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魅的多重宇宙《國姓之鬼》
3月
27
2023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979次瀏覽

文 蔡佩伶(社會人士、電視歌仔戲養成的戲劇雜食者)

面對後疫情時代的衝擊,無形改變了劇場觀眾消費行為—意識到可支配時間的有限,開始追尋更容易引發愉悅的媒介。那麼,歌仔戲作為表演藝術還可能怎樣表現?重新奪回觀眾注意力?

若按照爭奪注意力的思路來看,《國姓之鬼》設計出需要觀眾主動思考的懸疑形式作為回應。劇情從戲班接到神秘邀演開始,嫁接人死為鬼概念,啟動生死曖昧、意識漂流的平行時空,迷霧中散落在傳說與真實的鄭成功的碎片一一再現。巨大世界觀因鄭成功的混血兒身份而成立,日本媽媽和中國爸爸構成寬廣的詮釋空間,他的生平成為各方寄託國族認同的完美容器。但編導企圖不只如此。


國姓之鬼(臺北海鷗劇場提供/攝影林育全)

《國姓之鬼》打碎了線性敘事,透過多段「戲中戲」營造出不斷膨脹擴大的時空迷霧,敘事手法相當有趣,但也考驗觀眾的想像力與專注度。像是直接讓演員做出回放狀態構成劇碼鬼打牆異狀,或利用電波雜音、閃爍燈光作為象徵傳遞平行時空的存在。戴著國姓爺面具的Crew進場重置舞台道具,就像戲曲原有的「檢場」,他們的動作也是演出的一部份,與演員共同完成第一次時空轉換,觀眾從清代回到現代的戲曲中心。此段落明示觸及現實世界與多重宇宙的企圖。一旦這個認知在觀眾心中成立,「戲中戲中戲」的實虛層疊結構隨之成立。

後續劇情在幽魂的附身和離體間推進,雙演員各自分飾多角繃緊情緒張力,層層剝下鄭成功的人格面具,透過鄭氏為人臣、為人子,甚至侵略者的千面狀態,徹底粉碎教科書呈現的鄭成功形象。然而千迴百轉之後節奏突然放緩,鄭成功回到童年,獨白曾是大鯨的前世,翻飛的水旗身段擬鯨,泛著虹光的薄紗滿場翩舞如浪。那時他仍是母親田川氏守護的頑童福松。最後,白紗覆頂那瞬間,被國姓爺召喚的我們紛紛乘浪入魔,著迷於集體記憶連結的復魅景象,走進魔幻的詩性宇宙裡。於焉,跨越想像的邊界,歌仔戲的多重宇宙幽幽展開。

《國姓之鬼》

演出|臺北海鷗劇場
時間|2023/03/11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鄭成功斬妖除魔》使用傳統戲曲虛擬身段,音樂方面意外的「保守」,老腔老調很見功力,在唱腔營造了陳年過往的聲音;在龍碽打敗鳶妖,空氣拉砲一響,彷彿在告訴觀眾,這會是一場靈活機巧,越玩越嗨的演出⋯⋯
3月
21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3月
17
2023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