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魅的多重宇宙《國姓之鬼》
3月
27
2023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59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電視歌仔戲養成的戲劇雜食者)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衝擊,無形改變了劇場觀眾消費行為—意識到可支配時間的有限,開始追尋更容易引發愉悅的媒介。那麼,歌仔戲作為表演藝術還可能怎樣表現?重新奪回觀眾注意力?

若按照爭奪注意力的思路來看,《國姓之鬼》設計出需要觀眾主動思考的懸疑形式作為回應。劇情從戲班接到神秘邀演開始,嫁接人死為鬼概念,啟動生死曖昧、意識漂流的平行時空,迷霧中散落在傳說與真實的鄭成功的碎片一一再現。巨大世界觀因鄭成功的混血兒身份而成立,日本媽媽和中國爸爸構成寬廣的詮釋空間,他的生平成為各方寄託國族認同的完美容器。但編導企圖不只如此。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像是直接讓演員做出回放狀態構成劇碼鬼打牆異狀,或利用電波雜音、閃爍燈光作為象徵傳遞平行時空的存在。戴著國姓爺面具的Crew進場重置舞台道具,就像戲曲原有的「檢場」,他們的動作也是演出的一部份,與演員共同完成第一次時空轉換,觀眾從清代回到現代的戲曲中心。此段落明示觸及現實世界與多重宇宙的企圖。一旦這個認知在觀眾心中成立,「戲中戲中戲」的實虛層疊結構隨之成立。

後續劇情在幽魂的附身和離體間推進,雙演員各自分飾多角繃緊情緒張力,層層剝下鄭成功的人格面具,透過鄭氏為人臣、為人子,甚至侵略者的千面狀態,徹底粉碎教科書呈現的鄭成功形象。然而千迴百轉之後節奏突然放緩,鄭成功回到童年,獨白曾是大鯨的前世,翻飛的水旗身段擬鯨,泛著虹光的薄紗滿場翩舞如浪。那時他仍是母親田川氏守護的頑童福松。最後,白紗覆頂那瞬間,被國姓爺召喚的我們紛紛乘浪入魔,著迷於集體記憶連結的復魅景象,走進魔幻的詩性宇宙裡。於焉,跨越想像的邊界,歌仔戲的多重宇宙幽幽展開。

《國姓之鬼》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23/03/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3月
21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3月
17
2023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