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載根植,嫩芽勃發《天門陣》
9月
30
2024
天門陣(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李忠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7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2014年臺灣豫劇團開啟一系列「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以「豫劇皇后」搬演過的經典劇目為主,在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未設豫劇科的情況下,該計畫無非是劇團最紮實培養新生代演員的主力。而本次秋季公演,推出《宇宙鋒》、《金錢豹》、《天門陣》等三齣老戲,雖說豫劇的程式規範未若京、崑兩劇種來得嚴謹,但耳熟能詳的劇目,反倒使觀眾既定印象深刻,因此當青年演員擔綱主角時,如何在觀眾既有印象中雕琢,承接功法、拿捏聲腔情感尺度,是新生代承接前輩藝師傳承的挑戰。

作表靈動細膩自然 武戲魅力文唱琢磨

《天門陣》這齣戲核心圍繞在穆桂英(劉嘉媫飾)與楊宗保(吳淑穎飾),全場分成〈下山〉、〈招親〉、〈轅門斬子〉、〈破天門〉四折,別於常見的〈捧印〉,此時的穆桂英形象屬於嬌稚活潑,十分合適正值青春的劉嘉媫。其扮相年輕,整體作表俐落,一顰一笑皆帶戲:如〈招親〉一折,舞台劃分成兩光區,一區為楊宗保桀驁不馴,一區則是表達穆桂英內心。從眼神微覷流瀉欲結鸞盟之意,到最後作出抹臉丟棄之動作,表示將面子放下;又如〈轅門斬子〉,當楊延昭願意收回斬令時,穆桂英傳法令中欣喜若狂之扭捏身段,不顯造作,反而舉手投足點綴小女子淘氣靈動,若無過去演出作參考,青年演員對於形神掌握十分成功。這也彰顯出在不拘流派、唱腔的豫劇藝術中,有更大空間能開發出屬於新生代戲曲演員軀體展現。


天門陣(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李忠誠)

此外,就主角穆桂英而言,其休息戲份僅半場時間,如何在大篇幅唱念帶打中維持狀態,著實考驗演員表演能量。從〈下山〉一折「掏翎子」時之顧盼,不疾不徐,一股自信美油然而生;射雁時跳躍屈身,展現「屁股坐子」作功,流暢自然;〈破天門〉一折中,演員加上套旗,對打時套旗與翎子並不構成演員阻礙,反倒翩翩起舞,讓武戲明快爽朗。由此可見,青年演員功法紮實,更能在「無動不舞」的戲曲審美中,展現舞台魅力。

至於唱腔方面,劉嘉媫韻口甜美,當旋律轉至清唱時,確切能讓觀眾感受到其行韻之嬌,但面對真假嗓混和的豫劇唱腔,容易造成入樂後較為薄弱,讓穆桂英巾幗英雄之形象壓不住場,更在〈下山〉中,一曲節奏快速的【垛子板】,顯得含糊不清;至於楊宗保一角,較偏向文武小生,吳淑穎嗓音清澈,相當適合。然而或許是緊張怯場,出場所唱「披星戴月把路趕」,字裡行間中高低音掌握較不自然,容易破音或空音;在作表方面,面對與穆桂英對陣之戰敗或是遭父帥責罵,面臨殺頭之緊張,雖具形態但眼神較為用力,易流於情緒單一化。這也突顯出在當代戲曲音樂多元,配器複雜的狀態下,倘若青年演員聲腔穩定度不夠、作表太過格式,容易削減新生代演員表演能量。而這也是傳承計畫之使命,讓新秀藉由演出調整自身基底,璞玉琢磨,厚積薄發。

打造青年演員平台 傳承臺灣梆子生機

本次演出值得一提是過往在豫劇團裡飾演重要角色的演員,無論是劉建華、殷青群等,皆為新秀傍戲跑龍套,上下一心為傳承努力。而傳承需要多元的表演場域及不同類型的展演節目,才能突顯新生代演員。至今,傳承計畫公演施行已十一年,打造一座青年演員平台,培育出無數豫劇團名角。例如在本次〈轅門斬子〉中,飾演楊延昭的林文瑋以及佘太君的連宏真,都曾擔綱過傳承公演主角。此次兩人演出,雖是傍戲仍不減個人魅力:如佘太君宏亮聲喉唱出「斬宗保,把為娘,同把刀開」,運用雄渾高音堅定展現力保楊宗保的立場,掌握老旦腔口及角色氣勢;另在楊延昭對八賢王重述往事時,配合光區聚焦,聲情渲染「七子去,六子回」一門忠烈,最終濃縮進「這是俺楊家的血,血染的征袍」,推上情感高潮。由此可見昔日新秀,如今兩人舞台功力,不光襯托情節,更顯薪傳之效。


天門陣(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李忠誠)

爬梳《天門陣》傳承脈絡,從1960年代由甫仙逝的張岫雲老師飾演穆桂英、劉海燕飾演楊宗保,穆桂英一角便從王海玲、潘海英、蕭揚玲至劉嘉媫;楊宗保則從王海雲、朱海珊、劉建華至吳淑穎演出,五代演員,各領風騷。常言「豫劇因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前輩藝師也及早意識到傳承之重要。經過七十載風華,「河南劇種」早已超越政治意識及框架,以最自然生活的劇種本色走向當代,扎根於「經典劇目」傳承,昇華精緻,脫枝換葉,碩果有成,唱響屬於這塊島嶼的臺灣梆子。

《天門陣》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4/09/22 14:30
地點|高雄中山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