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旅行《鳥語男孩》
4月
12
2014
鳥語男孩(那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1次瀏覽
賴思伃(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

邁入第三年的臺南藝術節,今年依然廣邀各地表演藝術團隊進駐台南,帶來豐富的藝文活動。在臺南耕耘多年的那個劇團,今年則力邀EX-亞洲劇團的藝術總監江譚佳彥(Chongtham Jayanta Meetei),共同改編一則來自那加蘭邦(Nagaland,印度東北一省)的民間故事,配合臺灣當代的脈絡重新調整故事以外,更試圖保留故事的核心以及「說故事」這件事情的本質。

故事內容描述一個無意之間遇見自然女神的男孩,在與兩隻鴿子夫妻相互學習語言,並且進一步成為好朋友後,迫於母親的擔憂與村莊的輿論壓力,男孩選擇壓抑這個天賦,卻造成一場悲劇的結局。

相較於民間故事的版本,編導增加了自然女神的角色,並且將故事中的父母改成由單親媽媽撫養男孩,自然之母與人類之母之間的抗衡,在改編中十分突出,自然之母帶來泉水滋潤大地以外,也帶來暴風雨摧毀一切;人類之母用愛孕育生命以外,也因愛而痛下毒手,不禁令人聯想到印度教中性格最為複雜,兼具生殖與毀滅、創造與破壞,以多種面貌化身人間的濕婆神(Shiva)。由陳怡彤所扮演的人類之母展現了母親溫柔、憂慮的形象以外,彷彿也身兼父職的表現出了暴怒和固執,令人印象深刻,演員精彩的表現讓故事失衡,自然之母無法與之抗衡,男孩也被弱化成她口中什麼也不會的「寶寶」,這樣的失衡也預告了故事的結局。

導演選擇由兩位相同的演員(黃雅嫻、許生翰)重複扮演兩位說書人以及故事中兩隻鴿子夫妻,甚至男孩父親的靈魂,循序漸進的建立觀眾與扮演之間的橋梁,一直到說書人戴上帽子馬上化身為鴿子,或者是說書人一句話:「不然我來演爸爸」以後馬上轉換角色,如同節目單所寫,他們試圖保留傳統說故事和敘事的本質,這一點在《鳥語男孩》這齣戲中是十分成功且突出的。筆者甚至思考這個樸質的故事,能不能以更簡單、直接的扮演帶出劇場?對於那個劇團過去在環境劇場這塊領域所做的耕耘,會讓我不禁思考,這樣一個和自然這麼貼近的故事,導演卻選擇回到劇場中敘說,是否有點本末倒置?難道戶外就不能營造出戲劇變幻的特質?

最後,關於故事悲傷的結局,是否代表人類與自然之間完全不可能對話的意思?這點筆者在戲後座談詢問過導演,他說:「並非完全否定,我想表達的是自然一直在向人類散發訊息,然而人類卻鮮少感受到。」或許就像劇中男孩所說,放下所有的偏見、固執以後,我們與大自然、與故事才能真正對話。這樣一個遠渡重洋,在臺南落地生根、引起共鳴的寓言故事,不禁令筆者十分好奇,下一次這個故事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面貌繼續旅行。

《鳥語男孩》

演出|那個劇團
時間|2014/04/06 14:30 
地點|臺南吳園藝文中心公會堂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員肢體的活躍不論擬人、擬物、抽象或寫實,都是無可挑剔的到位,充滿了逼真、力度與美感。一個移動、兩個定點、三種角度──在鳥兒預言暴風雨那一幕時,觀眾席的人們彷彿身歷其境。(鄭瑞媜)
4月
14
2014
「自然」是以隱密的,與人類文明割離的面貌形成推動情節、累積意義的力量。但也就是如此,劇場版加進的,以真人扮演「自然女人」的調度,雖然給出了「自然」的正面吸引力,但就表演性來看,實質意義有限,即便捨去,仍能成戲。(薛西)
4月
14
2014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