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蔓般生長的形式美學《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
9月
25
2012
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陳又維 攝,台灣海筆子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4次瀏覽
謝東寧

將帳篷劇引進臺灣十餘年,日本「野戰之月」編導櫻井大造說:帳篷劇是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這句話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想像力正受到「體制」的異化與迫害,於是帳篷劇光是演出的本身,就是一場反體制的表現:一群人幾乎以人民公社的方式聚集,不接受任何公家資源資助、避開資本商業系統、甚至也脫離了劇院(場)體系,自行在某塊空地上搭上一座帳篷,透過某種秘密管道,召集了一群觀眾來參與,演出完畢大家喝啤酒、吃大鍋飯、分享剛剛的演出,而所有經費,將公佈在下一期的刊物上。

於是「形式」決定美學風格與表現內容,帳篷劇以生猛有力的表現主義粗糙美學風格,取材自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社會現實、個人歷史…等等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的故事,然後任意魔幻融合交織成一個在夾縫中不斷揭露「真相」的故事,但故事只是象徵,最後還是回到反抗,反抗那個我們逐漸習慣,完全控制住我們(想像力)的世界。

由部份海筆子台灣成員所組成的流民寨,此次將櫻井大造放在「後見人」的位置,繼2009年的《無路可退》後,第二次獨立創作《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編導段惠民將故事場景設在山上的土地與原住民的生活,以外來者的關懷眼光,描述一段山林土地、文化不斷被剝削的歷史見證。故事以原住民洪水神話作為開端預言,透過山谷裡的不老少女「死阿六」,來述說一群各懷鬼胎的人物,來到山上尋找「舊根」(或者救贖),包括了偽詐騙集團首腦「白浪」;喝了九瓶酒會醉,前面繼承一大筆財產,後來淪為奴隸的「九瓶棄兒」;乘坐麒麟號進場的海賊娘子軍頭目「海賊娘」;從天而降,尋找大洪水避難基地的傳道士「特種傳道」;直通高層的上山修行者「世隨上人」;以及第二世界第二線的次文化青年「次音波」。

狹小的帳篷中,還是保持了帳篷劇靈活運用的空間,與擬真的粗糙的場景道具的特點,這次舞台上放了一座水流不斷的假山水,與用貨車開進的海賊船,並用竹子搭了一座二樓小舞台,被拆毀的鐵皮小屋及藏在小屋中的「舊恨和解紀念碑」,還有最後「九瓶棄兒」脫離奴隸身份,噴火過的繩索酒瓶橋。不過,就如過於鬆散的故事結構,到處蔓延的故事支線,除了讓為團員量身打造的角色有所發揮的空間之外,段落之間的意義無法自然連結,所以這些空間與道具無法產生戲劇性的強大力量,最後只剩下不斷跑動的情節敘述,與人物對話時,岔出的現實性諷刺(批判),以致於最後「只有接受舊恨,才能找到舊根」的話語雖精彩,但卻少了戲劇性的感受力。

但另方面,流民寨很有自覺地體認自己的外來者角色,除了演出發展時的田野調查,更將演出移到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廬山部落,與台北阿美族溪洲部落,讓故事中的部落主人與這些熱血劇場工作者,在演出期間產生更多的接觸與互動。相信,這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一定能讓下一次的作品,更貼近原住民的開朗、樂觀性格與精神,共同聯合來反抗,那不斷企圖控制我們想像力的體制怪獸。

《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

演出|台灣海筆子企劃 流民寨製作
時間|2012/09/22 19:30
地點|新北市新店區溪洲部落特設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語言剝除諧音和無厘頭連結譏諷,真正批判或顛覆了甚麼?投機的白浪、失鄉的祖孫、從後殖民情境醒轉的特種傳道、率領娘子軍的海賊娘,他們的命運歸向如何?誰找到了自己?雖然劇終的大合唱那麼精神、振奮,也難掩一種無力理解也無力纏鬥又不願放棄希望的「樂觀」心態。(林乃文)
9月
26
2012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