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喜劇經典《三人行不行》
10月
03
2018
三人行不行(亮棠文創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51次瀏覽
馬沁心(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由亮哲、阿喜和邱逸峰演出的《三人行不行》,為臺灣戲劇大師李國修的創意喜劇小品,此劇由序場以及五篇生活片段組成,以貼近都市生活的劇情引起觀眾的共鳴,舞台上只有三個演員,但每位演員都分飾多角,沒有浮誇的舞台佈景、服裝與道具,因此,本齣戲劇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三個演員只能靠著演技、台詞、聲音,刻劃出每個角色的不同性格與特質。

從一開始的序場,由三位演員表演著馬路上騎機車的場景,藉由模仿按喇叭聲音、等紅燈以及變換車子的順序,平凡的場景、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小事件,讓觀眾都能會心而笑;事件轉換到一名男子在平日運動的路上,發現疑似裝有爆裂物的包包,這個包包是「什麼東東」呢?情急之下,男子報警求救,卻不知道確切的地點,男子就詢問了一位剛好路過的女子,但因為女子剛拔完牙而無法講話,所以開始了爆笑的「比手畫腳」戲碼,誇張的肢體動作的溝通,符合本片段的主旨,這到底是「什麼東東」啊!讓全場捧腹大笑。接著,場景轉換到了辦公室,一場充滿「慾望與背叛」的辦公室戀情在此展開,演員的頸上都套著一個圈圈,這個圈圈代表著三個人內心的OS,在圈圈中拋開現實的誇張語調與表情,從暗戀矜持、下屬的巴結與對上司的順從,都和現實有著極大反差,緊接著的三人開車兜風,僅利用四張椅子的座位變換,產生很多引人發笑的場面。

戲劇中除了肢體動作以外,聲音的傳達也是考驗演員的功力。一段廣播劇中,三人坐在打著燈光的椅子上,利用聲音、語言與樂器,講述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其中台詞包含北京腔、台語、台灣國語,各種語言加上語氣強弱的轉換,仍然不失「笑果」。經過一幕幕的鋪陳,在最後的「目擊者」中來到了劇中的最高潮,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三位演員各別變換著三種不同角色,總共九種不同樣貌;值得一提的是,三位演員把每個角色的性格特質表現的都非常鮮明,除了不停地變換身上的服裝、配件、聲音語調與場景走位的轉換,對演員來說是個艱難的任務,其中扮演菜鳥警官、死者與酒客王董的演員,隨著轉換角色的速度越來越快,不停地變換位置,不停地從舞台左邊滑到右邊,也帶著觀眾到達笑果的高潮。最後,演員們的完美呈現贏得了全場的掌聲與歡呼,讓人一路捧腹大笑,這就是喜劇的魅力所在。

這部重現李國修老師的《三人行不行》,不需要過多華麗的裝飾,也不需要艱深複雜的劇情,透過演員間的默契與互動,加上語言、聲音、肢體的效果,仍創造出許多爆笑的場景;由生活小片段串成的劇情,也更貼近觀眾的心,讓台下的觀眾度過歡樂的夜晚,所以說《三人行不行》?我覺得真的非常行。

《三人行不行》

演出|亮棠文創
時間|2018/09/15 19:30
地點|基隆文化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捨棄了所有肢體動作,僅由聲音與簡單樂器來呈現廣播劇裡的劇情,運用了聲音變化,卻笑果十足。每位演員的角色沒有模糊不清的地帶,個性相當鮮明,觀眾也不會為之錯亂。(陳諭嬌)
3月
30
2018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