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奇幻之旅《國姓之鬼》
3月
21
2023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10次瀏覽

文 李元皓(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鄭成功與臺灣的戲劇題材在歷史之流的演變中,一直具有多面向、多層次的現象。早在二十世紀之前,便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歷史演義傳統」,皇上沉迷酒色、番邦入侵與忠奸鬥爭等套路,如戲曲《江南記》、《鄭成功》,歌舞伎《國姓爺合戰》等;另一個面向為「俠義傳統」,俠客保護鄭家後代逃往臺灣,如戲曲《三俠劍》。不管哪一條脈絡,都因套用特定故事傳統,使得劇情嚴重脫離史實。二戰時期鄭成功題材順應時勢有了新的層次,日本電影《國姓爺合戰》(1940)將轉向現代國族主義,打跑荷蘭人的鄭成功,呼應了帝國號召的大東亞戰爭。無獨有偶,冷戰時期空軍大鵬平劇隊也有《取赤崁》,鄭成功再次打跑了荷蘭人,得到了寶島臺灣復興基地。他的故事與各種現代性相呼應,產生了更多版本。

另一方面,在民俗信仰中,鄭成功做為臺灣開發史上的領導者,成為區域俗文化的獨特記憶形式,例如「開山王」或「開臺聖王」,同時流傳各種受到神魔故事傳統影響的「靈應」。在傳說中鄭成功去過的地方遠比歷史記載來得多,而且如同神明巡境或儺戲,總是在兇獸食人的荒野之中,確立適宜人類居住的神聖結界,消滅結界之內的渾沌力量。由於「位列仙班」的時間較晚,鄭成功的法寶還有想必令其他神明欣羨不已的「龍碽大砲」,龍碽大砲接近「豐城劍氣」的變形,可以化為龍、藏於水中、應運出沒,反映了新武器大砲取得了寶劍等級的神性,相關傳說討論繁多,在此只是略舉一二,點出鄭成功題材的多元性。

此一多元性在《國姓之鬼》的運用下,豐富多趣,令人目不暇給。全劇從兩個清代伶人在沒有觀眾的開山王廟前、演出《鄭成功斬妖除魔》開始,隨著演出進行,劇情逐漸不受演員控制,戲裡的鳶妖吞吃扮演鄭成功的演員,另一個戲中角色龍碽隨之打敗鳶妖,救出演員。兩個演員發現自己陷入了時間與空間的奇幻循環,一者不斷重複演出《鄭成功斬妖除魔》,一者試圖逃離戲臺卻彷彿鬼打牆一般……兩人注定要回到開山王廟前。

劇情層層翻轉,空間先後變成了現代士林開臺聖王成功廟、傳藝中心表演廳的排戲;演員古翊汎、劉冠良感應並遭遇一連串奇幻現象,唐王、荷蘭傳教士的鬼魂接連出現,最後來到鄭成功的死亡與回溯,在兒時生長的日本九州海邊,他是一個依偎在母親身旁的孩童。全劇架構充滿張力,如同明清筆記小說的眾多「鬼點戲」、「伶人遇鬼」以及日本怪談「無耳芳一」,劇情的轉折可以有無限可能,下一幕如何展開,令人充滿期待。歷史背景、民俗傳說再加上現代流行的都市怪譚,諸如隧道公路鬼打牆、靈異地點及靈異體質等等,扣合具體的臺北城郊現實空間,使得多元的鄭成功現象,更增添了一層親切的現代肌理。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兩位演員的表演,整場演出密不透風,幾乎沒有喘氣的空間,隨著靈動的敘事、不斷切換表演模式與人物設定。《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從清代伶人到現代演員,則是寫實主義風格,冠良一圈一圈的「跑臺」(從臺上跑到臺下,跑進後臺再出來),描摹眾口流傳的「鬼打牆」,雖然傳神,看著實在太辛苦了;唐王的出場展現了秀場唱將模式,古翊汎渾身是「份兒」。觀眾一會兒喧嘩,一會兒無辜的被抓起來念稿,一會兒成為狂熱的唱將粉絲,滿場的激情很大一部份是演員調動出來的能量。

劇場如此熱鬧多趣,相形之下結尾反而力度稍弱。這恐怕與全劇情感線鋪陳不足有關,從鳶妖向龍碽陳述同類被滅的痛苦、傳教士的痛苦到鄭成功死亡的痛苦,都被劇情的明快翻轉與表演模式的切換沖淡了。這些痛苦力度沒有逐步累積起來,結尾鋪陳的情感要引起觀眾共感或許有點挑戰。此一問題可能源於全劇的基本設定,筆者想起1941年的美國電影《大國民》中,以「玫瑰花蕾」代表主角終其一生難忘失去的美好童年,對照九州海邊的孩童鄭成功,恰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大國民》完整描繪主角的生命軸線,使得片末童年的壓抑與剝奪引發觀者深刻的震撼;而《國姓之鬼》採取的民俗文化視野,使得鄭成功的生命敘事前後大幅擴張,前有巨鯨轉世,死後又成神。當生命不止於今生今世,童年的壓抑與剝奪便難以觸發該有的戲劇張力。此外,《大國民》中玫瑰花蕾首尾呼應、貫穿全片;而在《國姓之鬼》當中,鄭成功的童年回憶因缺乏鋪陳而顯得突如其來。在表演方面,處理真實鄭成功的死前片段,鄭成功由演員帶面具表現,死亡過程由旁白陳述,恰是全劇最為疏隔的片段,這疏隔感甚至延續到結尾,使全劇至此似有疲蔫之感,殊為可惜。

《國姓之鬼》在選題、導演手法與表演上都展現了令人驚艷的能力,巧妙結合民俗信仰材料與歷史人生真實,雖然有些微遺憾之處,但仍舊是一齣生命力蓬勃的好戲。由於鄭成功題材的多元性與臺灣的深遠淵源,本劇將不只是鄭成功題材的延續,亦期許能成為臺灣戲劇的新頁。

《國姓之鬼》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23/03/12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
3月
27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3月
17
2023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