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傳統戲劇是台灣傳統戲劇在邁向現代化、本土化過程中所發展而出的新形態劇型,亦象徵台灣社會多元文化並存的獨特性。自1996年復興劇團《新嫦娥奔月》開啟了兒童傳統戲劇的序幕,悠悠二十載歲月裡,兒童傳統戲劇的開創不啻為觀察台灣傳統戲劇界求新求變企圖的另一個視角。其中,首演於2004年的《錢要搬家啦》(以下簡稱《錢》劇),歷經時光流轉的考驗,十年來仍在舞台上搬演不輟,已成為臺灣豫劇團的經典劇目,其演出特色值得探討。
《錢》劇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一群來自不同環境的錢幣們,其共同理想是希望能找到懂得正確使用金錢的主人,因而集體搬家尋找新主人的故事。舞台上的錢幣族群古今中外皆有,按其特質由不同行當的演員應工。例如古錢幣是老生、金元寶是花臉、美金是花旦、信用卡和新台幣則由武生擔任,有趣的是這兩種錢幣的外型一反傳統,穿上印有信用卡和新台幣圖案的布料所縫製的戲服而展現新意。開場時眾錢幣載歌載舞的演出,配上信用卡鷂子翻身模擬快速刷卡的姿態,或是新台幣連續後翻虛擬紙鈔滿天飛的情景,不僅營造出傳統戲曲的歡樂趣味,也讓小觀眾可以立即認識各種不同的錢幣角色。
全劇的劇情架構是透過兩個極端對比的角色錢婆(吝嗇的守財奴)和錢寶(揮霍無度的凱子)的遭遇,支撐起全劇故事發展的軸線,情節清楚且緊湊,符合兒童的理解能力又兼顧滿足其好奇心理。就人物性格塑造而言,造成錢婆的吝嗇和錢寶的揮霍,皆是由人類的貪婪之心所引起,遂有「心魔」這個角色的出現。為了讓孩童理解這種抽象的存在感,心魔以「我要吃掉人類的貪心,成為全宇宙最強大、最厲害的大魔王」作為出場詩,對於大量接收日式魔幻卡通的兒童而言,這種邏輯是可以被接受的。錢婆雖然以尖酸刻薄的反派形象呈現,但劇中藉由錢婆的反思「是喔,我從來沒有被別人稱為大善人過,我來試著嚐嚐這種滋味如何?」以及看到鄰居全家和樂融融的情景,而悲從中來地哭訴「我也希望有一個小孩可以疼她…可是從小到大都沒有人愛過我」,在錢婆滑稽可笑的行為背後,拋出了「錢婆為何會成為這樣的人?」的問題,讓全劇除了教育孩子正確金錢觀的主題之外,也令人思考「愛與被愛」的課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兒童劇中被視為「必須」的參與互動,在《錢》劇中以邀請孩童上台玩擲骰子遊戲的方式進行,不僅讓孩童因覺得被尊重而興致勃勃,同時巧妙地將劇情揉進遊戲過程裡,自然流暢且趣味盎然的遊戲化表演,打破台上、台下的界線,成功醞釀出最後打敗心魔的眾志成城。
這次的表演場地在戶外舉行,主辦單位不排座椅,刻意開放舞台前方草坪,讓觀眾自備野餐墊入座;放眼望去,一家老少怡然自得地坐在野餐墊上沐浴著夕陽的光暈,加上不時從草地上傳來的陣陣歡笑聲,這是多麼美好的觀戲經驗。能讓兒童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戲劇的審美情趣是重要的,因為豐富的傳統文化若無法以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反將成為兒童排斥的負面戲劇經驗。雖然兒童傳統戲劇是一個新的創作領域,但仔細探究會發現傳統戲劇中抽象的「寫意空間」、「虛實相間」和「程式規矩」的表現手法,可以激發兒童運用遊戲的想像力,將動作與事物具體形像之間產生連結。所以,傳統戲劇之美兒童是有能力欣賞的,出發點在於創作者和兒童對話的「童心」。
《錢要搬家啦》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6/11/19 17:00
地點|高雄市衛武營戶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