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叢們從現實裡看見廢墟《化外之民》
12月
01
2014
化外之民(關立衡 攝,野草叢劇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9次瀏覽
郭孟寬(特約評論人)

野草叢?來自於5年前《無路可退》的那首〈野草叢之歌〉?

《化外之民》從北京回到台北。臨近這場戲之前,眼裡浮現的仍是海筆子們帳蓬劇長久以來用盡力氣自剖自省自嘲自諷他們切身思索、經歷而直指關於記憶、歷史與底層的殘酷真實。看戲時腦海裡竄出的依舊是他們一齣齣關於班雅明寓言式批評中廢墟本質的隱喻,以及在各種「廢墟」裡闖蕩的陳述。

以我看來,海筆子帳蓬劇繼承了日本導演櫻井大造的劇場敘事模式,慣常以舞台實體或概念式人物、劇情,暴衝且誇張化能量身體等等的「廢墟」,用以創造具有強烈批判性、徹底摧毀表像的寓言,曖昧弔詭地折射出來狀似和諧實是解體的世俗世界現實。

而在《化外之民》一劇裡,將關於班雅明所指社會結構中看似美而愉悅的幻象徹底摧毀的「廢墟」意象而顯露出真理內涵的內容有那些?停工建築工地裡建商落跑,藍領勞工被剝削的辛酸冏境;電話情人3184那端,廖委呼喊我想要有人愛、有人欣賞了解我的這廂,其和諧社會情狀宛若謊言;表現社會底層中假結婚人頭老公/老婆相互利用又需互暖的人性,藉此訴說社會的殘酷;職場邊緣人廖委/盼盼踩著高蹺兼職卻能屈不能伸的丑角,彼此搆不著、扶不了;諧擬廖峻/澎澎工地表演秀、光棍舞、高空綢吊秀,表面上看來誇張討喜,實則批判著兩岸普遍存在的政治、社會的異化與物化以及被壓迫和扭曲了的實存;外籍幫傭盼盼把照護老人比擬為牧羊人與羊群關係的比喻;富人、窮人對比的道德感倫理觀;借中國肉靈芝事件的梗鋪陳富人價昂補品和光棍自慰器;野草叢、散沙和聚沙譬喻著勞動群眾在當代的受迫困境等等。於是城市邊緣者的友情、親情、身體、心理、遭遇等切身的歷史與生活經驗,延伸成為一場場光怪陸離、荒謬離奇的情節,不僅控訴地揭露出外在現實的無止盡戰鬥,虛構情節恰恰也如顯微鏡般映照著人們的存在處境,寓言著你我都在場的那些或者熟悉或者無感的場景和關係。

然而透過戲劇,那些客體、弱勢、非主流、邊緣、邊陲、被看被詮釋的野草叢們、化外之民、如陰影般的「廢墟」,便可不再滿足於或只能當一個不知名且不知所以地被再現的被支配的他/她者?野草和散沙又如何透過戲劇轉喻為看見「廢墟」,進而挖掘出人們更深刻的本質存在,支撐自己的意義?

團長阿明在節目冊裡說「野草一叢叢盤根交錯就不容易被消滅!」

整齣戲從剛開始廖委那如同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斯《棉花田裡的孤寂》般那長串彷彿不止的千言獨白開始,抝口的對話、奇特的場景,既使偶有表現節奏不甚合拍之處,然而到戲的最後,在荒廢工地雜草堆裡,盼盼和廖委奮力「爬上」懸吊在空中那高不可攀的巨大肉靈芝時,「灑下」代表著億萬人們的沙群,狀似要淹沒廖委,盼盼竭力叫喊「一粒粒最逆來順受、最等而下之的散沙也是野草的兄弟…飛散…聚集,團結起來讓野草蔓延著。」於是乎受傷記憶、痛苦經歷、受迫遭遇,一步步轉化至吶喊的最終、最鮮明的指涉,這戲末在憑弔廢墟的感嘆中把所有現象和控訴昇華至「坦然…欣然…大笑…歌唱」的高潮。劇裡從無奈的無解憂鬱到自我覺醒,轉化出一種自我排遣、自我解嘲的幽默觀照,也轉譯出劇場身體書寫空間。通常自己親身經歷的只是「事實」與「歷史」,然而經由所謂的說書人唱出則往往可昇華轉化為「詩」與「藝術」。果然,從勞動者身份轉身為知青身影,編導朱正明和段惠民、關晨引不是以知識份子身份在代言扮演人物或者操持文藝腔般的控訴真實,而是切切實實,憂鬱蒼茫而又真確實際地用表演場域思考著、以身體行動具體實踐著劇場如何介入現實,承載社會實質內涵。我想,美學不只是在劇場裡,也需要在劇場之外的真實世界中尋找泛劇場的廣義寓言吧。

《化外之民》

演出|野草叢劇社
時間|2014/11/23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其說是創作,或許更像是他總結二十年劇場工作的學習報告,但搬演之餘,似乎亦有意無意之間把差事、帳篷劇成員從鍾喬或櫻井大造的身影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隱約承續著台灣現代劇場左翼的系譜。(吳思鋒)
12月
15
2014
盼盼用綢吊爬到高處,把象徵不斷膨脹的虛妄的肉靈芝撕裂,把沙還給土地,把沙交還野草叢、弱勢和基層。看著流沙灌在廖委和盼盼的頭上,怎能不為所動呢! (林子策)
12月
13
2014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