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天窗說亮話,五位女性的《四媽俱樂部》
12月
14
2022
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4次瀏覽

提問,與來自邊緣的迴響

旅韓舞者梁世懷曾在紀錄片《舞徑》中提到:「舞蹈就像是在販賣夢想一樣,賣時間、賣身體還有賣未來。」那倘若我們停止販售商品,又或者說「賣少一點?」這是否意味著,屬於我們的舞蹈那一扇大門將停止營運?

未必然,否則觀眾今天不會就看見李岱瑾、翁翠嬪、劉蕓瑄與羅瑋君等人,得以分享她們成為人母之後的舞蹈記憶,以及那些曾經糾結過的、需要沉默的、甚至達到一種臨界點以至獲得了更多勇氣的個人情緒。

一直以來,藝術文化的開拓往往被形容為一種志業,篳路藍縷的前人用時間去灌溉種子,生根發芽的大樹也似乎有開枝散葉的責任,故我們時常關注於「在路上」的舞者們,關注他們經歷過什麼,然後他們煥然一新地推出了什麼,而且一定得是嶄新的、不一樣的!


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陳藝堂

至於隨著時間歷練而淡出舞壇的舞者們,是否就意味著回歸「平凡」?不,這樣的排他性似乎並不存在於主創作者余彥芳的眼中。《四媽俱樂部》(以下簡稱《四》)中的四位表演者,他們擁有各自難得的成像,而他們之所以受邀在場,一部分應和2022秋天藝術節的主題「接關」,另一部分則源自於主創作者對於「表演者」的困惑。

余彥芳的提問如雨水般不停激盪出迴響,而這樣的迴響彷彿來自中心的邊緣,辯證出不同的聲音與面向。更有趣的是,「邊緣的邊緣」正是此次提問所產生的效應。舞蹈是否美好?是!舞蹈是否伴隨不舒服?是!那舞蹈現在在你的生命中是什麼?表演者李岱瑾選擇不語的這一道題,其實也是余彥芳針對劇場中擁有舞蹈生命經驗的觀眾們,提出的質疑與漣漪。


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陳藝堂


親吻自己的膝蓋,紀錄劇場週期與生命週期下的反省

《四》所使用的白色地板與牆面,是舞蹈類節目中不常見到的三面台,在這樣開放的環境中,余彥芳化身東道主,一邊清掃著地板,一邊與前來觀賞演出的民眾進行眼神上的互動與交流,而後方的四位客席舞者,則一邊閒話家常,一邊在舞台的練習把杆旁暖身走位。此刻的風景一如專業舞者在假日的閒暇中走進教室,隨窗外自然灑進的光源慵懶而舞,一顰一笑一回眸,細長的身影於愜意中不失半分優雅。

然而除了芭蕾以外,四位舞者過去學院派的背景也曾浸沐過現代舞、中國舞等技法,於是在作品的結構中,空間的流變如芭蕾舞的空氣,現代舞的水,或如中國舞的山林,皆形成一種符號式的指標。這些指標同時指涉了臺灣舞蹈教育的概況,以及指涉了臺灣舞者廣度的邊緣。


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陳藝堂

邊緣究竟在何方?何方——正是輪廓諸般困境與環境生態之關竅所在。根據舞者所描述的生命經驗,練舞的過程總是充滿美好與挫折,這些吸收進身體的養分彷彿不曾隨時間而代謝,舞蹈不時提醒著他們自覺,但舞蹈似乎又可以與忘我可以劃上等號,同時,舞蹈也與傷痛脫離不了關係,傷痛與時間似乎讓舞者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不能做什麼。最終,恰如《奇葩說》之中這段對話:

主持人馬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導師主持人蔡康永:「那不是原諒,那叫算了。」

當舞者過去親吻自己的膝蓋時,是否也曾原諒過舞蹈所帶來的傷痛,還是想說算了?現在,當他們此刻站上舞台表演,與余彥芳進行人生對談,難以言說的部分是否算了,又或者已經原諒?以上,就是《四》在透過表演者搭建回憶的過程中,反向鞭笞觀者的拷問與信息。


舞蹈,身體語言作為一種載體

《四》的舞台與觀眾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每一次階段轉換的過程中,觀眾都必然能感受到框框內所發生的事情是一場演出,然而在鑑賞的同時,自身又會不自覺地融入舞者侃侃而談的對話裡頭。

《四》的主軸裡,「真實感」是如此遠大於「編排」,縱然排除那些獨特的個人舞蹈經驗,這部作品裡所留下的生命歷程與家庭故事,還是能穿透不同人物角色的心坎,只因它所點染的情緒,如一抹嫣然的風景,而這樣的風景恰好是為了給兩種人細細靜觀,一是給台上的舞者,一是給台下的觀眾。

如此,「言語」與「身體」在筆者觀看《四》時,可以肯定是相當重要的「載體」。尤其,舞者的自白與搭檔的身體示範,讓我們可以清晰地明白此刻所發生的一切外貌與核心。不過,當舞者們演繹雲門舞集《薪傳》片段時,故事的樓層卻似乎自由落體到了一個近乎意外的階段,讓原本娓娓道來的情緒轉換到不同且違和的世界當中。


黑眼睛跨劇團提供/攝影陳藝堂

此處筆者所反思的是「身體語言」獨立時,即是純舞蹈的部分。「身體語言」是否與所謂的「口說語言」擁有不同的維度與頻率?當舞者一邊說話一邊拿起彩帶、扇子與手絹等中國舞的元素道具演繹時,比喻火氣上升,當作蚊拍,或凸顯家用抹布的功能,這些比喻筆者都看得懂。但當她們開始「舞蹈」,做出中國舞的身段與動作卻沒有一邊說出相應的生命對話時,驀然間筆者油然生起了困惑。

這份困惑可能對應了藝術家蘇品文在《少女須知》演出所提出的經驗。蘇品文過去所學習的舞蹈,並無法有效成為她的故事的載體,於是乎,她選擇了相對純淨而直接的「裸體」來表達。《四》後半段的中國舞表演,是否也是載體錯置的消耗?或可能是最後一場舞台的范特西?能夠乘載表演者於前面段落「言語」與「身體」所累積的情境、語意及情感嗎?這是作品離開劇場之後,值得創作者省思的一個話題。

《四媽俱樂部》

演出|余彥芳
時間|2022/11/05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