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俗嗆的二元演繹《紅玫瑰與白玫瑰》
11月
08
2011
紅玫瑰與白玫瑰(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5次瀏覽
林乃文

張愛玲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在海峽兩岸都同樣知名,也曾被香港導演關錦鵬改編為同名電影。一開始我並不準備遇見張愛玲,純粹為了遇見「中國國家話劇院」而來,然開場後我發現這實在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張的文字好像千年沉香,一經舞台爇炙過後更裊裊出香、縈繚腦際。這才不得不承認作為張愛玲一個不深不淺的書迷,早已中了張氏魔魅,有些東西是烙印心版的。

改編經典文本確實難度很高。首先,那一抹蚊子血在小說裡歷歷如目,可滴在舞台上就如一般污痕;一粒飯黏子被文字釘在紙上彷彿淡香都聞得到,但黏在戲裡恐怕要拿放大鏡才看得見。因此這部戲頗明智地不做此白工,情節和台詞有三分類似,可結構改了,韻味也變了。張愛玲的象徵是嚴絲密縫地收進生活細節裡的,這齣戲則將生活細節抹去,對象徵開宗明義線條筆直:一條透明甬道給男人走的,把舞台隔成兩個房間,一模一樣地對稱,一間房住著紅玫瑰,一間房住著白玫瑰。

主要角色佟振保、王嬌蕊、孟煙鸝,都成雙成對,按著一個人的內心兩面,互為表裡,彼此辯詰。鏡相概念在這裡也不是隱喻,而是明比。(不過兩邊交叉對話時,透過音響系統聲音皆從正向傳來,左右音源幾乎無法分辯,效果打折。)這一半的女人天真火熱,大聲吶喊:「我愛振保!」那一半的女人自卑而笨拙,可也清晰說出:「振保不愛我!」都是小說裡沒有的直白。男人則在不同情境重複命令女人:「關燈!睡覺!」比小說更近於現實的俗嗆。

對內心動機不斷地自我辯證,確實使這齣戲不需要旁白,但也將一種盡在不言中的情愫都變成大白話。欲望原本是混和在浴室水孔上溼暖的落髮團,或凝是結在旗袍師傅若即若離的量尺緣,可在戲中,男主人直接開門就問姦情,又用另一扇門把女人撞倒,男上女下開始眼對眼。甚至連床笫上的表現也提出來比較討論。公車重逢那段,則讓原著裡從不相識的紅白玫瑰坐在排椅上對話;在在顯出這齣劇其實可看成一場人心的辯論大會。

劇中甚至有個後設橋段:演員拿出張愛玲的小說自我質疑----這哪是張愛玲啊。

不過就在激烈的辯證中,進一步突顯了佟振保的偽善,在於他貧苦出身好不容易爭取到留洋歸國的風光正途,每一步都控制在精密計算之內。佟振保的悲哀,也在於他步步為營辛苦打造的美滿人生,本質上不過是一份衣食無虞的庸俗市民生活罷了,毫無意趣或豪情可言。他唯一一次掙扎,被視為雄性動物的偶爾出軌,收服在小市民庸俗的道德觀內。這部戲的新詮之處,正在於它大膽翻轉了張愛玲的陰性書寫,一變而為男性觀點的暢所欲言。

其實,女人豈能簡單地區分為紅玫瑰、白玫瑰?那是男人的臆想,妓女或聖女的二分法。張愛玲含著譏嘲,從男人的偏見著手,反手勾勒出女人的真實血肉,這是她能一面入木三分人心的俗嗆,一面又能保持冷眼旁觀的靈淨與高明。而這部改編,則坐實了對女人的二分表象,狠狠演繹,徹底世俗,不過,倒也突出張愛玲筆下似重實輕的男性心理。

我不會說這符合我「心目中」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不過我挺佩服編導另外詮釋的勇敢,以及一點兒也不閃躲的態度。比起許多避重就輕、不痛不癢、故弄玄虛、不知觀點為何的戲劇,我寧取前者的痛快,不失改編者的擔當。

《紅玫瑰與白玫瑰》

演出|中國國家話劇院
時間|2011/11/04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紅》的喜劇色彩,奠基於風格化的人物設定和舞台設計。一晚上一台上都是人,或相互詰問,或插科打諢,就像個絕無「冷場」的喜劇,看著「好人」佟振保左支右絀、分身乏術的樣子,也要發笑的。只是,當風格化的表演從一而終,除了喋喋不休的具體言說──儘管演員的肢體和口條都是熟極而流的專業──而沒有其他劇場手法,觀眾很快就感乏味了。(施如芳)
11月
08
2011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