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華麗的破碎夢境《流光似夢》
3月
17
2017
流光似夢(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5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二分之一Q劇團過去曾改編《牡丹亭》、《南柯記》、《桃花扇》等幾部著名的傳奇,創作出《掘夢人》、《戀戀南柯》、《亂紅》等作品。然而,得知這一次《流光似夢》改編對象為晚明文人湯顯祖的少作《紫簫記》,不免令人驚詫,並忖度二分之一Q劇團究竟要如何將湯顯祖的未竟之夢《紫簫記》中,那些鬆散的情節、鋪排,重新編排、改寫,鎔鑄為《流光似夢》呢?關於《紫簫記》的考證以及情節探討,本文不再重複言語、多加贅述。吳岳霖在〈夢是鴉片〉一文,已對《流光似夢》作了相當全面的詮釋、批評,【1】在此,我希望延伸其探討之議題,再對《流光似夢》的文本,乃至於崑劇表演本身,再進一步詮釋與評論。

首先,從文本開始談起。就《紫簫記》傳奇而言,情節與鋪排的確過於破碎,且湯顯祖在第一齣〈開宗〉時所寫道「尚子毗開圍救友,唐公主出塞還朝」之事並未書寫,光是「李十郎名標玉簡,霍郡主巧拾瓊簫」就寫了整整三十四齣,【2】日後,湯顯祖所作《紫釵記》便是以「霍小玉及李益」二人之事,可見湯顯祖對唐傳奇〈霍小玉傳〉中所描寫之情感用情甚深。然而,《流光似夢》重新對此劇改編、重寫,著重的並非霍小玉(孔玥慈飾)與李益(楊汗如飾)之間的情感而已,而是由霍小玉、李益二人面對生離死別,以及鄭六娘(郭勝芳飾)、鮑四娘(楊莉娟飾)、花卿(李明照飾)、郭小侯(吳仁傑飾)這些劇中人在不同事件中所反映出的世事無常、青春易逝之嘆。

無論是「霍王遊仙」、「六娘嫁女」、「花卿換馬」、「陽關離別」,又或是李益戰死邊疆、魂兮歸來之事。這些劇中人各自所經歷之時光歲月,如同忽明忽暗的流光,被創作者用「夢」作為破碎情節的樞紐,試圖將其串成一線,讓人無不感受到一種「人生若夢」的慨歎。將杜秋娘〈金縷衣〉一詩附會、使用進此劇,其中「勸君惜取少年時」、「莫待無花空折枝」更深化了前文所述之感,進而讓這部創作的中心主旨得到了延展。不過,回到從《紫簫記》取材、改編這件事情來看,面對原著多人多事、情節雜亂、缺乏中心主旨的情形,試圖簡要地摘取出關鍵重寫並非容易之事。《流光似夢》的確在文本找到了一條可行的路徑,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對於人物的描繪與刻畫,以及戲劇結構的經營與情節的鋪排卻是這部作品大大的致命傷。

在選擇改編文本的同時,創作者或許就必須意識到幾個問題。一是觀眾對於此劇是否需要擁有先備知識?再則,觀眾又要如何從紊亂後設的鋪排中理解創作者之苦心?作為所謂的「場上之曲」,概念是否能夠在劇中每個事件所生發的高潮與衝突中被彰顯?對於當代創作者而言,試圖在前人作品中找到特殊的觀看視角並無不妥。不過,以重寫、改編的方式重看「文本」,《流光似夢》在劇本的編寫上,結構雖跳脫了戲曲的傳統敘事模式,但劇中情感的流瀉多過於人物經營與事件的堆疊、鋪排。觀眾在無法清晰地理解每位人物的狀態下,穿梭於破碎且看似毫無連結的情節發展中,並不斷接受創作者藉由劇中人物吟唱出的「人生若夢」的慨歎,不免讓人懷疑起,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因此而感同身受?

