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載根植,嫩芽勃發《天門陣》
9月
30
2024
天門陣(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李忠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1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2014年臺灣豫劇團開啟一系列「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以「豫劇皇后」搬演過的經典劇目為主,在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未設豫劇科的情況下,該計畫無非是劇團最紮實培養新生代演員的主力。而本次秋季公演,推出《宇宙鋒》、《金錢豹》、《天門陣》等三齣老戲,雖說豫劇的程式規範未若京、崑兩劇種來得嚴謹,但耳熟能詳的劇目,反倒使觀眾既定印象深刻,因此當青年演員擔綱主角時,如何在觀眾既有印象中雕琢,承接功法、拿捏聲腔情感尺度,是新生代承接前輩藝師傳承的挑戰。

作表靈動細膩自然 武戲魅力文唱琢磨

《天門陣》這齣戲核心圍繞在穆桂英(劉嘉媫飾)與楊宗保(吳淑穎飾),全場分成〈下山〉、〈招親〉、〈轅門斬子〉、〈破天門〉四折,別於常見的〈捧印〉,此時的穆桂英形象屬於嬌稚活潑,十分合適正值青春的劉嘉媫。其扮相年輕,整體作表俐落,一顰一笑皆帶戲:如〈招親〉一折,舞台劃分成兩光區,一區為楊宗保桀驁不馴,一區則是表達穆桂英內心。從眼神微覷流瀉欲結鸞盟之意,到最後作出抹臉丟棄之動作,表示將面子放下;又如〈轅門斬子〉,當楊延昭願意收回斬令時,穆桂英傳法令中欣喜若狂之扭捏身段,不顯造作,反而舉手投足點綴小女子淘氣靈動,若無過去演出作參考,青年演員對於形神掌握十分成功。這也彰顯出在不拘流派、唱腔的豫劇藝術中,有更大空間能開發出屬於新生代戲曲演員軀體展現。


天門陣(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李忠誠)

此外,就主角穆桂英而言,其休息戲份僅半場時間,如何在大篇幅唱念帶打中維持狀態,著實考驗演員表演能量。從〈下山〉一折「掏翎子」時之顧盼,不疾不徐,一股自信美油然而生;射雁時跳躍屈身,展現「屁股坐子」作功,流暢自然;〈破天門〉一折中,演員加上套旗,對打時套旗與翎子並不構成演員阻礙,反倒翩翩起舞,讓武戲明快爽朗。由此可見,青年演員功法紮實,更能在「無動不舞」的戲曲審美中,展現舞台魅力。

至於唱腔方面,劉嘉媫韻口甜美,當旋律轉至清唱時,確切能讓觀眾感受到其行韻之嬌,但面對真假嗓混和的豫劇唱腔,容易造成入樂後較為薄弱,讓穆桂英巾幗英雄之形象壓不住場,更在〈下山〉中,一曲節奏快速的【垛子板】,顯得含糊不清;至於楊宗保一角,較偏向文武小生,吳淑穎嗓音清澈,相當適合。然而或許是緊張怯場,出場所唱「披星戴月把路趕」,字裡行間中高低音掌握較不自然,容易破音或空音;在作表方面,面對與穆桂英對陣之戰敗或是遭父帥責罵,面臨殺頭之緊張,雖具形態但眼神較為用力,易流於情緒單一化。這也突顯出在當代戲曲音樂多元,配器複雜的狀態下,倘若青年演員聲腔穩定度不夠、作表太過格式,容易削減新生代演員表演能量。而這也是傳承計畫之使命,讓新秀藉由演出調整自身基底,璞玉琢磨,厚積薄發。

打造青年演員平台 傳承臺灣梆子生機

本次演出值得一提是過往在豫劇團裡飾演重要角色的演員,無論是劉建華、殷青群等,皆為新秀傍戲跑龍套,上下一心為傳承努力。而傳承需要多元的表演場域及不同類型的展演節目,才能突顯新生代演員。至今,傳承計畫公演施行已十一年,打造一座青年演員平台,培育出無數豫劇團名角。例如在本次〈轅門斬子〉中,飾演楊延昭的林文瑋以及佘太君的連宏真,都曾擔綱過傳承公演主角。此次兩人演出,雖是傍戲仍不減個人魅力:如佘太君宏亮聲喉唱出「斬宗保,把為娘,同把刀開」,運用雄渾高音堅定展現力保楊宗保的立場,掌握老旦腔口及角色氣勢;另在楊延昭對八賢王重述往事時,配合光區聚焦,聲情渲染「七子去,六子回」一門忠烈,最終濃縮進「這是俺楊家的血,血染的征袍」,推上情感高潮。由此可見昔日新秀,如今兩人舞台功力,不光襯托情節,更顯薪傳之效。


天門陣(臺灣豫劇團提供/攝影李忠誠)

爬梳《天門陣》傳承脈絡,從1960年代由甫仙逝的張岫雲老師飾演穆桂英、劉海燕飾演楊宗保,穆桂英一角便從王海玲、潘海英、蕭揚玲至劉嘉媫;楊宗保則從王海雲、朱海珊、劉建華至吳淑穎演出,五代演員,各領風騷。常言「豫劇因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前輩藝師也及早意識到傳承之重要。經過七十載風華,「河南劇種」早已超越政治意識及框架,以最自然生活的劇種本色走向當代,扎根於「經典劇目」傳承,昇華精緻,脫枝換葉,碩果有成,唱響屬於這塊島嶼的臺灣梆子。

《天門陣》

演出|臺灣豫劇團
時間|2024/09/22 14:30
地點|高雄中山堂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暗夜花香來》以懸疑推理作為核心,結合歌仔戲傳統,表述了對現代社會的關懷視角,儘管命題論述未臻完善,但戲劇語彙成熟、演員表現亮眼,實不失為一齣出色的歌仔戲懸疑小品。
3月
26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
當一齣家庭倫理悲喜劇的抒情段落,唱唸少了情感力度,重在身段執行、場面調度,而培訓藝生與資深演員同台對戲之際又顯生澀;不免令人有些疑惑:青年演員們的角色刻畫思路是什麼?他們如何理解自身演出角色以及整體劇情的關係?
3月
25
2025
在角色眾多、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為戲曲觀眾所熟悉的水滸戲中,筆者看見的是新世紀京劇人才培育的成果,卻也不禁反思,好漢齊聚、老幹新枝的背後,「復興」京劇團是否能夠繼往開來?重現「復興」風華?
3月
13
2025
全劇以莫上塵復仇為主線,串聯起愛情、親情、權謀、宮鬥等元素。兩個外貌、能力、性格都幾近完美的皇子與公主,卻因陰謀與鬥爭,陷入相愛相殺的困境,充分彰顯出近年古裝偶像劇特別流行的「美、強、慘」悲劇美學。
3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