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翊工作室+《地平面以下》與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荷蘭室內合唱團合作,利用影像、音樂與肢體動作,描繪出一個深刻、寂靜、精細卻無比傷痛的底層世界。演出一開始,我們聽到類似飛機在高空飛翔的高頻音,投影布幕離地幾吋處一條銀色光線,那是一條遠方的地平線。觀眾被乘載到另一個世界,這是一個迷失的世界,一個時間沉緩的世界。一個人尋找著某人某物,等待著,好不容易相遇了,卻又瞬間失落;有著奧菲的影像/隱喻。
接著是戰爭的議題。子彈槍響,雷射紅光穿透舞台上的表演者,螢幕呈現諸多災難影像,如核爆、911紐約雙子星倒塌、諸多廢墟與大樓塌陷的畫面,耳邊並傳來間歇不斷的電訊爆破聲。雖然粗裂的聲音能量造成觀眾不適的感受,卻也把作品帶向政治性的深度。整個作品中黃翊多面向地操控投射螢幕,呈現出豐富的地景面貌,比如吊槓傾斜,兩側布幕高低不一且造成皺褶,形成廢墟的影像。當男和女相遇,兩人在地上翻滾,應著肢體動作的動能,布幕跟著上下漂浮,整個舞台有如生命。尾聲時布幕反轉,我們看到地平線後面的地表,男與女靜止成地表上的兩個點,呼應演出開始的一幕。
筆者所看的是原版,所有歌曲是錄音而不是現場演唱,人聲吟唱的哀傷與純淨/靜,完美搭配舞台上的一切。黃翊利用真人與投射影像的各種擺置,描繪出多變的動線與關係,比如影像離開,表演者依舊站著;或者影像停留而表演者離去;或者表演者與影像相遇;或影像找到表演者與之互動,如此提供觀眾各種不同的想像與詮釋。影像與表演者之間的接觸幾近完美,也就是說,表演者的肉體動作與影像投射的二維空間精準交合,達到高度的內在真實(inner truth)。除了擬真的效果,透過科技的精緻設計與虛實影像的交錯,黃翊描繪出亡靈的造訪與飄逝,突破了舞台上描寫人生/生命的限制。他讓我們看見了亡靈的存在,生者的渴望,與生命最深刻的愛——是即使死亡也切不斷的連結;有著極簡風格,他放大了人的內在經驗與渴望,刻劃出存在最深層的寂寞、集體的創傷與失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出開始前,執行團隊花了許多時間為視障觀眾處理「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1】的設備,確定他們都連上線之後才開始。在演後座談他讓我們聽幾段「口述影像」的內容,視障觀眾因此所看到的(透過對白想像出來的影像),應該與一般觀眾所看到的不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經驗,但黃翊願意在藝術創作之餘,關注弱勢族群【2】,實踐文化平權,體現人與人之間深刻的連結,與作品一樣的動人。他的創作成熟,細緻有深度,勇於挑戰艱困的議題,是台灣科技藝術的耀眼明星。
註釋
1、關於什麼是口述影像,可參考口述影像服務網,http://ad.org.tw/wp/?page_id=689 (2018/10/25查詢)。
2、在演後座談,黃翊提及他做口述影像的動機的起源,是得知觀看他作品多年的觀眾,因為視力失去而無法看到舞台上的影像,因此為作品製作口述影像,讓視障觀眾也能欣賞。
《地平面以下》
演出|黃翊工作室+、日本 黑川良一
時間|2018/10/21 14:30
地點|臺北市城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