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華麗的破碎夢境《流光似夢》
3月
17
2017
流光似夢(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5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二分之一Q劇團過去曾改編《牡丹亭》、《南柯記》、《桃花扇》等幾部著名的傳奇,創作出《掘夢人》、《戀戀南柯》、《亂紅》等作品。然而,得知這一次《流光似夢》改編對象為晚明文人湯顯祖的少作《紫簫記》,不免令人驚詫,並忖度二分之一Q劇團究竟要如何將湯顯祖的未竟之夢《紫簫記》中,那些鬆散的情節、鋪排,重新編排、改寫,鎔鑄為《流光似夢》呢?關於《紫簫記》的考證以及情節探討,本文不再重複言語、多加贅述。吳岳霖在〈夢是鴉片〉一文,已對《流光似夢》作了相當全面的詮釋、批評,【1】在此,我希望延伸其探討之議題,再對《流光似夢》的文本,乃至於崑劇表演本身,再進一步詮釋與評論。

首先,從文本開始談起。就《紫簫記》傳奇而言,情節與鋪排的確過於破碎,且湯顯祖在第一齣〈開宗〉時所寫道「尚子毗開圍救友,唐公主出塞還朝」之事並未書寫,光是「李十郎名標玉簡,霍郡主巧拾瓊簫」就寫了整整三十四齣,【2】日後,湯顯祖所作《紫釵記》便是以「霍小玉及李益」二人之事,可見湯顯祖對唐傳奇〈霍小玉傳〉中所描寫之情感用情甚深。然而,《流光似夢》重新對此劇改編、重寫,著重的並非霍小玉(孔玥慈飾)與李益(楊汗如飾)之間的情感而已,而是由霍小玉、李益二人面對生離死別,以及鄭六娘(郭勝芳飾)、鮑四娘(楊莉娟飾)、花卿(李明照飾)、郭小侯(吳仁傑飾)這些劇中人在不同事件中所反映出的世事無常、青春易逝之嘆。

無論是「霍王遊仙」、「六娘嫁女」、「花卿換馬」、「陽關離別」,又或是李益戰死邊疆、魂兮歸來之事。這些劇中人各自所經歷之時光歲月,如同忽明忽暗的流光,被創作者用「夢」作為破碎情節的樞紐,試圖將其串成一線,讓人無不感受到一種「人生若夢」的慨歎。將杜秋娘〈金縷衣〉一詩附會、使用進此劇,其中「勸君惜取少年時」、「莫待無花空折枝」更深化了前文所述之感,進而讓這部創作的中心主旨得到了延展。不過,回到從《紫簫記》取材、改編這件事情來看,面對原著多人多事、情節雜亂、缺乏中心主旨的情形,試圖簡要地摘取出關鍵重寫並非容易之事。《流光似夢》的確在文本找到了一條可行的路徑,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對於人物的描繪與刻畫,以及戲劇結構的經營與情節的鋪排卻是這部作品大大的致命傷。

在選擇改編文本的同時,創作者或許就必須意識到幾個問題。一是觀眾對於此劇是否需要擁有先備知識?再則,觀眾又要如何從紊亂後設的鋪排中理解創作者之苦心?作為所謂的「場上之曲」,概念是否能夠在劇中每個事件所生發的高潮與衝突中被彰顯?對於當代創作者而言,試圖在前人作品中找到特殊的觀看視角並無不妥。不過,以重寫、改編的方式重看「文本」,《流光似夢》在劇本的編寫上,結構雖跳脫了戲曲的傳統敘事模式,但劇中情感的流瀉多過於人物經營與事件的堆疊、鋪排。觀眾在無法清晰地理解每位人物的狀態下,穿梭於破碎且看似毫無連結的情節發展中,並不斷接受創作者藉由劇中人物吟唱出的「人生若夢」的慨歎,不免讓人懷疑起,到底有多少人能夠因此而感同身受?

接下來,談到戲曲創作的本質問題。對於一部以生旦、抒情為主的劇作來說,「插科打諢」對觀眾而言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平均腳色系分外,「插科打諢」最大的功能在於其能夠在歡笑與嬉鬧中,調節、烘托創作的質感與情感,並且寓教於樂,甚至能夠在其中藏匿諷諭。吳岳霖在其〈夢是鴉片〉一文中提及之,檢場在結尾處喊道「李益GG了」,並對此作批評,也正如他所言,這一句網路用語確實破壞了當時傷感的氛圍。不過,我更在意的是,這突如其來的「諢語」是否能在關鍵時刻產生作用,又或者,這句話除了在逗觀眾笑的同時,是否能夠因此加深觀眾對此劇的感受,又或者產生出怎麼樣的化學變化?

回到整體來看,《流光似夢》依舊保有二分之一Q劇團一貫的風格,藉由簡單的物件、道具拼裝出典雅、寫意的舞台,投影更為這「夢」營造出華麗、唯美的氛圍。在畫面的整體經營上,仍舊佩服導演與設計群的巧妙經營。楊汗如、楊莉娟等人在舞台上的演唱與身段,同樣讓人驚豔,特別是身段設計上,無論是對道具的使用,抑或是時空交錯與青春遲暮對比的展現,皆能夠看見其中巧思與細節。只可惜,破碎的事件與人物經營,無法讓演員精湛的演技有所表現,因而讓這場如夢之夢變得更添虛幻,甚至不著邊際。

註釋

1、詳細請參考吳岳霖〈夢是鴉片〉一文。(瀏覽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3502,瀏覽日期:2017/3/16)。

2、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紫簫記》,《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三冊,頁1715。

《流光似夢》

演出|二分之一Q劇場
時間|2017/03/1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相較於《亂紅》之於《桃花扇》有相對完整且豐厚的文本基礎,《流光似夢》所汲取的對象《紫簫記》似乎就略遜一籌。因此,《流光似夢》雖維持了自己的風格美學,卻無法突破原著本身的平淡無味,僅成功體現了「氛圍」。 (吳岳霖)
3月
16
2017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