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負像的堆疊與宣洩《Her Solo她的悄悄話》
10月
07
2019
Her solo她的悄悄話(妮子派對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9次瀏覽
楊智翔(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這是一個男性缺席,卻又無所不在的現場。據演後座談時導演丁怡瑄提及,妮子派對劇場第三號作品《Her Solo她的悄悄話》(以下簡稱《Her Solo》)靈感源自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四齣劇作中的四名女性角色,包括《馬克白》(Macbeth)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哈姆雷特》(Hamlet)的歐菲莉亞(Ophelia)、《奧賽羅》(Othello)的苔絲狄蒙娜(Desdemona)及《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的茱麗葉(Juliet)。劇作提供四名現代女性在面對人生困境時,有一個發聲短講的場合能任思緒奔走;四段獨白看似彼此毫無因果,擺在一起卻意外產生對話空間,劇場乘載了語言之外的負像世界,層層疊起,卻往黯夜傾去。

潔白的牆面、地板及高低垂吊的白布幔之間,四名黑衣人以「肋骨」展開幻界中的對話,些許陰冷、未知、詭異的輕笑彷若將為自己所搭建的靈堂推送至觀眾周圍。燈光明滅,其中一名黑衣人回歸演員狀態、拾起台口麥克風,向觀眾分享一段彷彿親身經歷過的回憶,有些令人辛酸、有些看似雲淡風輕,暗場後的投影揭示接下來「她」的角色,於是四人便以一人獨白、三人烘托/映照的形式共同啟動一段「她的悄悄話」。《Her Solo》就在演說、投影、獨白不斷重複的過程裡,向觀眾展現真實存在生活周遭的「她」的日常與內心小劇場,不斷切換在場/不在場/再現的跳躍空間及他說/我說/替她說的跨域語境,使一個小時的演出蔓延開來,進場前、離場後的時空負像,悄悄與戲本身接連起來。

首先出場的「馬夫人」李麗華(徐伊旻飾)是一位立委的太太,因遲遲未孕,丈夫鮮少在家甚至可能在外有小三,於是她靠數也數不清的少年在自家床上達到無數次高潮,來換取戰勝老公的幸福感,場上不斷重複數著1到12的聲響,搭配不斷噴落的淡粉色汽球,不只暗指時間鮮明的存在,也凸顯一顆顆流逝的卵子有多麼無奈與無謂。第二位上場的邱鐵男(邱正豪飾)始終期待著「男伴」能放下女友與他結婚,但兩人的關係在七年來可能僅是出差時的炮友。接著登場的戴詩穎(李潔凌飾)是一名長期受到丈夫家暴的家庭主婦,她深愛小孩以及這個家,她相信丈夫是因為愛她才會打她,不論發生任何事,只要回到廚房做重複、熟悉的料理,一切都會沒事,生活會繼續下去。最後出場的朱美玲(吳秀湄飾)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女性,同事的弟弟儘管小她十五歲還在念大學,卻向她求婚,而兩人竟也步入禮堂,過著一人年輕氣盛經常帶只是「朋友」的女生回家、一人神經兮兮付錢要他的同學幫忙抓姦的新婚生活。四段全然斷裂的情節,竟在最後朱美玲一句感慨的絮語:「時間對女人真是殘忍。」串聯收斂,扣回第一位角色李麗華失眠不斷倒數、歲月不停逝去的悲歌,也緊扣第二位角色邱鐵男對「男伴」而言,這輩子始終不是真正的女人的莫可奈何;第三位角色戴詩穎也深陷在時間的慣性中,遁入遭受家暴後還是要顧家顧小孩的迴圈,當然也警醒著朱美玲:用再多的保鮮膜包覆自己,十五歲的差距仍是差距。時間不會善待任何一個人,但同時也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殘忍的不是時間,而是悄悄話裡,那位無所不在的「男性」。

《Her Solo》提出時間之於女性的關係,在叨叨絮絮的情緒洪流裡,顯影的並非僅是表面上樂觀的自己,多的是負像中那極其矛盾、猶疑、錯亂的「男性眼中的她」。所謂「她的悄悄話」如此旁觀的第三人稱視角,事實上在《Her Solo》中顯現的是親密、直擊、關懷與心境上的淨化,尤以戴詩穎段落的物件運用最為亮眼。她瘋癲似的向我們透漏深受丈夫痛毆的同時,口中卻喃喃自語:「沒關係……我愛他……我愛我的小孩……打蛋、加鹽、倒油、煎……」,此時其他演員手中不停捏著「液態玻璃」,使其發出細碎繁雜的惱人裂聲,此舉設計在彷彿靈堂的舞台空間烘托之下,令人產生時間暫時停擺、心境全然投入的精神錯覺,簡單卻也恰到好處。

四名角色的遭遇雖無法構成世界全貌,但不可否認《Her Solo》情節安排深具真實的想像空間,對照靈感來源的莎劇角色,此劇雖未如角色原型有諸多深度可探尋,卻妙在若將四個片段擺在一起思考時,似乎以「性別」為出發的主體便有了四度相互對話的空間。四名角色互為表裡,也可能是同一個人。《Her Solo》令筆者想起今年臺北藝術節的《島嶼酒吧(臺北版)-地瓜情味了》,以「地瓜」、「調酒」串聯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新住民抒發對於「臺灣」、「島嶼」的共同/異化想像;也令筆者聯想起今年花蓮磯崎部落所演出的東海岸環境劇場《INA卡拉OK》,以「女性」、「空間」為主題點播、延展一位位部落媽媽的內心世界,同樣皆是透過「給心聲一座舞台」來探究「對自我的認同」。

從負像回到正片,《Her Solo》以「沒事就好。」為結,筆者所觀賞場次劇終時,正好有一陣響徹的救護車聲呼嘯而過,從黑暗、陰冷的悄悄話劇場走向灑滿陽光的溫熱室外,如果可歌,就一起歌;可說,那就儘管說出口吧。

《Her Solo她的悄悄話》

演出|妮子派對劇場
時間|2019/09/22 13:30
地點|高雄建軍跨域基地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