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自得的入戲《錢要搬家啦》
12月
20
2016
錢要搬家了(台灣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0次瀏覽
李美芳(國中表演藝術科教師)

兒童傳統戲劇是台灣傳統戲劇在邁向現代化、本土化過程中所發展而出的新形態劇型,亦象徵台灣社會多元文化並存的獨特性。自1996年復興劇團《新嫦娥奔月》開啟了兒童傳統戲劇的序幕,悠悠二十載歲月裡,兒童傳統戲劇的開創不啻為觀察台灣傳統戲劇界求新求變企圖的另一個視角。其中,首演於2004年的《錢要搬家啦》(以下簡稱《錢》劇),歷經時光流轉的考驗,十年來仍在舞台上搬演不輟,已成為臺灣豫劇團的經典劇目,其演出特色值得探討。

《錢》劇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一群來自不同環境的錢幣們,其共同理想是希望能找到懂得正確使用金錢的主人,因而集體搬家尋找新主人的故事。舞台上的錢幣族群古今中外皆有,按其特質由不同行當的演員應工。例如古錢幣是老生、金元寶是花臉、美金是花旦、信用卡和新台幣則由武生擔任,有趣的是這兩種錢幣的外型一反傳統,穿上印有信用卡和新台幣圖案的布料所縫製的戲服而展現新意。開場時眾錢幣載歌載舞的演出,配上信用卡鷂子翻身模擬快速刷卡的姿態,或是新台幣連續後翻虛擬紙鈔滿天飛的情景,不僅營造出傳統戲曲的歡樂趣味,也讓小觀眾可以立即認識各種不同的錢幣角色。

全劇的劇情架構是透過兩個極端對比的角色錢婆(吝嗇的守財奴)和錢寶(揮霍無度的凱子)的遭遇,支撐起全劇故事發展的軸線,情節清楚且緊湊,符合兒童的理解能力又兼顧滿足其好奇心理。就人物性格塑造而言,造成錢婆的吝嗇和錢寶的揮霍,皆是由人類的貪婪之心所引起,遂有「心魔」這個角色的出現。為了讓孩童理解這種抽象的存在感,心魔以「我要吃掉人類的貪心,成為全宇宙最強大、最厲害的大魔王」作為出場詩,對於大量接收日式魔幻卡通的兒童而言,這種邏輯是可以被接受的。錢婆雖然以尖酸刻薄的反派形象呈現,但劇中藉由錢婆的反思「是喔,我從來沒有被別人稱為大善人過,我來試著嚐嚐這種滋味如何?」以及看到鄰居全家和樂融融的情景,而悲從中來地哭訴「我也希望有一個小孩可以疼她…可是從小到大都沒有人愛過我」,在錢婆滑稽可笑的行為背後,拋出了「錢婆為何會成為這樣的人?」的問題,讓全劇除了教育孩子正確金錢觀的主題之外,也令人思考「愛與被愛」的課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兒童劇中被視為「必須」的參與互動,在《錢》劇中以邀請孩童上台玩擲骰子遊戲的方式進行,不僅讓孩童因覺得被尊重而興致勃勃,同時巧妙地將劇情揉進遊戲過程裡,自然流暢且趣味盎然的遊戲化表演,打破台上、台下的界線,成功醞釀出最後打敗心魔的眾志成城。

這次的表演場地在戶外舉行,主辦單位不排座椅,刻意開放舞台前方草坪,讓觀眾自備野餐墊入座;放眼望去,一家老少怡然自得地坐在野餐墊上沐浴著夕陽的光暈,加上不時從草地上傳來的陣陣歡笑聲,這是多麼美好的觀戲經驗。能讓兒童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戲劇的審美情趣是重要的,因為豐富的傳統文化若無法以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反將成為兒童排斥的負面戲劇經驗。雖然兒童傳統戲劇是一個新的創作領域,但仔細探究會發現傳統戲劇中抽象的「寫意空間」、「虛實相間」和「程式規矩」的表現手法,可以激發兒童運用遊戲的想像力,將動作與事物具體形像之間產生連結。所以,傳統戲劇之美兒童是有能力欣賞的,出發點在於創作者和兒童對話的「童心」。

《錢要搬家啦》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16/11/19 17:00
地點|高雄市衛武營戶外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