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圓再出發的折轉《舞輪脈》
9月
29
2014
舞輪脈(光環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17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2014年該是光環舞集歡慶三十週年的時刻,藝術總監劉紹爐卻也在這一年蒙主寵召回返天家,本以為在這樣的氛圍下看劉紹爐的遺作《舞輪脈》,應很難跳脫惆悵的思緒,但是卻意外的從觀賞的過程中,感染了劉紹爐一貫的瀟灑、風趣與喜樂。

在我淺薄的接觸中所了解的輪脈或稱脈輪,意指人體的能量中心,分別為頂輪、眉心輪、喉輪、心輪、太陽輪、臍輪及海底輪,也就是頭頂、眉間、喉頭、胸口、肚臍周圍、下腹部和尾骨的位置。從各個輪穴發聲可讓氣流舒展,當氣流在各個輪穴整體走完一遭即完成一圓。光環舞集向來以尋求氣身心合一為其動作發展的基本概念,而《舞輪脈》則試圖從輪脈的發聲牽引身體的活動,在其慣用的嬰兒油的助力與阻力下,探索氣流、聲流與肢體動流的共同軌道。

上半場的三段作品由劉紹爐發想,並與舞者們共同發展而成,這三段作品分別是〈眺望〉、〈釋放和擠壓〉及〈你來我往〉,由四位舞者,王憲彬、姚凱蕾、陳瀅安和蕭靈鳳,撐起全場的演出。

王憲彬投射式的滑進舞台開啟了整晚的序幕,他和女舞者間的推、拉及聲音的變化,呈顯了光環舞集慣習的造型堆疊與詮釋手法。若干熟悉的畫面與身體形法,如張口好似呼喊的嘴形、雙腳屈曲懸空、拉放手腳形成身體的開合等,切割式的不斷出現在〈眺望〉與〈釋放和擠壓〉的段落。這些畫面偶而輕鬆詼諧,偶而凝氣祥和,彷彿行雲流水,不著痕跡的從眼前滑過。

〈你來我往〉在節目介紹上說明,這是從海底輪出發而自然成形的作品,它除了表達能量中樞與大地鏈結的意涵外,也滑出了不少聯想。當舞者進入場內後不久,在長笛即興的吹引下,三位女舞者像是受到蠱惑的爬蟲,不斷的扭動、抽搐,好像脫離不了被宰制的命運。接下來的發展,猶如開啟了光環版的三美圖畫軸。三位女舞者,姚凱蕾、陳瀅安和蕭靈鳳,宛若化身為希臘神話中的天后希拉、戰神雅典挪和愛神維納斯,她們在巴洛克式圖飾的光影投射中,肢體的蠕動與反射的身影相互輝映,有時彼此牽引有時卻相互推擠,你來我往中展開一場油園裡的爭奇鬥艷。

取代中場休息的是回顧劉紹爐舞蹈生涯的短片剪輯,片中沒有哀戚的氣息,倒是祥和欣喜的祝福他成為在天堂跳舞的快樂天使。從他的作品剪影中,驗證了虔誠信奉天主教的劉紹爐,跨越了宗教藩籬,從印度教衍化的哲理中悟道,踩踏於寬廣無邊的靈氣境界,以油舞的身體音符展現天人物我和諧的宇宙觀。

舞者們在沒有劉紹爐的指導下,將他們的集體創作串起了下半場的節目,從身體與繩索間的關係變化鋪陳了四個段落,但實際上也可視為一個作品。四個段落間,較大的差別在於音樂的變化,而動作、隊形、滑動或發聲的呈現等方面則大同小異。雖然秉承的仍是光環舞集的慣習再製,但在微妙而細小的節點上,仍能從觀感層面的架構上,劃出和上半場的差異。這場由團員們自己拼貼的〈曲・直的油戲〉,減縮了嚴肅的氛圍,增添了玩樂的愉悅。

《舞輪脈》彷彿是劉紹爐帶領光環舞集,將所有的輪穴走完一遭後所完成的圓點。它也成了一個轉折點上的演出,未來的光環舞集如何從這個圓再出發或如何持續運作,將是個需要被關注的點。

《舞輪脈》

演出|光環舞集
時間|2014/09/2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