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電視歌仔戲養成的戲劇雜食者)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衝擊,無形改變了劇場觀眾消費行為—意識到可支配時間的有限,開始追尋更容易引發愉悅的媒介。那麼,歌仔戲作為表演藝術還可能怎樣表現?重新奪回觀眾注意力?
若按照爭奪注意力的思路來看,《國姓之鬼》設計出需要觀眾主動思考的懸疑形式作為回應。劇情從戲班接到神秘邀演開始,嫁接人死為鬼概念,啟動生死曖昧、意識漂流的平行時空,迷霧中散落在傳說與真實的鄭成功的碎片一一再現。巨大世界觀因鄭成功的混血兒身份而成立,日本媽媽和中國爸爸構成寬廣的詮釋空間,他的生平成為各方寄託國族認同的完美容器。但編導企圖不只如此。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像是直接讓演員做出回放狀態構成劇碼鬼打牆異狀,或利用電波雜音、閃爍燈光作為象徵傳遞平行時空的存在。戴著國姓爺面具的Crew進場重置舞台道具,就像戲曲原有的「檢場」,他們的動作也是演出的一部份,與演員共同完成第一次時空轉換,觀眾從清代回到現代的戲曲中心。此段落明示觸及現實世界與多重宇宙的企圖。一旦這個認知在觀眾心中成立,「戲中戲中戲」的實虛層疊結構隨之成立。
後續劇情在幽魂的附身和離體間推進,雙演員各自分飾多角繃緊情緒張力,層層剝下鄭成功的人格面具,透過鄭氏為人臣、為人子,甚至侵略者的千面狀態,徹底粉碎教科書呈現的鄭成功形象。然而千迴百轉之後節奏突然放緩,鄭成功回到童年,獨白曾是大鯨的前世,翻飛的水旗身段擬鯨,泛著虹光的薄紗滿場翩舞如浪。那時他仍是母親田川氏守護的頑童福松。最後,白紗覆頂那瞬間,被國姓爺召喚的我們紛紛乘浪入魔,著迷於集體記憶連結的復魅景象,走進魔幻的詩性宇宙裡。於焉,跨越想像的邊界,歌仔戲的多重宇宙幽幽展開。
《國姓之鬼》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23/03/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