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自得的入戲《錢要搬家啦》
12月
20
2016
錢要搬家了(台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8次瀏覽
李美芳(國中表演藝術科教師)

兒童傳統戲劇是台灣傳統戲劇在邁向現代化、本土化過程中所發展而出的新形態劇型,亦象徵台灣社會多元文化並存的獨特性。自1996年復興劇團《新嫦娥奔月》開啟了兒童傳統戲劇的序幕,悠悠二十載歲月裡,兒童傳統戲劇的開創不啻為觀察台灣傳統戲劇界求新求變企圖的另一個視角。其中,首演於2004年的《錢要搬家啦》(以下簡稱《錢》劇),歷經時光流轉的考驗,十年來仍在舞台上搬演不輟,已成為臺灣豫劇團的經典劇目,其演出特色值得探討。

《錢》劇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一群來自不同環境的錢幣們,其共同理想是希望能找到懂得正確使用金錢的主人,因而集體搬家尋找新主人的故事。舞台上的錢幣族群古今中外皆有,按其特質由不同行當的演員應工。例如古錢幣是老生、金元寶是花臉、美金是花旦、信用卡和新台幣則由武生擔任,有趣的是這兩種錢幣的外型一反傳統,穿上印有信用卡和新台幣圖案的布料所縫製的戲服而展現新意。開場時眾錢幣載歌載舞的演出,配上信用卡鷂子翻身模擬快速刷卡的姿態,或是新台幣連續後翻虛擬紙鈔滿天飛的情景,不僅營造出傳統戲曲的歡樂趣味,也讓小觀眾可以立即認識各種不同的錢幣角色。

全劇的劇情架構是透過兩個極端對比的角色錢婆(吝嗇的守財奴)和錢寶(揮霍無度的凱子)的遭遇,支撐起全劇故事發展的軸線,情節清楚且緊湊,符合兒童的理解能力又兼顧滿足其好奇心理。就人物性格塑造而言,造成錢婆的吝嗇和錢寶的揮霍,皆是由人類的貪婪之心所引起,遂有「心魔」這個角色的出現。為了讓孩童理解這種抽象的存在感,心魔以「我要吃掉人類的貪心,成為全宇宙最強大、最厲害的大魔王」作為出場詩,對於大量接收日式魔幻卡通的兒童而言,這種邏輯是可以被接受的。錢婆雖然以尖酸刻薄的反派形象呈現,但劇中藉由錢婆的反思「是喔,我從來沒有被別人稱為大善人過,我來試著嚐嚐這種滋味如何?」以及看到鄰居全家和樂融融的情景,而悲從中來地哭訴「我也希望有一個小孩可以疼她…可是從小到大都沒有人愛過我」,在錢婆滑稽可笑的行為背後,拋出了「錢婆為何會成為這樣的人?」的問題,讓全劇除了教育孩子正確金錢觀的主題之外,也令人思考「愛與被愛」的課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兒童劇中被視為「必須」的參與互動,在《錢》劇中以邀請孩童上台玩擲骰子遊戲的方式進行,不僅讓孩童因覺得被尊重而興致勃勃,同時巧妙地將劇情揉進遊戲過程裡,自然流暢且趣味盎然的遊戲化表演,打破台上、台下的界線,成功醞釀出最後打敗心魔的眾志成城。

這次的表演場地在戶外舉行,主辦單位不排座椅,刻意開放舞台前方草坪,讓觀眾自備野餐墊入座;放眼望去,一家老少怡然自得地坐在野餐墊上沐浴著夕陽的光暈,加上不時從草地上傳來的陣陣歡笑聲,這是多麼美好的觀戲經驗。能讓兒童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戲劇的審美情趣是重要的,因為豐富的傳統文化若無法以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反將成為兒童排斥的負面戲劇經驗。雖然兒童傳統戲劇是一個新的創作領域,但仔細探究會發現傳統戲劇中抽象的「寫意空間」、「虛實相間」和「程式規矩」的表現手法,可以激發兒童運用遊戲的想像力,將動作與事物具體形像之間產生連結。所以,傳統戲劇之美兒童是有能力欣賞的,出發點在於創作者和兒童對話的「童心」。

《錢要搬家啦》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6/11/19 17:00
地點|高雄市衛武營戶外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