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場域,多重感受《時光裁縫》
11月
30
2018
時光裁縫(漂鳥演劇社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0次瀏覽
楊力宣(自由業)

今年十一月觀賞2018桃園鐵玫瑰藝術節漂鳥演劇社《時光裁縫》,是一難得、特別的觀戲體驗。其表演場域設在桃園中壢老屋「中平路故事館」,為雙拼結構的日式宿舍。當舞台移轉到老舊木製的老屋中,沈澱的木香、靜謐的空間包圍著觀眾、表演者。劇團也善用屋內雙拼結構的特色,藉由左右兩邊相通的房間(每一房:居間+座敷),讓一對母女的回憶穿梭在觀眾週圍,觀看者猶如身臨其境,藉由空間、陳設、表演者重返老屋過往的時光點滴,而時光也隨著故事的推展活絡起來。

在,與不在?兩者在時間軸上同時進行著

觀賞表演前,劇團會要求觀眾隨機抽小木夾,寫著「時間流轉」或「時光裁縫」,兩者分屬不同空間,而觀眾所抽到的木夾就決定將走進誰的回憶。

表演場域分成左右空間,兩者之間有共通走道,左是「時間流轉」、右是「時光裁縫」。筆者此次抽到「時間流轉」,當表演開始時,筆者坐在左側座敷,看著居間阿眉的故事,走道的另一端傳來阿眉女兒的說話聲,但卻無從看見另一端發生什麼事,會覺得有點惋惜,然而往好處想,或許藉由這個方式,可讓觀眾聚焦在一個「主」回憶,較易凝聚對角色的情感。

表演者,一共有三人。當雨水滴落、運轉的裁縫機作響,引領阿眉女兒出場與阿眉相視著,此時另一角色圍繞在他兩身旁,筆者猜測是流徜在阿眉與女兒週圍的「時光」,偶爾喃喃自語,猶如兩人共同生活時的餘音仍繞著樑,默默回應她兩各自述說的故事。三個角色,三種「回溯記憶」的型式,當故事進行時,三者穿梭在左右房間,時而在觀眾身旁、時而在前方居間,有時又待在左右兩側的玄關處,三者保持獨立不相觸,藉由隻字片語,相互填補記憶的空隙,如同「平行時空」的概念,共存於同一空間,卻因身處不同時間點上,因而無法接觸到彼此。

聲音、光影——零碎回憶中堆疊的溫暖 

這場表演裡,聲音是很重要的輔助角色。從開場的雨滴聲、裁縫機運轉卡噠卡達作響、收音機傳來的音樂、阿眉哼歌的旋律,伴隨不斷被喚起的兒時算數的聲音:五、十、十五、二十……,串起了記憶片段逐漸被拼湊起來。來自日常週遭的聲音,創造了生活的況味與溫度,肯定了回憶具體的存在,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其二是燈光。正因為不是制式化的舞台,又是老屋,燈光的調度不那麼方便,因此要如何適時引導觀眾也是一大難題。在這戲裡,表演者會拿著手電筒或彈性地移動燈具來輔助,逐步地推展觀眾的想像,有時也會透過光影去表達角色的心境。印象最深刻的一場,就是阿眉出嫁梳妝時,透過燈光投射在紙門上的黑色身影展現出來,此刻如同阿眉人生的分野,當她套上頭紗走出來時,她已不再是自由之身,「一如衣櫃的舊衣服,亮豔的自己也結束了!」嫁予人妻,她再也不能像使用裁縫機一樣,喊停就停,凡事都得依夫家、依兒女。

導演游文綺在節目單上寫道,「我們雖已不在那了,卻因為意識到『不在』,而感覺『存在』。」看完表演回頭咀嚼這一句話,心中無限感慨。此劇,雖然僅是短短一小時的表演,卻也滿載感動與驚喜,值得親身感受!

《時光裁縫》

演出|漂鳥演劇社
時間|2018/11/04  19:30
地點|桃園市中平路故事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坐在電腦前回溯此作,引領我回到那些場景的記憶,不是鮮明的表演,而是那些殘缺、阻礙表演發展的「缺點」。(劉祐誠)
11月
16
2018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