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同輝・懷舊引路《楊宗保與穆桂英》
7月
18
2023
楊宗保與穆桂英(石惠君戲曲劇坊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917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楊宗保與穆桂英》(以下簡稱《楊》)是2023「看家戲再現」系列劇展的壓軸節目,由石惠君戲曲劇坊獻演。劇團久未推出新作,此次將雙主角交付青年演員擔綱,資深演員傍演,扶植新秀的意味濃厚。 

《楊》戲文出自楊家將,契合策展主題。楊家將題材看似典故,卻跟其他演義故事不同,它由小說被轉化成戲曲,漸漸構成魚水相幫的雙向擴張狀態,由此發展出一系列劇碼。因此,劇中人物多為虛構,透過情節發展讓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在舞台上同台較勁。虛實交錯的敘事技巧,搭配腹背受敵、忠奸對立的情境構成戲劇效果,楊門忠誠形象隨著多劇種搬演而風靡一時。 

此時演出楊家將,相對於以往著實不易獲取觀眾共鳴。因為楊家將主軸環繞著一門忠貞捨家護國,訴諸集體意志的悲壯,流露出社會性高於個體性的傾向,悲劇色彩濃重。雖契合傳統戲曲的觀眾期望,卻和此刻的群眾認知距離甚遠。《楊》藉由老戲新編的作法,把血淚事蹟化為楊門小傳的景深,聚焦在戰火中的青春愛情與母子親情。 

經典新剪裁搭配豐富曲牌,不需字幕輔助的口語化唱詞,讓觀眾可以從演員唱作感受立體的人物形象。老太君的堅毅睿智、楊延昭的規矩、楊延德的遁世異質、焦孟二將的詼諧、八賢王的機敏、楊宗保的憨直、穆桂英的爽朗都鮮明。情節方面,上、下半場的主軸分別定在穆柯寨、穆天王與轅門斬子。情節推移依照集體記憶順演,主框架不變;而最大差異在於開場,也是全劇最亮眼之處,編劇選擇從楊延昭點將後接闖天門,再回扣小冤家不打不相識的主線。頭兩場戲在敘事線做出區別,呈現不同於其他劇種的歌仔戲版本。首先利用視角轉換指出背景,補足楊宗保的行為動機,也為辭親恩一場埋下伏筆,同時藉由大場面保留配角發揮空間,刻劃楊門群像。 


楊宗保與穆桂英(石惠君戲曲劇坊提供/攝影鄭宇劭)

舞台方面,沒有太多裝飾,也沒有布景,僅懸掛著符號化的屋簷條匡和兩座中式建築立面裝置點綴,隱喻家的意象。乾淨的舞台把焦點還給演員。一開場焦贊、孟良自左右翼幕雙起霸亮相,解構的肢體動作吻合鑼鼓點,儀式感強烈。而楊延昭闖天門一場,立面裝置掛上假藤化為陣門,復加滿場飛的旗舞身段、乾冰雲霧,藉由龍套隊形、道具和特技的融合,再現了奇幻的天門陣法。安歌運用七字、都馬、雜念為主體,並賦予板式變化,結合輕快的電視調如【登天】、【鐵三郎】、【探郎君】、【四川調】、【怒罵】、【蓮花鐵三郎】等等,點綴南北管曲牌【北管】【慢頭】、【緊疊仔】,哭調使用鴨母笛伴奏,音樂設計兼具文武成功烘托劇情與聲情,熟悉的歌仔韻令人著迷。 

此戲戲肉落在穆桂英情挑楊宗保的戀愛戰一段。戀愛戰雖是看點,然而在全劇整體比例上稍顯拖沓,身段展現和戲劇節奏的權衡值得思考。觀眾看戲角度有所變化,未必全心關注演員,更傾向整體性感受,劇本內容、演員表現、導演概念、舞台燈光、音樂設計樣樣左右觀感,因此演員與主創團隊的互相成就更為重要。 

《楊》將傳統戲曲美學作為編創基礎,用精緻的武戲編排和場面調度表現合乎劇情的形式美感,用傳統調和電視調調和出豐富的聽覺體驗,用唱作和高比例傳統調表現人物情感;老幹新枝共同激盪出一幅精準的古路圖景,喚起觀眾心中的共同記憶,「傳承」似乎不再遙不可及,有了落地的希望。 

《楊宗保與穆桂英》

演出|石惠君戲曲劇坊
時間|2023/07/0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