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的故事《老樹歲月》
12月
07
2020
老樹歲月(靈龍舞蹈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0次瀏覽

陳芋秀(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生)


舞者就在眼前的舞台上遊走、暖身。不像是以往觀看的表驗,只有在燈亮後舞者才能現身,可見舞者身著便服,像是在進行日常的練習。當表演開始時,舞者也未立即離開舞台換裝,而是自然起舞,將觀眾從剛就定位的浮動與分神中,一併帶入劇場。也從各自肢體伸展的暖身中,慢慢聚合彼此的動作成為齊舞,把舞者們的能量集合到一起,在這裡故事才開始。

《老樹歲月》透過四幕〈客庄・情牽〉、〈回眸〉、〈燃燒的天空〉,與〈守護〉串起這次的演出,更以一棵老樹的生命經歷作為貫穿全齣戲的主軸。此次的演出是始於苗栗「老樹媽媽」的生命經歷,也是一個來是自客家庄的故事,可見與靈龍舞蹈團過去的創作基調是相符的。從客家村早年生活開始,兩位女舞者在分別於舞台兩側縫針線與曬撿茶葉,透過柔化與弧線的肢體展開,頃身將重心至前,讓焦點移至手中的動作,搭配舞台中間垂掛的布可以建構成家或是村落的意象,也透過傘的道具運用,女舞者將其不斷拿起放下,而隨著男舞者的加入,共撐一把傘的齊舞且望向其遠方,可以視為兩人共結連理,但也隨著傘下的人離去,表現離別的意寓,靈龍舞蹈團常以傳統元素詮釋現代情感與現象,不論是客家服飾或是傘作為結合和分離的象徵,都是舞團向來風格的特色展現。

老樹歲月(靈龍舞蹈團提供)

當舞者成為森林中的精靈或是靈鳥,這段編劇讓此劇更貼近關於老樹的靈性,像是參與著一棵樹的生活歷程,而舞者所扮演的彩虹仙子、百靈鳥、森林小童等,其舞動的氛圍也一揮上幕分離的沈重,以精靈、動物的動作爲舞蹈的基底,多見到以跳躍、旋轉,相互追逐也因大幅度肢體的舞動營造了活力與動感,舞者的爆發力與肌肉力道的控制清楚可見。另外,整齣劇中都可以見到自然與現實的交錯,原是遭遇自然破壞的老樹,觀眾見到的卻是舞者正焦慮的拍手,以左右手心皆朝上的方式快速拍打,步伐也不停來回移動,以形成焦慮的感受,既是自然災害的意象,也回應了現代人在快速步調社會中的煩躁與慌亂,除了帶出自然迫害的省思,也連結人們與自然共體的思緒。

《老樹歲月》故事不見特定主角,或許是嘗試讓觀眾將自身投射其中,比起人與自然之間的連接,應該更多的是我們作為生命體必需經歷的軌跡,然而這是一齣緣起「老樹媽媽」故事的創作,但劇中不見真實故事的樣貌,而將焦點移至樹與人的關聯性,詩化地闡述老樹媽媽的精神。靈龍舞蹈團多年來和年輕新進的編舞家與舞者合作,傳統舞蹈能保有一股新意的涵蘊,觸及更多觀眾的視線,然而這樣的合作方式也帶來了人力的高流動率,編舞家與舞者來去會導致舞團的風格與基調穩定不下來,也可能間接造成培訓資本的消耗,都會使一個舞團運作艱困,對於在地舞團面臨轉型過程中遭遇的困境,都可反映台灣表演藝術生態的現狀,不論是劇團或是舞團又該何去何從?致力於在地深耕的表演團體該如何生存?而我們又能給予什麼?諸多持續而未解決的問題都有待處理,都是我們該致力思考的方向。

《老樹歲月》

演出|靈龍舞蹈團
時間|2020/10/24 19:30
地點|台南 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