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蔓般生長的形式美學《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
9月
25
2012
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陳又維 攝,台灣海筆子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1次瀏覽
謝東寧

將帳篷劇引進臺灣十餘年,日本「野戰之月」編導櫻井大造說:帳篷劇是想像力的緊急避難所。這句話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想像力正受到「體制」的異化與迫害,於是帳篷劇光是演出的本身,就是一場反體制的表現:一群人幾乎以人民公社的方式聚集,不接受任何公家資源資助、避開資本商業系統、甚至也脫離了劇院(場)體系,自行在某塊空地上搭上一座帳篷,透過某種秘密管道,召集了一群觀眾來參與,演出完畢大家喝啤酒、吃大鍋飯、分享剛剛的演出,而所有經費,將公佈在下一期的刊物上。

於是「形式」決定美學風格與表現內容,帳篷劇以生猛有力的表現主義粗糙美學風格,取材自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社會現實、個人歷史…等等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的故事,然後任意魔幻融合交織成一個在夾縫中不斷揭露「真相」的故事,但故事只是象徵,最後還是回到反抗,反抗那個我們逐漸習慣,完全控制住我們(想像力)的世界。

由部份海筆子台灣成員所組成的流民寨,此次將櫻井大造放在「後見人」的位置,繼2009年的《無路可退》後,第二次獨立創作《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編導段惠民將故事場景設在山上的土地與原住民的生活,以外來者的關懷眼光,描述一段山林土地、文化不斷被剝削的歷史見證。故事以原住民洪水神話作為開端預言,透過山谷裡的不老少女「死阿六」,來述說一群各懷鬼胎的人物,來到山上尋找「舊根」(或者救贖),包括了偽詐騙集團首腦「白浪」;喝了九瓶酒會醉,前面繼承一大筆財產,後來淪為奴隸的「九瓶棄兒」;乘坐麒麟號進場的海賊娘子軍頭目「海賊娘」;從天而降,尋找大洪水避難基地的傳道士「特種傳道」;直通高層的上山修行者「世隨上人」;以及第二世界第二線的次文化青年「次音波」。

狹小的帳篷中,還是保持了帳篷劇靈活運用的空間,與擬真的粗糙的場景道具的特點,這次舞台上放了一座水流不斷的假山水,與用貨車開進的海賊船,並用竹子搭了一座二樓小舞台,被拆毀的鐵皮小屋及藏在小屋中的「舊恨和解紀念碑」,還有最後「九瓶棄兒」脫離奴隸身份,噴火過的繩索酒瓶橋。不過,就如過於鬆散的故事結構,到處蔓延的故事支線,除了讓為團員量身打造的角色有所發揮的空間之外,段落之間的意義無法自然連結,所以這些空間與道具無法產生戲劇性的強大力量,最後只剩下不斷跑動的情節敘述,與人物對話時,岔出的現實性諷刺(批判),以致於最後「只有接受舊恨,才能找到舊根」的話語雖精彩,但卻少了戲劇性的感受力。

但另方面,流民寨很有自覺地體認自己的外來者角色,除了演出發展時的田野調查,更將演出移到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廬山部落,與台北阿美族溪洲部落,讓故事中的部落主人與這些熱血劇場工作者,在演出期間產生更多的接觸與互動。相信,這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一定能讓下一次的作品,更貼近原住民的開朗、樂觀性格與精神,共同聯合來反抗,那不斷企圖控制我們想像力的體制怪獸。

《孤島效應──過客滑倒傳說》

演出|台灣海筆子企劃 流民寨製作
時間|2012/09/22 19:30
地點|新北市新店區溪洲部落特設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語言剝除諧音和無厘頭連結譏諷,真正批判或顛覆了甚麼?投機的白浪、失鄉的祖孫、從後殖民情境醒轉的特種傳道、率領娘子軍的海賊娘,他們的命運歸向如何?誰找到了自己?雖然劇終的大合唱那麼精神、振奮,也難掩一種無力理解也無力纏鬥又不願放棄希望的「樂觀」心態。(林乃文)
9月
26
201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