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即存在《線條-獨舞、封存時光》
10月
07
2014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3次瀏覽
謝東寧(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每年十月所舉行的關渡藝術節,總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小巧、但具觀念性變革的國際表演節目。日前,由阿爾及利亞裔法國編舞家Nacera Belaza帶來的舞蹈節目《線條-獨舞、封存時光》,便是一個放在舞蹈發展的金字塔中,屬於尖端區、極具前衛性與開拓性的當代作品(雖然其舞團創立於1989年,已經25歲)。

當代舞蹈的發展至今,早已擺脫以「芭蕾」為首,並領導了幾個世紀以來,以「技巧」為首的身體表演形式,而當「技巧」成為舞蹈展現的主枝幹,其動作的方法與身體條件便成為舞蹈美學的判斷。可是當哲學家梅洛‧ 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提出了以知覺(身體性)為先的理論之後,身體有了其獨立探索世界(存在)的位置,大腦已經無權獨自統治身體,身與心不再是二元的存在。法國在上個世紀九零年代展開的「非舞蹈」(non-danse)運動,主要便是放棄舞蹈「技巧」的繼續鑽研,以「身體」本身來成為舞蹈的主角。

約翰‧伯格在其著作《看的方法》上說:「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們已知的、相信的觀念影響」。而當舞蹈返回身體,常常也越界跟行為藝術發生關連,所以在談 Nacera Belaza的作品之前,不妨以紀錄片《凝視瑪莉娜》為例,這部院線上映的電影,記錄了「行為藝術家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2010 年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引起轟動的回顧特展過程,這位女藝術家就坐在一張椅子上,一周六天,一天連續七個半小時,連續79天,與排隊坐在對面椅子上的觀眾相互凝視。而他們(藝術家與觀眾們)到底在「看」什麼呢?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是由兩段獨舞與一段雙人舞構成,整個舞台是一個空的場域,除了看的見的簡單燈具設備(裝置)與四個喇叭音箱(下半場),全場幾乎都是在極為昏暗,看不見舞者臉孔的氛圍中進行。第一支獨舞《夜》,貫穿全場的是微小的非洲吟唱聲,隨著舞者雙手平舉及緩慢的行進動作,及燈光慢慢撲滿舞台,然後吟唱聲擴大、接著又變微小甚至消失,燈光也跟著慢慢消失於黑暗之中,完成了這段舞作。第二支舞《心與遺忘》,舞者也是雙手平舉,然後同樣在一段重複性的吟唱聲中,及矩型背光燈架、與一顆方形燈的照射下,舞者開始一段長時間的旋轉,然後越來越快成微小碎步的跑動。下半場的雙人舞《封存時光》,兩位舞者在四顆音箱交互播放,重複的黑人靈歌、拍手聲、一些語言…中,自由地舞動著身體,長達四十分鐘。

一整晚的演出,能看的見的所謂「舞蹈」成分實在很少,況且編舞者根本不是舞蹈科班訓練,體型也不見所謂「舞蹈」該有的修長,連身體都被灰白寬鬆的衣服和褲子覆蓋…。所以此舞作不妨從「身體」的角度切入觀看。開始是一具小心翼翼的身體,藉由緩慢及幽暗不明的氛圍,訴說著其內在血緣、背景、文化…的故事。接著是藉由孤獨的旋轉,來尋求生命中當下那沈寂的存在。第三段舞作,彷彿法蘭西斯‧ 培根畫作那些恍惚、疊影、存在又將消失的肉身,在不斷重複的催眠夢境中,展現身體存在於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剎那。

是的,在《凝視瑪莉娜》紀錄片中,劇場(展覽)存在的當下,觀眾看藝術家、藝術家看觀眾,兩者成為身體與身體自身的感知,而這份感知便構成了某些意義,而以身體為主體的當代舞蹈也因此觀念,開拓了其可能發展的面向。如此,每個人都有身體,人人便都開始有跳舞、編舞的權力了。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

演出|法國/Cie.Nacera Belaza舞團
時間|2014.10.03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