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場域,多重感受《時光裁縫》
11月
30
2018
時光裁縫(漂鳥演劇社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0次瀏覽
楊力宣(自由業)

今年十一月觀賞2018桃園鐵玫瑰藝術節漂鳥演劇社《時光裁縫》,是一難得、特別的觀戲體驗。其表演場域設在桃園中壢老屋「中平路故事館」,為雙拼結構的日式宿舍。當舞台移轉到老舊木製的老屋中,沈澱的木香、靜謐的空間包圍著觀眾、表演者。劇團也善用屋內雙拼結構的特色,藉由左右兩邊相通的房間(每一房:居間+座敷),讓一對母女的回憶穿梭在觀眾週圍,觀看者猶如身臨其境,藉由空間、陳設、表演者重返老屋過往的時光點滴,而時光也隨著故事的推展活絡起來。

在,與不在?兩者在時間軸上同時進行著

觀賞表演前,劇團會要求觀眾隨機抽小木夾,寫著「時間流轉」或「時光裁縫」,兩者分屬不同空間,而觀眾所抽到的木夾就決定將走進誰的回憶。

表演場域分成左右空間,兩者之間有共通走道,左是「時間流轉」、右是「時光裁縫」。筆者此次抽到「時間流轉」,當表演開始時,筆者坐在左側座敷,看著居間阿眉的故事,走道的另一端傳來阿眉女兒的說話聲,但卻無從看見另一端發生什麼事,會覺得有點惋惜,然而往好處想,或許藉由這個方式,可讓觀眾聚焦在一個「主」回憶,較易凝聚對角色的情感。

表演者,一共有三人。當雨水滴落、運轉的裁縫機作響,引領阿眉女兒出場與阿眉相視著,此時另一角色圍繞在他兩身旁,筆者猜測是流徜在阿眉與女兒週圍的「時光」,偶爾喃喃自語,猶如兩人共同生活時的餘音仍繞著樑,默默回應她兩各自述說的故事。三個角色,三種「回溯記憶」的型式,當故事進行時,三者穿梭在左右房間,時而在觀眾身旁、時而在前方居間,有時又待在左右兩側的玄關處,三者保持獨立不相觸,藉由隻字片語,相互填補記憶的空隙,如同「平行時空」的概念,共存於同一空間,卻因身處不同時間點上,因而無法接觸到彼此。

聲音、光影——零碎回憶中堆疊的溫暖 

這場表演裡,聲音是很重要的輔助角色。從開場的雨滴聲、裁縫機運轉卡噠卡達作響、收音機傳來的音樂、阿眉哼歌的旋律,伴隨不斷被喚起的兒時算數的聲音:五、十、十五、二十……,串起了記憶片段逐漸被拼湊起來。來自日常週遭的聲音,創造了生活的況味與溫度,肯定了回憶具體的存在,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其二是燈光。正因為不是制式化的舞台,又是老屋,燈光的調度不那麼方便,因此要如何適時引導觀眾也是一大難題。在這戲裡,表演者會拿著手電筒或彈性地移動燈具來輔助,逐步地推展觀眾的想像,有時也會透過光影去表達角色的心境。印象最深刻的一場,就是阿眉出嫁梳妝時,透過燈光投射在紙門上的黑色身影展現出來,此刻如同阿眉人生的分野,當她套上頭紗走出來時,她已不再是自由之身,「一如衣櫃的舊衣服,亮豔的自己也結束了!」嫁予人妻,她再也不能像使用裁縫機一樣,喊停就停,凡事都得依夫家、依兒女。

導演游文綺在節目單上寫道,「我們雖已不在那了,卻因為意識到『不在』,而感覺『存在』。」看完表演回頭咀嚼這一句話,心中無限感慨。此劇,雖然僅是短短一小時的表演,卻也滿載感動與驚喜,值得親身感受!

《時光裁縫》

演出|漂鳥演劇社
時間|2018/11/04  19:30
地點|桃園市中平路故事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坐在電腦前回溯此作,引領我回到那些場景的記憶,不是鮮明的表演,而是那些殘缺、阻礙表演發展的「缺點」。(劉祐誠)
11月
16
2018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