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即存在《線條-獨舞、封存時光》
10月
07
2014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69次瀏覽
謝東寧(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每年十月所舉行的關渡藝術節,總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小巧、但具觀念性變革的國際表演節目。日前,由阿爾及利亞裔法國編舞家Nacera Belaza帶來的舞蹈節目《線條-獨舞、封存時光》,便是一個放在舞蹈發展的金字塔中,屬於尖端區、極具前衛性與開拓性的當代作品(雖然其舞團創立於1989年,已經25歲)。

當代舞蹈的發展至今,早已擺脫以「芭蕾」為首,並領導了幾個世紀以來,以「技巧」為首的身體表演形式,而當「技巧」成為舞蹈展現的主枝幹,其動作的方法與身體條件便成為舞蹈美學的判斷。可是當哲學家梅洛‧ 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提出了以知覺(身體性)為先的理論之後,身體有了其獨立探索世界(存在)的位置,大腦已經無權獨自統治身體,身與心不再是二元的存在。法國在上個世紀九零年代展開的「非舞蹈」(non-danse)運動,主要便是放棄舞蹈「技巧」的繼續鑽研,以「身體」本身來成為舞蹈的主角。

約翰‧伯格在其著作《看的方法》上說:「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們已知的、相信的觀念影響」。而當舞蹈返回身體,常常也越界跟行為藝術發生關連,所以在談 Nacera Belaza的作品之前,不妨以紀錄片《凝視瑪莉娜》為例,這部院線上映的電影,記錄了「行為藝術家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2010 年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引起轟動的回顧特展過程,這位女藝術家就坐在一張椅子上,一周六天,一天連續七個半小時,連續79天,與排隊坐在對面椅子上的觀眾相互凝視。而他們(藝術家與觀眾們)到底在「看」什麼呢?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是由兩段獨舞與一段雙人舞構成,整個舞台是一個空的場域,除了看的見的簡單燈具設備(裝置)與四個喇叭音箱(下半場),全場幾乎都是在極為昏暗,看不見舞者臉孔的氛圍中進行。第一支獨舞《夜》,貫穿全場的是微小的非洲吟唱聲,隨著舞者雙手平舉及緩慢的行進動作,及燈光慢慢撲滿舞台,然後吟唱聲擴大、接著又變微小甚至消失,燈光也跟著慢慢消失於黑暗之中,完成了這段舞作。第二支舞《心與遺忘》,舞者也是雙手平舉,然後同樣在一段重複性的吟唱聲中,及矩型背光燈架、與一顆方形燈的照射下,舞者開始一段長時間的旋轉,然後越來越快成微小碎步的跑動。下半場的雙人舞《封存時光》,兩位舞者在四顆音箱交互播放,重複的黑人靈歌、拍手聲、一些語言…中,自由地舞動著身體,長達四十分鐘。

一整晚的演出,能看的見的所謂「舞蹈」成分實在很少,況且編舞者根本不是舞蹈科班訓練,體型也不見所謂「舞蹈」該有的修長,連身體都被灰白寬鬆的衣服和褲子覆蓋…。所以此舞作不妨從「身體」的角度切入觀看。開始是一具小心翼翼的身體,藉由緩慢及幽暗不明的氛圍,訴說著其內在血緣、背景、文化…的故事。接著是藉由孤獨的旋轉,來尋求生命中當下那沈寂的存在。第三段舞作,彷彿法蘭西斯‧ 培根畫作那些恍惚、疊影、存在又將消失的肉身,在不斷重複的催眠夢境中,展現身體存在於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剎那。

是的,在《凝視瑪莉娜》紀錄片中,劇場(展覽)存在的當下,觀眾看藝術家、藝術家看觀眾,兩者成為身體與身體自身的感知,而這份感知便構成了某些意義,而以身體為主體的當代舞蹈也因此觀念,開拓了其可能發展的面向。如此,每個人都有身體,人人便都開始有跳舞、編舞的權力了。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

演出|法國/Cie.Nacera Belaza舞團
時間|2014.10.03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
《波》是一種超現實的顯現,還是拉近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無限的一釐米,創作者恐怕必須給我們一個結論,若否,我們與數位肉身的距離,便是永遠的九分之十,屬於這個時代難解的阿基里斯悖論也未可知。
10月
27
2023
不禁令人思索,當演出者的身體控制極為精確,能與劇場空間中具有傳播力量的少許元素產生足夠迴響之時,是否仍須為顧及某種戲劇性考量或情緒推動而附加無法忽視其敘事性的樂曲於背景之中?
10月
24
2023
《波》這個作品,有「舊」。祖母流傳下來的珠寶,彷彿重要時刻一定得現一現。雲門傳統在2023的五十週年或許超常發揮了,相對《霞》,《波》讓我微感保守。
10月
2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