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2005年的臺南的在地藝文空間「涴莎藝術展演中心」,在過去的臺南藝文活動中扮演著南部古典音樂的推手,近年來則致力於拓展空間使用更多的可能性。於2011年成立的涴莎永華館,空間上採用小型音樂表演廳兼並黑盒子小劇場,容納舞蹈、戲劇、傳統藝術等不同媒介和表現手法的藝術形式,可見其於臺南深耕藝文空間的決心以外,在本次2014臺南藝術節中,跳脫原本藝文空間的定位,推出原創中文音樂劇,透過音樂劇的製作,培養南部的音樂、戲劇人才。其對臺南藝文生態的理想和遠見令人感動,然而,首次的嘗試、這麼多場次的票房壓力,讓人更好奇的是涴莎的實踐其野心的執行力是否能夠平衡。
回到演出內容,《心之鎖愛》由在歌劇領域經驗豐富的導演許逸聖改編自劇作家蕭博勻的作品《The York》,在此,我不討論改編與原劇作的差異,僅就音樂劇作品呈現的戲劇情節為主。此劇描述過去青梅竹馬的四個年輕人,在面對其中一人突如其來的死亡,各自面對人生困境以及死亡的衝擊,該如何繼續面對自己,以及彷彿被鎖鍊綑綁住的彼此,探討親情、愛情以及死亡的影響,可以說在主題上是十分具有普世價值的故事。
導演對於歌劇豐富的閱歷,在原創的詞曲創作中可見一般,歌詞不僅符合劇情走向,適切的向觀眾傳達人物關係以及角色價值觀,歌詞淺顯易懂的白話又不失韻腳。音樂的部分則要歸功於設計者張文翰,運用許多的流行音樂元素,大部分的曲調輕快、旋律易記,兩位在詞曲上的配合以及對於中文音樂劇的共識,在此劇中以一種和觀眾十分親近的距離貫穿全劇,是我認為最為成功的地方。然而,有了以上的優勢,筆者對於字幕的必要性就打上了很大的問號,既然已經是本國語言,又何苦讓字幕轉移觀眾焦點?在觀看演出的時候,只要字幕出現「詞:許逸聖/曲:張文翰」以及演員過於明顯的「準備要唱」,頓時就會跳出經營許久的戲劇情境,彷彿身在KTV看MV。個人認為,可以對自己的演員和這些原創歌曲更有自信一點。
然而,這齣戲更該回過頭來正視的問題是,這個故事講的並不完整,對於死亡的辯證也著墨不多。儘管導演對於主題的掌握、戲劇悲喜切換的節奏和音樂渲染角色的情緒彌補了大部分的空缺,可惜仍然讓人無法忽視角色刻劃過於平面、幼稚,以及劇末角色毫無轉變的缺點,甚至在劇情中沒有交集,結局也突如其來的莫名其妙,很難不讓人覺得這是一種「普世偶像劇」。另外,由於音樂劇和歌、舞、戲於一身的特質,加上眾多演員,不難想見舞台設計在寫實與非寫實的設計中擺盪的不安,但我還是必須提出,舞台設計是為了幫助戲劇進行,而非成為一種阻礙,演員多次的搬東西和換景,過長的時間中就算有幽默有趣的廣播電台,也已經對觀眾造成一種困擾。
最後,我想提的是觀眾的反應。戲劇進行中,現場的觀眾在該笑的點上都笑了,感動的部分也都落淚了,單論這點,《心之鎖愛》其實達到目的,我不禁思考,臺灣中文原創音樂劇的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走?如何在故事中兼顧娛樂性、普世價值和屬於劇場的辯證?涴莎對於培育南部表演藝術人才的願景,選了一條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路走,但觀眾對於此劇的正面回饋,絕對會是一股讓人振奮的動力。
《心之鎖愛》
演出|涴莎藝術展演中心
時間|2014/05/24 14:30
地點|涴莎藝術永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