦於展現魑魅魍魎的力與狂。使用多位男舞者,透過與長形的黑色彈性布幔交纏,製造操控感;跳耀、閃滾等技巧形塑幻化力。舞姿雄健威武、節奏鮮明強烈。

以上都是利用中國舞所擅長的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運用舞具、融合雜技,並結合戲劇的優點,讓所有舞蹈動作設計非單純地炫技,而是隨著心志遷化,換置動作,那麼觀者自然可以在熟悉情節的基礎上,銳化對舞蹈意象的審美層次。我想,這是大型舞劇《倩女‧幽魂》它自己創造意義的模式。當然本劇場景、燈光、音樂的配置與布幔使用萬千變化,場幕與場幕的換置、聚合、凝定,都令人著迷,這部分已有極為精到的評論專文發表,筆者不再續貂。

幕下,中國舞蹈千年的歷史長河悠然地在我眼前,河水既沒有乾涸,今後也將持續浩浩蕩蕩地奔流下去。看了香港舞團官網,那自信的使命宣言「我們從優秀的中國文化傳統汲取養份,結合當代藝術創意,以具香港特色的中國舞蹈感動世界。」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的香港舞團能,臺灣的舞團能嗎?

注釋

1、引自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2、《聊齋誌異》卷二〈聶小倩〉:浙江書生寧采臣,為了節省應試旅費夜宿蘭若寺,認識了同住於寺中的燕赤霞,聽見隔院三女子的對話。夜間,年輕貌美女子(聶小倩)色誘、財誘寧生,卻遭拒,聶因而心生好感。隔日,小倩向寧生表明受控於妖怪為惡,祈求寧生之幫助將其屍骨歸葬家鄉。更提醒寧生與燕赤霞夜宿同房以避險難,繼而揭露燕之劍客身分。聶女完成心願後復活為人,同歸寧家。侍奉寧母、打理家務,甚至在寧采臣病妻死後,嫁而為妻。寧采臣更榮登進士,與妻妾共生三子,聲名榮華。https://bit.ly/2R5wPPE

《倩女・幽魂》

演出|香港舞蹈團
時間|2018/12/14 19:30
地點|台灣戲曲中心 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身段重現人物的特質與內心,舞台設計呈現陰陽之隔的氛圍,並藉着其符號性引發觀眾更多的聯想,配以電影原聲帶的音樂勾起觀眾的記憶並牽引情緒。(朱珊珊)
1月
05
2019
這齣《倩女・幽魂》不僅忠於徐克的電影版本,其舞蹈編導與舞者表現,更完全忠實地呈現角色人物的情感,而至於如何突破文本或超越/顛覆電影的預設立場,我想是作為觀者的最大期待。(石志如)
12月
20
2018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