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臣服,物質的登基:理解柳春春劇社的《Play》
9月
03
2020
Play(柳春春劇社提供/攝影許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57次瀏覽

文 張又升(2020年度專案評論人)


要理解柳春春劇社的作品,必須把身體及其所屬的各類物質,從「說故事」這件事解放出來。這次在台北藝穗節演出的《Play》,取材自貝克特,就是一個極佳範例。

一般來說,旨在「說故事」的戲碼有三個層次。

第一,舞台上的演員呈現一段時間後,觀眾所感受到的故事本身;不管是虛構還是現實,這些故事可以形諸文字,成為小說或劇本,也可以拿來說給朋友聽,或者用以反思自己的生命和社會的運作。第二,導演為了呈現這個故事所動用的、讓演員和舞台乘載的台詞及各類聲響,其中也包括所謂的配樂。第三,乘載著這些台詞和聲響的物質實體,如演員的身體、舞台設備、乃至周圍環境。

對大部分觀眾而言,看戲之後能帶走的、想帶走的,往往是第一個層次,也就是故事及其教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們直接跟想像、理解和思考等心智活動緊扣,內容也有多少與我們的生活有關。至於另外兩個層次,由於事涉具體物質,觀眾「帶走」的方式,只有在事前或事後欣賞照片、聆聽聲響,藉此「保留印象」。

我們可以說,這些物質形同祭品,用來奉獻給故事,成就我們的想像。在此,故事主宰、支配著那些物質。

而《Play》讓一切顛倒了。

Play(柳春春劇社提供/攝影許斌)

觀眾入場時,三位演員在舞台左、中、右三方撐著傘,站在行李箱旁吹泡泡。接著,作品分三個階段發生:首先,是演員們在坐落於三個定點的行李箱外圍行走;其次,是他們進入這三個定點的內部,相對自由地移動;最後,是三人站定,面向觀眾。與此同時,我們可以聽到演員的「台詞」,他們同時或先後或交錯地說話;從這些話語中,可以揣摩故事的形貌:一段三角戀情,其中人物相互猜忌,內心獨白持續迸發。

導演並沒有要「演」這則故事。在劇中,這則故事只是被訴說,而且還不客氣地被說了兩次,簡直「降格」成跟周遭硬體設備一樣的材料,其功能更近於聲響。當然,我們也會嘗試想像和理解說話的內容,但演員的行動和舞台的配置並不指向故事本身,而是指向它們自己,即原本臣服於故事的物質。這些力量瞬間騰起,要大家注目它們。

於是,我們定睛在演員走路時大腿肌肉的律動與起伏、用力或輕盈地抬腿幅度,以及腳跟著地的速度和從容度,同時審視他們高舉雙手時的幅度,連帶而來的則是上下臂的彎曲度。當他們在舞台中央移動時,我們又不免聚焦在演員雙手上下擺動的幅度,並且好奇雙腿是否也會一蹲一站,配合雙手的擺動。

最後,也是最有趣的,或許就是可見於柳春春劇社之前作品的「身體獨幕劇」:三人並肩而站,以「金雞獨立」(一腳站著,另一腳抬起)之姿,說著零碎的故事,比拚持久度。

對許多觀眾而言,這樣的作品或許不易理解。但與上述三個層次常見的戲劇架構對照,即可清楚展現其差異所在和心機宗旨:解放物質。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劇場被解構並重組為新的機器,其中自有一種從唯心主義叛逃的快意、優雅與美。這樣的美,在夜中林中花園中呈現,於弱光微雨濕溽中浮出,終於泛起一絲詭異與莊嚴,怎能不叫人喜愛?

上世紀七、八○年代,後現代/後結構主義思潮在西方盛行。在文學方面,字詞、筆跡、乃至墨漬皆能從敘事中解放,書寫與文本儼然一特立獨行之活動,自成一格。沿著這條路徑前行者至今雖已減少,卻仍大有人在,所謂的解構早已成為美學的眾多選項之一。

九○年代的台灣也曾跟上這個腳步,柳春春劇社的主事者鄭志忠可謂其中的代表性成員。但同樣的,在二十一世紀都過了二十年的今天,坦白說,這般路術已經不新奇了。不新奇?那是再好不過了。身體的律動、能動和暴動本來就是極平凡的事,能夠如實加以欣賞,或許就不枉以前的狂潮。前衛早就死了,因為它已經活在日常中。

《Play》

演出|柳春春劇社(玉泉小隊)
時間|2020/08/27 19: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巴洛克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也許,這個作品跟死有關係。通過作品我們看到一個世界化了的語境在重覆中彌散著死亡的氣味,重覆的動作讓身體的勞動蓄積無法轉換為身體型態的形塑力,而內在的閉鎖性也漸形成這個作品的主體,所以重覆動作的節奏感根本上是跟身體與世界/自然的脫鉤,無論表演者身體行動表現的動或靜,……(王墨林)
9月
14
2020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