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魅的多重宇宙《國姓之鬼》
3月
27
2023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66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電視歌仔戲養成的戲劇雜食者)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衝擊,無形改變了劇場觀眾消費行為—意識到可支配時間的有限,開始追尋更容易引發愉悅的媒介。那麼,歌仔戲作為表演藝術還可能怎樣表現?重新奪回觀眾注意力?

若按照爭奪注意力的思路來看,《國姓之鬼》設計出需要觀眾主動思考的懸疑形式作為回應。劇情從戲班接到神秘邀演開始,嫁接人死為鬼概念,啟動生死曖昧、意識漂流的平行時空,迷霧中散落在傳說與真實的鄭成功的碎片一一再現。巨大世界觀因鄭成功的混血兒身份而成立,日本媽媽和中國爸爸構成寬廣的詮釋空間,他的生平成為各方寄託國族認同的完美容器。但編導企圖不只如此。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像是直接讓演員做出回放狀態構成劇碼鬼打牆異狀,或利用電波雜音、閃爍燈光作為象徵傳遞平行時空的存在。戴著國姓爺面具的Crew進場重置舞台道具,就像戲曲原有的「檢場」,他們的動作也是演出的一部份,與演員共同完成第一次時空轉換,觀眾從清代回到現代的戲曲中心。此段落明示觸及現實世界與多重宇宙的企圖。一旦這個認知在觀眾心中成立,「戲中戲中戲」的實虛層疊結構隨之成立。

後續劇情在幽魂的附身和離體間推進,雙演員各自分飾多角繃緊情緒張力,層層剝下鄭成功的人格面具,透過鄭氏為人臣、為人子,甚至侵略者的千面狀態,徹底粉碎教科書呈現的鄭成功形象。然而千迴百轉之後節奏突然放緩,鄭成功回到童年,獨白曾是大鯨的前世,翻飛的水旗身段擬鯨,泛著虹光的薄紗滿場翩舞如浪。那時他仍是母親田川氏守護的頑童福松。最後,白紗覆頂那瞬間,被國姓爺召喚的我們紛紛乘浪入魔,著迷於集體記憶連結的復魅景象,走進魔幻的詩性宇宙裡。於焉,跨越想像的邊界,歌仔戲的多重宇宙幽幽展開。

《國姓之鬼》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23/03/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3月
21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3月
17
2023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