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汗漬的修辭學《Play》
9月
14
2020
Play(柳春春劇社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4次瀏覽
王墨林(2020年度駐站評論人)

也許,這個作品跟死有關係。通過作品我們看到一個世界化了的語境在重覆中彌散著死亡的氣味,重覆的動作讓身體的勞動蓄積無法轉換為身體型態的形塑力,而內在的閉鎖性也漸形成這個作品的主體,所以重覆動作的節奏感根本上是跟身體與世界/自然的脫鉤,無論表演者身體行動表現的動或靜,如:表演者的雙手上揚或繞行圓場,甚而單腳提起的站立,都因時間漸次的被鏤空而風化為凝固的姿態而已,機械化般單純反覆的動作,看似被宿命的陰影遮蔽,時間拉出一條走向死亡的動線,而身體反在這种無意味中顯現出它具有繼續撐著的生命力。

Play(柳春春劇社提供/攝影許斌)

這種身體在生與死兩端拉扯的理性功能,在作品極簡的視覺佈署所打造的平面世界,觀眾聽到的是在相互溝通困難下純粹自身的語言,甚而是一種神秘語言,但這根本無法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和解,更無法解決人與世界/自然的和解。原本貝克特在原著中更為激進地在表達這種溝通不可能性之現代性,在柳春春社這個作品實已「超克」貝克特在原著中的無身體造成溝通的不可能性,更直指了即使有身體卻自陷行為不能的牢籠,似乎更為折射出導演作為小兒麻痺症者受支配的身體在感應一種行動能量時,他使他損壞的身/主體在溝通的協調上,自身移位成為他者即為地獄的精神觀照,但這種精神觀照太過荒謬,遂變成了身體動能撐起的是一個無法超越內在閉鎖的「死」之世界。

手與足所意味這種身體型態學的現代主義,在身體損壞者對於講究效力的資本主義能創造積極性的身體機能而言,相對損壞身體「無─秩序」或「無─形式」的行動,卻能產生對「權力─支配關係」的顛覆,這套由資本主義制度化生成的排除系統,正反映一個無法超越內在閉鎖的「死」之世界。我們在這個作品看到從皮膚滲泌出汗漬的有機性肉體,與機械裝置般凝固的身體行動,兩者合一建構出的皮膚修辭學。我們可以感受到表演者反覆繞圈的專注,竟然這樣無怨無悔的反覆繞著,而積壓出一股從孤獨感而滲泌出悲劇的意味,燈/月光下熠熠發亮的皮膚汗漬投射出一具活生生的肉體在行動。

因此,可以說這個世界是活著的「肉」所構成的,薛西弗斯把不斷滾下山的巨石、不斷地推上山,他被神所詛咒的是推動石頭的肉體,若這是內在心靈閉鎖的價值核心,我們就知道除了皮膚上的汗漬,其餘都只是外殼。我們從皮膚的汗漬在虛無的動作下,遠視到時間性被稀釋化後終至消失,也可以近觀到因為這種荒謬而變形的平面空間,都有可能因汗漬而獲得救贖,這是一個身體呈現死亡的過程,但導演想要讓自己更相信這是一個死亡呈現身體存在的預言。作場的周圍是日據時代建造的巴洛可花園,這是日本「脫亞入歐」留存至今的遺址,把自然裝飾成一座詩意的花園,殖民現代性如同花園裡希臘風的身體雕像,跟現場表演者汗漬的皮膚形成一種不對稱的貫通感,甚而交相倒影覆蓋成為一則陰鬱的歷史記憶。

在表演進行的途中,或會注意到場邊有人捧著一條水管往表演平台噴水,或高或低、或大或小,與平台上表演者重覆動作的節奏感造成某種十分堅實的疏葛感,在這個場域所盛納的行為、皮膚、孤獨或雕像……等,都跟噴水一樣在証明一切不在場的疏離感,這也維持住柳春春社導演鄭志忠個人一貫殊異性的作者論風格。

《Play》

演出|柳春春劇社(玉泉小隊)
時間|2020/08/22 19:30、2020/08/29 14: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九○年代的台灣也曾跟上這個腳步,柳春春劇社的主事者鄭志忠可謂其中的代表性成員。但同樣的,在二十一世紀都過了二十年的今天,坦白說,這般路術已經不新奇了。不新奇?那是再好不過了。身體的律動、能動和暴動本來就是極平凡的事,能夠如實加以欣賞,或許就不枉以前的狂潮。前衛早就死了,因為它已經活在日常中。(張又升)
9月
03
2020
簡單歸納財劃法的修法效果,即2026 年起,國家會將更多的總稅收分給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可支配的稅收將縮減,地方政府分得的財源則相對增加。但國家總體資源沒有增加,理想上地方政府則必須承擔更多公共政策的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應該要商討,隨著財劃法改動,中央有什麼公共任務必須移交由地方政府執行。而主計總處也指出,在中央政府不另闢財源的前提下,各部會預算將平均刪減 28%,以因應中央政府減少的收入。
9月
05
2025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