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摺之內《地平面以下》(原版)
12月
03
2018
地平面以下(臺北藝術節提供/攝影黃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7次瀏覽
吳欣怡(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研究生)

垂直的屏幕與水平的舞台形成夾角,像在劇場裡打了一個巨大的摺,闢築了凹陷的特異時空。若以摺痕作為起始,其向上延伸面為扁平黑色影子的成像平面,即影子活動與變換之處;若朝前方延展,此面則為舞台,身著黑衣的舞者雙腳踩踏其上,緩緩而細碎地舞蹈著。於是,人與黑影同時被摺入這巨幅的凹摺中,沈靜的人與躁動的影子之間無聲地密語,《地平面以下》原版在如此空間佈置下,於焉開展。

經驗世界中的影子依附實體而生,影子的運動與變換,均來自實體賦予動能,它是被動的、無自身主導能力的,因其僅是由實體所映射而生的黑色輪廓。然而在《地平面以下》之中,影子與實體——人,兩者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翻轉。舞台上的舞者與影子不再是純粹、單向的映射關係,舞者緩慢地舞動,屏幕上的影子變得巨大,影子不僅放大了舞者體積,同時亦放大了指尖輕觸、手勢的開闔與揮動等諸多森細動作;在舞者踉蹌伏地之際,影子亦同時失足,卻潰散、裂分為無數匍匐的「我」;當舞台上僅一位舞者時,屏幕卻出現另一位舞者的影子與之共舞,然而又隨即消散。

在此,舞者成為了現實世界中人的表象,而影子不再是反映表象,影子之所以無限裂分、碎化,甚至與不存在實體對應的影子相互擁抱,即代表著其所呈顯的是一個意識空間,迥異於表象活動的內在空間,影子的變換形同人的意識流動、深層記憶,甚至心之所繫。舞者與影子在此發生了主客翻轉,影子不再是主體的附屬,相反地,影子成為了內在自我主體,舞者則成為受制於現實世界而表現謹慎、滯慢的外在客體。影子躁動不安,舞者卻沉靜緩慢,在兩相矛盾對照之下,呈顯了外在的節制,以及遭受節制的內在之中,那被壓抑卻仍浮動的巨大孤寂與痛楚。透過影子純然的黑色輪廓展現,細節褪去,得以看清人體的形狀、指尖的弧度,與步伐的速度,在細微的顫動之間,刻畫著纖纖毫毫的情緒、情感波動。而在影子的來去與變換中,則注入了時間,一個過去、已然消逝、無從抵達,僅存在於意識中的記憶之流,在此與舞者存在的現前時間斷裂開來。

在這個凹摺時空裡,除了置入影子與舞者間的虛實互照之外,並以銳利的槍響與聲光,粗劣地劃破這個內在意識空間,緊接著,戰爭相關的影像連播穿插其間,舞者抱著小狗玩偶孤獨地把玩【1】。在此刻,原來內在出發之「我」,摺入了議題之境,前段所形構的內外在平行而矛盾的個體,在此出現了直接的對應,其所訴說的並非泛指眾生群相,而是直指戰亂中流離失所的靈魂,其已在現實中死亡與缺席,然而卻化為影子於凹摺中重新在場,再次現身於倖存者的意識之中。而貫穿整體的悠揚聲樂如聖歌一般,將這些傷害再次娓娓道來,苦痛一一攤展,平滑高亢的聲線將粗糙的痛楚輕輕撫平。《地平面以下》如同在廣闊無際的世界裡,仔細而慎重地摺起一角,這個凹摺被放大於劇場之中,形成虛實交錯的特異時空,以趨近悼念的方式細細訴說著。

註釋

1、在演後座談中,黃翊展示了一張戰地攝影,照片裡一位小男孩抱著小狗玩偶獨自坐在瓦礫堆中,因此在舞作裡製作了擁有同樣形體的小狗玩偶加入舞蹈之中。

《地平面以下》

演出|黃翊工作室+、日本 黑川良一
時間|2018/10/21 14:30
地點|臺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自我認知、劇場抽象形式、影像與實體的身體性表演,以及關注社會普世價值的高度批判,透過雙重性鏡像的語言折射,浮現一種離身的虛擬美感。(石志如)
11月
05
2018
透過科技的精緻設計與虛實影像的交錯,黃翊描繪出亡靈的造訪與飄逝,突破了舞台上描寫人生/生命的限制。他讓我們看見了亡靈的存在,生者的渴望,與生命最深刻的愛。(杜秀娟)
10月
30
2018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