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同輝・懷舊引路《楊宗保與穆桂英》
7月
18
2023
楊宗保與穆桂英(石惠君戲曲劇坊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277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楊宗保與穆桂英》(以下簡稱《楊》)是2023「看家戲再現」系列劇展的壓軸節目,由石惠君戲曲劇坊獻演。劇團久未推出新作,此次將雙主角交付青年演員擔綱,資深演員傍演,扶植新秀的意味濃厚。 

《楊》戲文出自楊家將,契合策展主題。楊家將題材看似典故,卻跟其他演義故事不同,它由小說被轉化成戲曲,漸漸構成魚水相幫的雙向擴張狀態,由此發展出一系列劇碼。因此,劇中人物多為虛構,透過情節發展讓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在舞台上同台較勁。虛實交錯的敘事技巧,搭配腹背受敵、忠奸對立的情境構成戲劇效果,楊門忠誠形象隨著多劇種搬演而風靡一時。 

此時演出楊家將,相對於以往著實不易獲取觀眾共鳴。因為楊家將主軸環繞著一門忠貞捨家護國,訴諸集體意志的悲壯,流露出社會性高於個體性的傾向,悲劇色彩濃重。雖契合傳統戲曲的觀眾期望,卻和此刻的群眾認知距離甚遠。《楊》藉由老戲新編的作法,把血淚事蹟化為楊門小傳的景深,聚焦在戰火中的青春愛情與母子親情。 

經典新剪裁搭配豐富曲牌,不需字幕輔助的口語化唱詞,讓觀眾可以從演員唱作感受立體的人物形象。老太君的堅毅睿智、楊延昭的規矩、楊延德的遁世異質、焦孟二將的詼諧、八賢王的機敏、楊宗保的憨直、穆桂英的爽朗都鮮明。情節方面,上、下半場的主軸分別定在穆柯寨、穆天王與轅門斬子。情節推移依照集體記憶順演,主框架不變;而最大差異在於開場,也是全劇最亮眼之處,編劇選擇從楊延昭點將後接闖天門,再回扣小冤家不打不相識的主線。頭兩場戲在敘事線做出區別,呈現不同於其他劇種的歌仔戲版本。首先利用視角轉換指出背景,補足楊宗保的行為動機,也為辭親恩一場埋下伏筆,同時藉由大場面保留配角發揮空間,刻劃楊門群像。 


楊宗保與穆桂英(石惠君戲曲劇坊提供/攝影鄭宇劭)

舞台方面,沒有太多裝飾,也沒有布景,僅懸掛著符號化的屋簷條匡和兩座中式建築立面裝置點綴,隱喻家的意象。乾淨的舞台把焦點還給演員。一開場焦贊、孟良自左右翼幕雙起霸亮相,解構的肢體動作吻合鑼鼓點,儀式感強烈。而楊延昭闖天門一場,立面裝置掛上假藤化為陣門,復加滿場飛的旗舞身段、乾冰雲霧,藉由龍套隊形、道具和特技的融合,再現了奇幻的天門陣法。安歌運用七字、都馬、雜念為主體,並賦予板式變化,結合輕快的電視調如【登天】、【鐵三郎】、【探郎君】、【四川調】、【怒罵】、【蓮花鐵三郎】等等,點綴南北管曲牌【北管】【慢頭】、【緊疊仔】,哭調使用鴨母笛伴奏,音樂設計兼具文武成功烘托劇情與聲情,熟悉的歌仔韻令人著迷。 

此戲戲肉落在穆桂英情挑楊宗保的戀愛戰一段。戀愛戰雖是看點,然而在全劇整體比例上稍顯拖沓,身段展現和戲劇節奏的權衡值得思考。觀眾看戲角度有所變化,未必全心關注演員,更傾向整體性感受,劇本內容、演員表現、導演概念、舞台燈光、音樂設計樣樣左右觀感,因此演員與主創團隊的互相成就更為重要。 

