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摺之內《地平面以下》(原版)
12月
03
2018
地平面以下(臺北藝術節提供/攝影黃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2次瀏覽
吳欣怡(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研究生)

垂直的屏幕與水平的舞台形成夾角,像在劇場裡打了一個巨大的摺,闢築了凹陷的特異時空。若以摺痕作為起始,其向上延伸面為扁平黑色影子的成像平面,即影子活動與變換之處;若朝前方延展,此面則為舞台,身著黑衣的舞者雙腳踩踏其上,緩緩而細碎地舞蹈著。於是,人與黑影同時被摺入這巨幅的凹摺中,沈靜的人與躁動的影子之間無聲地密語,《地平面以下》原版在如此空間佈置下,於焉開展。

經驗世界中的影子依附實體而生,影子的運動與變換,均來自實體賦予動能,它是被動的、無自身主導能力的,因其僅是由實體所映射而生的黑色輪廓。然而在《地平面以下》之中,影子與實體——人,兩者之間產生了極大的翻轉。舞台上的舞者與影子不再是純粹、單向的映射關係,舞者緩慢地舞動,屏幕上的影子變得巨大,影子不僅放大了舞者體積,同時亦放大了指尖輕觸、手勢的開闔與揮動等諸多森細動作;在舞者踉蹌伏地之際,影子亦同時失足,卻潰散、裂分為無數匍匐的「我」;當舞台上僅一位舞者時,屏幕卻出現另一位舞者的影子與之共舞,然而又隨即消散。

在此,舞者成為了現實世界中人的表象,而影子不再是反映表象,影子之所以無限裂分、碎化,甚至與不存在實體對應的影子相互擁抱,即代表著其所呈顯的是一個意識空間,迥異於表象活動的內在空間,影子的變換形同人的意識流動、深層記憶,甚至心之所繫。舞者與影子在此發生了主客翻轉,影子不再是主體的附屬,相反地,影子成為了內在自我主體,舞者則成為受制於現實世界而表現謹慎、滯慢的外在客體。影子躁動不安,舞者卻沉靜緩慢,在兩相矛盾對照之下,呈顯了外在的節制,以及遭受節制的內在之中,那被壓抑卻仍浮動的巨大孤寂與痛楚。透過影子純然的黑色輪廓展現,細節褪去,得以看清人體的形狀、指尖的弧度,與步伐的速度,在細微的顫動之間,刻畫著纖纖毫毫的情緒、情感波動。而在影子的來去與變換中,則注入了時間,一個過去、已然消逝、無從抵達,僅存在於意識中的記憶之流,在此與舞者存在的現前時間斷裂開來。

在這個凹摺時空裡,除了置入影子與舞者間的虛實互照之外,並以銳利的槍響與聲光,粗劣地劃破這個內在意識空間,緊接著,戰爭相關的影像連播穿插其間,舞者抱著小狗玩偶孤獨地把玩【1】。在此刻,原來內在出發之「我」,摺入了議題之境,前段所形構的內外在平行而矛盾的個體,在此出現了直接的對應,其所訴說的並非泛指眾生群相,而是直指戰亂中流離失所的靈魂,其已在現實中死亡與缺席,然而卻化為影子於凹摺中重新在場,再次現身於倖存者的意識之中。而貫穿整體的悠揚聲樂如聖歌一般,將這些傷害再次娓娓道來,苦痛一一攤展,平滑高亢的聲線將粗糙的痛楚輕輕撫平。《地平面以下》如同在廣闊無際的世界裡,仔細而慎重地摺起一角,這個凹摺被放大於劇場之中,形成虛實交錯的特異時空,以趨近悼念的方式細細訴說著。

註釋

1、在演後座談中,黃翊展示了一張戰地攝影,照片裡一位小男孩抱著小狗玩偶獨自坐在瓦礫堆中,因此在舞作裡製作了擁有同樣形體的小狗玩偶加入舞蹈之中。

《地平面以下》

演出|黃翊工作室+、日本 黑川良一
時間|2018/10/21 14:30
地點|臺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自我認知、劇場抽象形式、影像與實體的身體性表演,以及關注社會普世價值的高度批判,透過雙重性鏡像的語言折射,浮現一種離身的虛擬美感。(石志如)
11月
05
2018
透過科技的精緻設計與虛實影像的交錯,黃翊描繪出亡靈的造訪與飄逝,突破了舞台上描寫人生/生命的限制。他讓我們看見了亡靈的存在,生者的渴望,與生命最深刻的愛。(杜秀娟)
10月
30
2018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