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俗嗆的二元演繹《紅玫瑰與白玫瑰》
11月
08
2011
紅玫瑰與白玫瑰(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8次瀏覽
林乃文

張愛玲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在海峽兩岸都同樣知名,也曾被香港導演關錦鵬改編為同名電影。一開始我並不準備遇見張愛玲,純粹為了遇見「中國國家話劇院」而來,然開場後我發現這實在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張的文字好像千年沉香,一經舞台爇炙過後更裊裊出香、縈繚腦際。這才不得不承認作為張愛玲一個不深不淺的書迷,早已中了張氏魔魅,有些東西是烙印心版的。

改編經典文本確實難度很高。首先,那一抹蚊子血在小說裡歷歷如目,可滴在舞台上就如一般污痕;一粒飯黏子被文字釘在紙上彷彿淡香都聞得到,但黏在戲裡恐怕要拿放大鏡才看得見。因此這部戲頗明智地不做此白工,情節和台詞有三分類似,可結構改了,韻味也變了。張愛玲的象徵是嚴絲密縫地收進生活細節裡的,這齣戲則將生活細節抹去,對象徵開宗明義線條筆直:一條透明甬道給男人走的,把舞台隔成兩個房間,一模一樣地對稱,一間房住著紅玫瑰,一間房住著白玫瑰。

主要角色佟振保、王嬌蕊、孟煙鸝,都成雙成對,按著一個人的內心兩面,互為表裡,彼此辯詰。鏡相概念在這裡也不是隱喻,而是明比。(不過兩邊交叉對話時,透過音響系統聲音皆從正向傳來,左右音源幾乎無法分辯,效果打折。)這一半的女人天真火熱,大聲吶喊:「我愛振保!」那一半的女人自卑而笨拙,可也清晰說出:「振保不愛我!」都是小說裡沒有的直白。男人則在不同情境重複命令女人:「關燈!睡覺!」比小說更近於現實的俗嗆。

對內心動機不斷地自我辯證,確實使這齣戲不需要旁白,但也將一種盡在不言中的情愫都變成大白話。欲望原本是混和在浴室水孔上溼暖的落髮團,或凝是結在旗袍師傅若即若離的量尺緣,可在戲中,男主人直接開門就問姦情,又用另一扇門把女人撞倒,男上女下開始眼對眼。甚至連床笫上的表現也提出來比較討論。公車重逢那段,則讓原著裡從不相識的紅白玫瑰坐在排椅上對話;在在顯出這齣劇其實可看成一場人心的辯論大會。

劇中甚至有個後設橋段:演員拿出張愛玲的小說自我質疑----這哪是張愛玲啊。

不過就在激烈的辯證中,進一步突顯了佟振保的偽善,在於他貧苦出身好不容易爭取到留洋歸國的風光正途,每一步都控制在精密計算之內。佟振保的悲哀,也在於他步步為營辛苦打造的美滿人生,本質上不過是一份衣食無虞的庸俗市民生活罷了,毫無意趣或豪情可言。他唯一一次掙扎,被視為雄性動物的偶爾出軌,收服在小市民庸俗的道德觀內。這部戲的新詮之處,正在於它大膽翻轉了張愛玲的陰性書寫,一變而為男性觀點的暢所欲言。

其實,女人豈能簡單地區分為紅玫瑰、白玫瑰?那是男人的臆想,妓女或聖女的二分法。張愛玲含著譏嘲,從男人的偏見著手,反手勾勒出女人的真實血肉,這是她能一面入木三分人心的俗嗆,一面又能保持冷眼旁觀的靈淨與高明。而這部改編,則坐實了對女人的二分表象,狠狠演繹,徹底世俗,不過,倒也突出張愛玲筆下似重實輕的男性心理。

我不會說這符合我「心目中」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不過我挺佩服編導另外詮釋的勇敢,以及一點兒也不閃躲的態度。比起許多避重就輕、不痛不癢、故弄玄虛、不知觀點為何的戲劇,我寧取前者的痛快,不失改編者的擔當。

《紅玫瑰與白玫瑰》

演出|中國國家話劇院
時間|2011/11/04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紅》的喜劇色彩,奠基於風格化的人物設定和舞台設計。一晚上一台上都是人,或相互詰問,或插科打諢,就像個絕無「冷場」的喜劇,看著「好人」佟振保左支右絀、分身乏術的樣子,也要發笑的。只是,當風格化的表演從一而終,除了喋喋不休的具體言說──儘管演員的肢體和口條都是熟極而流的專業──而沒有其他劇場手法,觀眾很快就感乏味了。(施如芳)
11月
08
2011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