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同輝・懷舊引路《楊宗保與穆桂英》
7月
18
2023
楊宗保與穆桂英(石惠君戲曲劇坊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92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楊宗保與穆桂英》(以下簡稱《楊》)是2023「看家戲再現」系列劇展的壓軸節目,由石惠君戲曲劇坊獻演。劇團久未推出新作,此次將雙主角交付青年演員擔綱,資深演員傍演,扶植新秀的意味濃厚。 

《楊》戲文出自楊家將,契合策展主題。楊家將題材看似典故,卻跟其他演義故事不同,它由小說被轉化成戲曲,漸漸構成魚水相幫的雙向擴張狀態,由此發展出一系列劇碼。因此,劇中人物多為虛構,透過情節發展讓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在舞台上同台較勁。虛實交錯的敘事技巧,搭配腹背受敵、忠奸對立的情境構成戲劇效果,楊門忠誠形象隨著多劇種搬演而風靡一時。 

此時演出楊家將,相對於以往著實不易獲取觀眾共鳴。因為楊家將主軸環繞著一門忠貞捨家護國,訴諸集體意志的悲壯,流露出社會性高於個體性的傾向,悲劇色彩濃重。雖契合傳統戲曲的觀眾期望,卻和此刻的群眾認知距離甚遠。《楊》藉由老戲新編的作法,把血淚事蹟化為楊門小傳的景深,聚焦在戰火中的青春愛情與母子親情。 

經典新剪裁搭配豐富曲牌,不需字幕輔助的口語化唱詞,讓觀眾可以從演員唱作感受立體的人物形象。老太君的堅毅睿智、楊延昭的規矩、楊延德的遁世異質、焦孟二將的詼諧、八賢王的機敏、楊宗保的憨直、穆桂英的爽朗都鮮明。情節方面,上、下半場的主軸分別定在穆柯寨、穆天王與轅門斬子。情節推移依照集體記憶順演,主框架不變;而最大差異在於開場,也是全劇最亮眼之處,編劇選擇從楊延昭點將後接闖天門,再回扣小冤家不打不相識的主線。頭兩場戲在敘事線做出區別,呈現不同於其他劇種的歌仔戲版本。首先利用視角轉換指出背景,補足楊宗保的行為動機,也為辭親恩一場埋下伏筆,同時藉由大場面保留配角發揮空間,刻劃楊門群像。 


楊宗保與穆桂英(石惠君戲曲劇坊提供/攝影鄭宇劭)

舞台方面,沒有太多裝飾,也沒有布景,僅懸掛著符號化的屋簷條匡和兩座中式建築立面裝置點綴,隱喻家的意象。乾淨的舞台把焦點還給演員。一開場焦贊、孟良自左右翼幕雙起霸亮相,解構的肢體動作吻合鑼鼓點,儀式感強烈。而楊延昭闖天門一場,立面裝置掛上假藤化為陣門,復加滿場飛的旗舞身段、乾冰雲霧,藉由龍套隊形、道具和特技的融合,再現了奇幻的天門陣法。安歌運用七字、都馬、雜念為主體,並賦予板式變化,結合輕快的電視調如【登天】、【鐵三郎】、【探郎君】、【四川調】、【怒罵】、【蓮花鐵三郎】等等,點綴南北管曲牌【北管】【慢頭】、【緊疊仔】,哭調使用鴨母笛伴奏,音樂設計兼具文武成功烘托劇情與聲情,熟悉的歌仔韻令人著迷。 

此戲戲肉落在穆桂英情挑楊宗保的戀愛戰一段。戀愛戰雖是看點,然而在全劇整體比例上稍顯拖沓,身段展現和戲劇節奏的權衡值得思考。觀眾看戲角度有所變化,未必全心關注演員,更傾向整體性感受,劇本內容、演員表現、導演概念、舞台燈光、音樂設計樣樣左右觀感,因此演員與主創團隊的互相成就更為重要。 

《楊》將傳統戲曲美學作為編創基礎,用精緻的武戲編排和場面調度表現合乎劇情的形式美感,用傳統調和電視調調和出豐富的聽覺體驗,用唱作和高比例傳統調表現人物情感;老幹新枝共同激盪出一幅精準的古路圖景,喚起觀眾心中的共同記憶,「傳承」似乎不再遙不可及,有了落地的希望。 

《楊宗保與穆桂英》

演出|石惠君戲曲劇坊
時間|2023/07/0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
或許因為有《鏢客》珠玉在前,才顯得《錦衣》略為遜色。然而以豫劇團創團七十年的歷程而言,《錦衣》與《鏢客》開啟了文戲以外的另一條新路徑,以共同宇宙建構了架空的武俠世界,各式武器的運用也相當多樣化、別開生面。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