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綁架的獨狐之歌《越人歌》
1月
03
2019
越人歌(臺灣京崑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1次瀏覽
陳伊婷 ( 臺北市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

華人對狐狸有著特定的象徵意義,而狐精為祟的故事典型最早見於干寶《搜神記‧吳興老狸》。自唐代始,這類故事出現變異,由狸精變為狐精,惡狐原形畢露後大多逕走而逃。直至宋《夷堅志‧海口譚法師》才見危害世人的老狐遭鞭殺根絕之,甚至有許多民間故事流傳,降狐得要燒山才行。

2018年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畫的「戲曲夢工場」計畫中,以狐妖為主要的跨性別題材《越人歌》則相當特出。一劇四場,外加序曲、尾聲,是齣小劇場結構的作品:首場〈石山求藥〉敘其緣由,第二場〈雨夜傾心〉探查情意,第三場〈與子同舟〉確認心向,第四場〈燒山收妖〉悲收全劇。節奏明快,結構精煉,頗有古風。短短一個小時的演出,扮演男狐的年輕演員魏伯丞,表現亮眼。身段舉頓方正,轉旋如風,力道適洽,與神將對打時,激烈而敏捷,煞是好看!而演員金孝萱的女狐,邪魅好架子,俐落又柔軟,每個神情都有戲,則相當符合形塑之角色。這幾年看見許多年輕的戲曲演員,奮身投入的武打場面,揚棄制式比畫動作,很是振奮。

女聲伴唱陳秉蓁嗓音溫潤空靈,音頻迴盪,引人憂思,符合細節所需表現之聲情。雖劇作主軸第二、三場,以舞劍為主的科介表演,身段設計無明顯差異,除無法突顯戲曲科介演出可隨情景之變,展現高度技藝的差別,而有重複餘贅之感外,仍瑕不掩瑜。人說,「三分前場、七分後場」說明戲曲藝術中音樂之重要性,然聽覺特性和視覺不同,它是一種強迫性入侵。當日演出,文武場常態性的壓過演員的曲白唱念,甚為可惜。因此在目前表演場地選擇性多元的情況下,響排時務必以觀眾席聽覺舒適度為主要考量,關注整體演出的視、聽平衡。

一般說來,戲曲作家根據主題,發展情節,設定人物,主導人物語言和故事內容;而角色行為動作與情態則由演員掌控。演員對於劇中情境之感受不同,所創造出的演出效果亦不同。一旦付之氍毹,即參與了創作。正如林政翰所扮演的公子晳,在相對消極的前半段戲劇動作中,與後段遇郎神態之反差,不僅促進了觀眾對情節的理解,其內斂沈穩兼具細膩的表現,亦相當吸睛。

許多觀後迴響則聚焦於情節的推進:「進展未免也太快了吧!」指的是男狐玉郎與公子皙於雨夜洞中相遇後,子皙慰暖、玉郎舞劍兩人確認心意一節。熟悉戲曲展演的觀眾,對場上時間的虛化多不會有此疑慮,但其間接合得靠科範縫補。因此在「既要看戲又要看藝」的原則下,如何以技藝強化劇情推展。舞台上既已寫實地揭開同性的愛情,卻在演出時間短、演員情感揣摩淺的現況下,缺了些蘊藉之意,這是青年編、導需要共同努力、更加琢磨的方向。

《越人歌》編劇楊儒强,將自由幻化的無性別妖狐,巧妙連結同性情感議題,利用表面的謊言,揭露生命的真理,讓觀眾直視慾愛的本質。對觀眾而言,劇中揚棄永生,忠於愛情的六尾靈狐,最終的結局,是否呼應現實世界的景況?說至此耳邊又響起「口中欲言言又止, 山有木兮木有枝。 明月明日難明志, 心悅君兮君不知。」白色雪梅的絕然遺世,令人不忍探問,「在愛的面前真的每個人都一樣嗎?」

總而言之,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越人歌》之整體創發、運用布景、投影、道具,皆能感受到在有限成本製作下,取得最大效益的決心。對這個已走過半世紀,延續戲曲藝術使命的資深劇團而言,願意挑戰這類開創性、話題性之劇作,足見團隊將當代議題與傳統戲曲融為一爐的野心;而成功吸引傳統戲曲同溫層外的觀眾進劇場,灌溉了創新和傳統之間的另一片祕密花園,這園子肯定也盎然生動!

《越人歌》

演出|臺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8/12/1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何使戲曲題材更加多元,這個作品算是成功了。然而,美中不足的缺點是感情戲書寫的語境,情節過於現代,收放之間可再拿捏。(林哲立)
12月
31
2018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