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生命交會之處《地平面以下》(原版)
10月
30
2018
地平面以下(臺北藝術節提供/攝影黃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17次瀏覽
杜秀娟(專案評論人)

黃翊工作室+《地平面以下》與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荷蘭室內合唱團合作,利用影像、音樂與肢體動作,描繪出一個深刻、寂靜、精細卻無比傷痛的底層世界。演出一開始,我們聽到類似飛機在高空飛翔的高頻音,投影布幕離地幾吋處一條銀色光線,那是一條遠方的地平線。觀眾被乘載到另一個世界,這是一個迷失的世界,一個時間沉緩的世界。一個人尋找著某人某物,等待著,好不容易相遇了,卻又瞬間失落;有著奧菲的影像/隱喻。

接著是戰爭的議題。子彈槍響,雷射紅光穿透舞台上的表演者,螢幕呈現諸多災難影像,如核爆、911紐約雙子星倒塌、諸多廢墟與大樓塌陷的畫面,耳邊並傳來間歇不斷的電訊爆破聲。雖然粗裂的聲音能量造成觀眾不適的感受,卻也把作品帶向政治性的深度。整個作品中黃翊多面向地操控投射螢幕,呈現出豐富的地景面貌,比如吊槓傾斜,兩側布幕高低不一且造成皺褶,形成廢墟的影像。當男和女相遇,兩人在地上翻滾,應著肢體動作的動能,布幕跟著上下漂浮,整個舞台有如生命。尾聲時布幕反轉,我們看到地平線後面的地表,男與女靜止成地表上的兩個點,呼應演出開始的一幕。

筆者所看的是原版,所有歌曲是錄音而不是現場演唱,人聲吟唱的哀傷與純淨/靜,完美搭配舞台上的一切。黃翊利用真人與投射影像的各種擺置,描繪出多變的動線與關係,比如影像離開,表演者依舊站著;或者影像停留而表演者離去;或者表演者與影像相遇;或影像找到表演者與之互動,如此提供觀眾各種不同的想像與詮釋。影像與表演者之間的接觸幾近完美,也就是說,表演者的肉體動作與影像投射的二維空間精準交合,達到高度的內在真實(inner truth)。除了擬真的效果,透過科技的精緻設計與虛實影像的交錯,黃翊描繪出亡靈的造訪與飄逝,突破了舞台上描寫人生/生命的限制。他讓我們看見了亡靈的存在,生者的渴望,與生命最深刻的愛——是即使死亡也切不斷的連結;有著極簡風格,他放大了人的內在經驗與渴望,刻劃出存在最深層的寂寞、集體的創傷與失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出開始前,執行團隊花了許多時間為視障觀眾處理「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1】的設備,確定他們都連上線之後才開始。在演後座談他讓我們聽幾段「口述影像」的內容,視障觀眾因此所看到的(透過對白想像出來的影像),應該與一般觀眾所看到的不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經驗,但黃翊願意在藝術創作之餘,關注弱勢族群【2】,實踐文化平權,體現人與人之間深刻的連結,與作品一樣的動人。他的創作成熟,細緻有深度,勇於挑戰艱困的議題,是台灣科技藝術的耀眼明星。

註釋

1、關於什麼是口述影像,可參考口述影像服務網,http://ad.org.tw/wp/?page_id=689 (2018/10/25查詢)。

2、在演後座談,黃翊提及他做口述影像的動機的起源,是得知觀看他作品多年的觀眾,因為視力失去而無法看到舞台上的影像,因此為作品製作口述影像,讓視障觀眾也能欣賞。

《地平面以下》

演出|黃翊工作室+、日本 黑川良一
時間|2018/10/21 14:30
地點|臺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影子躁動不安,舞者卻沉靜緩慢,在兩相矛盾對照之下,呈顯了外在的節制,以及遭受節制的內在之中,那被壓抑卻仍浮動的巨大孤寂與痛楚。(吳欣怡)
12月
03
2018
從自我認知、劇場抽象形式、影像與實體的身體性表演,以及關注社會普世價值的高度批判,透過雙重性鏡像的語言折射,浮現一種離身的虛擬美感。(石志如)
11月
05
2018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