《楊》將傳統戲曲美學作為編創基礎,用精緻的武戲編排和場面調度表現合乎劇情的形式美感,用傳統調和電視調調和出豐富的聽覺體驗,用唱作和高比例傳統調表現人物情感;老幹新枝共同激盪出一幅精準的古路圖景,喚起觀眾心中的共同記憶,「傳承」似乎不再遙不可及,有了落地的希望。 

《楊宗保與穆桂英》

演出|石惠君戲曲劇坊
時間|2023/07/0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情節推進而言,上半場顯得有些拖沓,守娘為何化為厲鬼,直至上半場將盡、守娘被意外殺害後才明朗化,而後下半場鬼戲的推展相對快速,而推動著守娘化為厲鬼主要來自於謠言壞其名節,以及鄉里間的議論讓母親陳氏飽受委屈,或許也可說,守娘的怨與恨是被親友背叛的不解和對母親的不捨,而非原故事中受盡身心凌辱的恨。
5月
03
2024
《絕色女妖》目前最可惜之處,是欲以女性視角與金光美學重啟「梅杜莎」神話,惟經歷浩大的改造工程,故事最終卻走向「弱勢相殘、父權得利」局面。編導徹底忘記壞事做盡的權貴故事線,後半段傾力打造「人、半妖、同志、滅絕師太」的三角綺戀與四角大亂鬥,讓《絕色女妖》失去控訴現實不公的深刻力道,僅為一則金光美學成功轉譯希臘神話的奇觀愛情故事。
5月
03
2024
《乩身》作為文學改編的創作,文本結構完整、導演手法流暢、演員表演稱職,搭配明華園見長的舞台技術,不失為成功「跨界」的作品、也吸引到許多未曾接觸歌仔戲的族群走進劇場。但對於作為現今歌仔戲領導品牌之一的明華園,我們應能更進一步期待在跨界演出時,對於題旨文本闡述的深切性,對於歌仔戲主體性的覺察與堅持,讓歌仔戲的表演內涵做為繼續擦亮明華園招牌的最強後盾。
5月
03
2024
天時地利人和搭配得恰到好處,只不過有幾處稍嫌冗長的部分可以在做剪裁,使文本更為凝煉也不讓節奏拖頓,但瑕不掩瑜,著實是令人愉悅的一本內台大戲。看似簡單的本子卻蘊含豐富的有情世界,守娘最後走向自我了嗎?我想沒有,但她確實是在經歷風浪後歸於平靜,她始終在利己與利他之間選擇後者,不稀罕華而不實的貞節牌坊,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得尊重守娘的選擇,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尊重其他人一樣,她不是執著,不是固執,也不是不知變通,只是緩緩的吐露出深處的本我罷了。
5月
02
2024
兩個家庭,五種意識,一場抗爭,一座村莊,一位說書人成就了《冒壁鬼》的故事,試圖以故事面對白色恐怖的創傷。《冒壁鬼》披上民間文學的外衣,平和重述曾經不能說的灰色記憶,不過度渲染事件張力展現出奇妙的彈性。歷史重量因此被轉化成非教條形式,釋放歌仔戲的通俗魅力。
4月
18
2024
飾演本劇小生「許生」的黃偲璇,扮相極為清俊(甚至有些過瘦),但從他一出臺即可發現,腳步手路的力度相當妥適,既非力有未逮的陰柔、也無用力過度的矯作,使人眼睛為之一亮。黃偲璇不僅身段穩當、唱腔流暢、口白咬字與情緒都俐落清晰,在某些應該是導演特別設計的、搭配音樂做特殊身段並且要對鑼鼓點的段落,竟也都能準確達成且表現得很自然,相當不容易。
4月
18
2024
許生在劇中是引發荒謬的關鍵。角色被設定成因形色出眾備受喜愛的文弱士子。在許生的選角設定上,相較於貌美的乾生/男性生行演員,由坤生/女性生行演員進行跨性別扮演更形貼切。坤生/女性生行演員擁有介於兩性光譜間的溫朗氣質,相對容易展現出唯美質感;也因生理女性的先天優勢,與歌仔戲主要受眾女性群體有著更深刻的連結。
4月
18
2024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