接下來,談到戲曲創作的本質問題。對於一部以生旦、抒情為主的劇作來說,「插科打諢」對觀眾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平均腳色系分外,「插科打諢」最大的功能在於其能夠在歡笑與嬉鬧中,調節、烘托創作的質感與情感,並且寓教於樂,甚至能夠在其中藏匿諷諭。吳岳霖在其〈夢是鴉片〉一文中提及之,檢場在結尾處喊道「李益GG了」,並對此作批評,也正如他所言,這一句網路用語確實破壞了當時傷感的氛圍。不過,我更在意的是,這突如其來的「諢語」是否能在關鍵時刻產生作用,又或者,這句話除了在逗觀眾笑的同時,是否能夠因此加深觀眾對此劇的感受,又或者產生出怎麼樣的化學變化?

回到整體來看,《流光似夢》依舊保有二分之一Q劇團一貫的風格,藉由簡單的物件、道具拼裝出典雅、寫意的舞台,投影更為這「夢」營造出華麗、唯美的氛圍。在畫面的整體經營上,仍舊佩服導演與設計群的巧妙經營。楊汗如、楊莉娟等人在舞台上的演唱與身段,同樣讓人驚豔,特別是身段設計上,無論是對道具的使用,抑或是時空交錯與青春遲暮對比的展現,皆能夠看見其中巧思與細節。只可惜,破碎的事件與人物經營,無法讓演員精湛的演技有所表現,因而讓這場如夢之夢變得更添虛幻,甚至不著邊際。

註釋

1、詳細請參考吳岳霖〈夢是鴉片〉一文。(瀏覽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3502,瀏覽日期:2017/3/16)。

2、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紫簫記》,《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三冊,頁1715。

《流光似夢》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7/03/1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相較於《亂紅》之於《桃花扇》有相對完整且豐厚的文本基礎,《流光似夢》所汲取的對象《紫簫記》似乎就略遜一籌。因此,《流光似夢》雖維持了自己的風格美學,卻無法突破原著本身的平淡無味,僅成功體現了「氛圍」。 (吳岳霖)
3月
16
2017
古典史詩敘事大多關於英雄,但接收英雄敘事在當代變得十分累人,原因不外乎電影工業已為我們演述無數次,到了任何人都知道那不真實的地步。演出《迦爾納》,因此成為十分具挑戰性的事。
6月
05
2023
從戲曲本位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不夠過癮。但若跳脫戲曲本位來看,不得不說這是一齣瘋狂的喜劇,它讓在場的觀眾都浸淫在歡笑之中,也讓小丑劇和戲曲都往前跨出了新的一步。
6月
02
2023
角色戲份平均,場面調度平順流暢,快節奏的表演及連綿接續的唱段和背景音樂,令人目不暇接,耳不暇聽,但總覺熱鬧有餘,精緻不足,好像缺少能觸動歌仔戲粉絲陶醉、沉迷的內蘊。
6月
02
2023
李寶春並特地編寫班主的一句台詞向第四面牆提問:「這一生,值嗎?」,觀眾回應與掌聲熱烈,對其藝術生涯直接肯定,作為台北新劇團新編戲題材的新嘗試,的確也值了。
5月
29
2023
編劇為了保持高張力的演出效果而減少戲中人物思考處理方式的時間,也因為直接的衝突而讓劇情變得緊張刺激起來,但在傳達英雄本色上,直面去挑戰權威的做法稍嫌單純而理想,只能說人生如戲,但不是只有這樣子的做法才能被稱做是英雄。
5月
25
2023
拋開《唐吉軻德》和《老鼠娶親》的原型,《我們的島》走出了屬於自己的故事主題,它以喜劇的形式、多元的跨界手法,有機地組合成一個訴說臺灣、甚或世界上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人們的現代寓言
5月
23
2023
本次秀琴歌劇團的《鳳凰變》一洗窠臼之風,雖以明鄭王朝為背景,卻以鄭氏家族中的三個女人──董太夫人、昭娘、陳永華之女──為中心,他們並非是隱身於歷史與男人之後的「賢內助」,而是直接浮現於歷史的舞台上⋯⋯
5月
19
2023
《壵》則是傾向在演出偶戲時,將演師「隱藏」,藉以突顯出地母的凝視,進一步令觀看的角度並非只是「觀眾-戲偶」的雙方投射,而是「觀眾-戲偶-女神」三方投射下,英雄在悲壯之後的蒼涼關照。
5月
19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