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暴力與間接暴力《二樓的聲音》
7月
22
2014
二樓的聲音(集體獨立製作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75次瀏覽
鴻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胡錦筵《二樓的聲音》劇本寫作於江子翠捷運殺人事件之前,此刻看來卻格外怵目驚心。畢竟,無差別、無動機(以「無聊」為面具的「動機」)的殺人,不始於此時,也不終於此地。戲劇,卻仍然這麼努力地,試圖辨識出每個人物的差別、與動機。

導演譚鈺樵將戲劇的三幕放在捷運站後mad L兩個樓層的三個空間。將空間的狹小轉化為戲劇的必要,讓父母的晚餐對話與樓上的少年施虐同步發生,聲音與動線彼此穿透,並安排觀眾分成兩批,看完再彼此交換。第一二幕便這樣被拆解成並時演出,但事實上,只有父母對話的戲劇時間完全同步於真實時間,樓上房間的段落卻是一長段日子的蒙太奇跳躍。兩邊的同步表演,卻讓父母段的真實時空也魔幻起來,成了夜夜如此的重覆煎熬。

在樓上房間展現的是三名無聊、衝動的少年對一個少女長期囚禁、施虐的直接暴力。善用拉門、走道與燈光,半隱半現的施虐過程顯得更加殘酷。少年彼此間的衝突、個別與少女的關係,處理得層次分明,間歇洩漏的丁點善意和毀滅衝動之間的拉鋸,造成極大懸疑──故事隨時會朝向不同的結局奔去。

在父母餐桌對話上展現的卻是間接暴力。母親是音樂老師、父親是力爭上游的上班族,他們隱忍樓上不時傳來的騷亂聲,也在報警或是上樓制止之間徘徊擺盪,卻被名譽、社會位階和利益所綁俘,終於無所行動。但這樣的壓抑,造成兩人之間的彼此怨懟,他們基於自私的寬容、袖手旁觀,更是導致事件不可收拾的主因。劇作對於冷漠=幫兇的批判,昭然若揭。間接暴力和直接暴力同等駭人,或許是這齣戲令人最為震撼之處。

但是,父母到底是幫兇還是元兇?這也是捷運殺人案後大眾面對兇手父母的最大爭議。本劇的少年群聚壯膽來發洩衝動,但成人群聚時則更為畏縮。最後母親報警,並舉家逃逸絕跡,正和鄭捷父母的撇清關係,如出一轍。父母之間的內在暴力對峙,很難簡化為兒子施暴的唯一因由;但家中偽善、功利的氣氛,的確讓小孩覺得「無聊」,而把壓力轉化為找軟柿子發洩的衝動。這不是療傷,而是把創傷越挖越大的自毀行為。

第三幕將兩群觀眾合併,躍入十四年後的時空,展開死者姊姊的報復。出獄的中年兇手與姊姊相遇,揭露當年她對妹妹的宰制,也清楚展現,受刑終究無法改變罪犯的人性。姊姊的尋死有如贖罪,但當姊妹在死後相遇,仍然無法和解,妹妹當初是否自願留在少年家,也依舊真相成謎。全劇戞然而止,看似封閉的劇情結構,卻在意念上更加開放。這一收一放,展現劇作者的高明敘事技巧,卻也露出了底牌──第三幕暗示了少女曾遭姊姊性侵,呼應了前一幕指出少女長得像少年的母親,貫徹了亂倫的脈絡。少年和少女都逃離親人卻陷入更大的災難,讓受害者和加害者似乎同病相憐。但這種安排,把社會問題歸結於原慾或原罪,看似指向無可迴圜、無可挽回的巨大宿命,卻讓整齣戲在社會問題或人性深淵之間,搖擺不定。開放性結尾,留下不確定的更多可能讓觀眾尋思,卻也迴避了劇作者的真正判斷。什麼都說了的時候,最終也可能等於什麼也沒說。

父母家亂堆的老字畫舊擺飾,姊姊家整齊的壁花,見出整個製作相當精緻,將現實環境細密鋪排成可信的劇情空間。極近距離的演出,也讓演員的真實情緒帶給觀眾強烈的壓迫感,效果絕佳,只是部分演員(如母親)因演出超齡角色而用力過猛,也更難以迴避。林文尹飾演出獄的中年罪犯,雖然造型和之前的少年演員有頗大差距,他結巴的口語和睥睨的眼神,演技卻極具說服力。飾演姊姊的黃郁晴,在仇怨與善意間曖昧飄忽遊移的微笑,也令人回味無窮。作為「集體獨立製作」的創團作,這個組合令人繼續充滿期待。

《二樓的聲音》

演出|集體獨立製作
時間|2014/07/17 19:30
地點|台北市mad L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究竟被害者是誰?母親與兒子、父親與母親、三個同學之間、姊姊與妹妹、姊姊與兇手,每個關係都像是一個個的食物鏈,扣合成巨大的食物鏈。每個人都是一塊塊的肉塊,為了填飽那飢餓的獵食者。(張輯米)
7月
31
2014
父權結構以及隨之而來的男子氣概追求的無所不在/不在被劇場張力凸顯,迫使觀眾——也是一般媒體閱聽人如你我,跨越不曾被好好談而汙名至身又千瘡百孔的性慾說法,重新面對其中的壓迫和權力施展。(黃昱翔)
7月
23
2014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