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巫覡,等待果陀《國姓之鬼》
3月
17
2023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8次瀏覽

一踏入劇場,很難不被廟門狀的舞台造景上緣,藍色的方形符咒吸去焦點。這張五方鏡符上繪製了尺、剪刀、瓶和圓鏡,代表剪除不祥、合境平安。【1】在《國姓之鬼》破敗傾頹的廟埕場景裡,這張鏡符顯得特別完整、鄭重,甚至有些突兀。

《國姓之鬼》設計了一個「戲中戲中戲」的多層次敘事結構。前半段由古翊汎、劉冠良飾演的兩位野台戲子「老闆」和「辛勞」在山野間的一座延平郡王廟前,搬演鄭成功的事蹟。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鶯歌鳥妖與鄭成功的激辯和對質,以及辛勞言語間對父祖遭遇的怨懟不爽,皆是從原生居民的角度詰問鄭成功這個「外來者」之於臺灣島的定位。

到了作品中段,《國姓之鬼》打開第三層敘事,兩位演員跳脫劇中腳色、以演員本人的身分向觀眾講述排練過程中遇到的怪事。接著幻境開啟,演員立地降乩,化身與鄭成功實際於歷史記載中互動、對峙過的人物--南明隆武帝、鄭芝龍、荷籍牧師亨布魯克(Anthonius Hambroek, 1607-1661)等。逐步翻掘出鄭成功忠於國家、念及至親、卻又謀略殘忍的多重形象。

此時兩位演員猶若巫覡,他們不全然操演戲曲程式,而是靈活使用演員自身累積的表演功底和身段技巧。既回應了「戲中戲中戲」的設定(兩人是以「古翊汎」和「劉冠良」的身分扮演鄭成功和一班鬼魂,而非「老闆」和「辛勞」),同時也將《國姓之鬼》真正推入陰陽的間隙,成為又虛又實的降靈現場。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回到五方鏡符,它在廟宇中是用以劃分內外、阻擋外界的不淨污穢。剪刀朝下時剪除的是孤魂野鬼,至於如《國姓之鬼》使用一般,剪刀朝上的鏡符剪除的則是「野神」。而《國姓之鬼》的廟門佈景在全劇中旋轉了兩次,等同於結界的「內外」也翻轉了至少兩次。最終幻境破碎,留在台上的剩下腳色「老闆」和演員「劉冠良」,所有人如同《等待果陀》中的落魄老漢,在反覆重頭的舞台時間裡為真身不明的野神搬演傳奇,卻永遠到不了歷史的真實。

《國姓之鬼》猶如一場歷史神話的除魅,以多層次的搬演和敘事結構,剖開歷史解釋和鄉野傳奇對登神人物的賦權,並剪除過度美化的偉人形象。即便表演風格諧謔和鋪張,卻直面歷史發展的荒謬--無論是史籍或軼事都逃不過官民雙方的竄改和超譯,所謂歷史的真實或許從未存在。

作品落幕、燈光開啟的那刻,所有觀眾都未立即起身,等待良久才回過神來、走回現實。彷彿整個劇場都落進了《國姓之鬼》的逢魔時刻,無所遁逃。

註釋

1、本文有關五方鏡符的解釋依據,主要參照「保庇網」:〈牆上貼著剪刀!帶您認識五方鏡符〉。


《國姓之鬼》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23/03/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
3月
27
2023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3月
21
2023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