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路延伸的新局《赤血長殷袁崇煥》
2月
22
2024
赤血長殷袁崇煥(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陳雅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822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歷史劇,是《赤血長殷袁崇煥》的基調。

不過袁崇煥和明末歷史在觀眾心中的模糊印象可能是第一重阻礙。如何傳遞印象淡薄的人物故事?歌仔戲如何安放歷史跟戲劇各自為政的訴求?這兩個問題走進劇場就浮現腦海。如果將歌仔戲放在表演藝術形式的位置,它潛在的戲曲特質貌似容易駕馭古典元素,但在「歷史劇」的類型大旗之下,又必須獨立看待。歌仔戲本有的古冊戲傳統雖雷同,卻不完全等於歷史劇。兩者差異在真實和虛構的比例。歷史劇的類型認知要成立,首先得協調歷史和戲劇各自不同的追求——戲劇需要渲染情緒訴諸共感,歷史的追尋則是詮釋有所本。考驗著編導在實中多虛的框架下調和權重,將歷史轉為戲劇的共同世界觀。

雙主角結構貫穿的世界觀

此劇改編自《我不是忠臣》,原作題名直接點出價值辯證,而改編將主軸立於袁崇煥生平,描述明末女真崛起造成東北不安,袁崇煥起而平亂,戰亂導致君臣逐漸離心,最終被凌遲處死。此過程與崇禎登基之路交錯,呈現雙主角結構。雙主角這樣的媒介,把不同處境的憂傷並聯。觀眾依隨雙主角歷經理想破滅引發的信念變化,看見戰事如何改寫人的意志和思維。其餘立場不同的角色群均善用規則中的限制及自身優勢探尋出路,敘事偏向群眾視角,主旨縝密嵌合在角色設定裡,刻劃動盪世局下的各方角力。多數劇情中,崇禎的影響力遠遠高於袁崇煥,他先是王爺後稱帝;理當是袁崇煥守疆奧援。但登基後出現首次轉折,他逐漸被權慾吞食,連續用計削弱袁崇煥影響力。不僅將東廠財物託付親信毛文龍,拒絕袁崇煥爭取東廠財物欲建遼東防線的請求,在事後賜予袁毛二人相同的尚方寶劍;種下後續袁崇煥登皮島持尚方寶劍刺殺毛文龍的前因。崇禎從絕對權威轉向墜落深淵待拯救的無力者,除了亂世困局,不乏自作自受的成分。另一主角袁崇煥則是一貫堅毅執著姿態,無論困境是戰情告急、對外策略之爭、帝位易主或進天牢,他始終瀟灑不改民本主和信念。觀眾可觀照戰爭背後的認同議題——反思戰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戰爭與我們的關係又是什麼?戰爭是否形塑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赤血長殷袁崇煥(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攝影陳雅玲)

光譜化角色群與場面調度的融合

劇中使用大量對比丶映襯技法,表現亂世中的人性抉擇。反應個人價值觀還有戰爭切身度,也被人際網絡的集體利益所影響,而非停留在偉人傳的仰望視角。鳥瞰明廷君臣群體可見:熱衷木造、高自覺但無心理政的天啓帝(陳子懿飾),對比救國熱血被權慾吞噬有始無終的崇禎——閒散王爺時以天下為己任,登基後卻轉向鞏固帝位,分權諸臣的策略終致覆滅。皇室之外,惜才且有勇有謀的皇太極(吳承恩飾),護持天啓帝但壟斷朝政的魏忠賢(陳進興飾),扶持崇禎並對外主戰的毛文龍(陳麗巧飾),民生考量而主和的袁崇煥;這是一系列價值動機不同的角色群,沒有刻板的惡人,編織出多聲道的立體故事。可惜雙主角結構需要的篇幅極大,關於女真勢力著墨較少,視角需求直接把皇太極冠上入侵者的反派帽子,導致戰爭因果不明。

而歷史劇難以迴避的複雜人物關係,應用分割畫面處理。例如第二場的場面調度,右側舞台牡丹屏風前,魏忠賢軟言相勸不成,再用毒酒拖延,數度攔阻崇禎及毛文龍面聖,動機源自守望天啓帝的照護情感;內官身份帶給角色熟稔帝王作息的合理性。崇禎及毛文龍的同盟關係也表現在肢體,兩人亮相後的連續身段近乎同步。左側一桌二椅是受魏忠賢環護的天啓帝——亂世中的清心君王。即使袁崇煥在近側正色稟奏戰情要務,他置若罔聞,肢體、道白游絲斷續,病弱氣音擺手稱無才理政,世界彷彿只剩下手裡那支自製巧工木箱。同一座宮苑裡,側面對話的兩組人物,一對峙一失焦,聚成彼時的公卿眾生相。

音樂襯托雙主角的心理掙扎與性格。第九場崇禎的猜忌心在刻意慢唱的【江湖調】揭露,其形象不再是有為君主,而是易碎的戀權者。另外,第十三場君臣陌路,崇禎至天牢探袁崇煥,袁崇煥僅著水衣仍身姿挺拔,崇禎神色迷離;君臣二人對唱一系列七字調變化板式【七字搖板】、【七字串】和【七字垛板】,唱詞及板式妥善點染雙主角間微妙的對峙共生關係。飾演崇禎的吳奕萱唱腔字距明顯、力度較強,與飾演袁崇煥的陳昭香腔彎綿密的風格不同,咬字牽韻漸有個人特色。舞台設計及燈光方面,舞台美術延續戲曲寫意特性。皇宮以龍椅、台階及藤黃地金龍紋布帘表現,龍椅是劇中反覆出現的重要象徵。官員府邸為紅木色一桌二椅。燈光部分,戰爭場景的設計頗有趣,例如女真揮軍進攻遼東聚落時,螢光黃足球紋效果燈緊隨軍隊腳步,烘托戰事高張氛圍,光影變化帶有些許民戲生猛氣味。

對我來說,《赤血長殷袁崇煥》是觸及認同的歷史劇,不單從明末政權消亡最奇詭的謎團,也看見了演員質地及戲劇結構,試圖延展歌仔戲的發展空間。縱然它無意提出完美解答,而是從袁崇煥的中介位置展示不同派系的權勢運作,透過袁崇煥及崇禎雙主角視線訴說一連串無常——戰和抉擇的困難;同時向觀眾拋擲叩問認同的瓶中信。

《赤血長殷袁崇煥》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24/01/28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