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叢們從現實裡看見廢墟《化外之民》
12月
01
2014
化外之民(關立衡 攝,野草叢劇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3次瀏覽
郭孟寬(特約評論人)

野草叢?來自於5年前《無路可退》的那首〈野草叢之歌〉?

《化外之民》從北京回到台北。臨近這場戲之前,眼裡浮現的仍是海筆子們帳蓬劇長久以來用盡力氣自剖自省自嘲自諷他們切身思索、經歷而直指關於記憶、歷史與底層的殘酷真實。看戲時腦海裡竄出的依舊是他們一齣齣關於班雅明寓言式批評中廢墟本質的隱喻,以及在各種「廢墟」裡闖蕩的陳述。

以我看來,海筆子帳蓬劇繼承了日本導演櫻井大造的劇場敘事模式,慣常以舞台實體或概念式人物、劇情,暴衝且誇張化能量身體等等的「廢墟」,用以創造具有強烈批判性、徹底摧毀表像的寓言,曖昧弔詭地折射出來狀似和諧實是解體的世俗世界現實。

而在《化外之民》一劇裡,將關於班雅明所指社會結構中看似美而愉悅的幻象徹底摧毀的「廢墟」意象而顯露出真理內涵的內容有那些?停工建築工地裡建商落跑,藍領勞工被剝削的辛酸冏境;電話情人3184那端,廖委呼喊我想要有人愛、有人欣賞了解我的這廂,其和諧社會情狀宛若謊言;表現社會底層中假結婚人頭老公/老婆相互利用又需互暖的人性,藉此訴說社會的殘酷;職場邊緣人廖委/盼盼踩著高蹺兼職卻能屈不能伸的丑角,彼此搆不著、扶不了;諧擬廖峻/澎澎工地表演秀、光棍舞、高空綢吊秀,表面上看來誇張討喜,實則批判著兩岸普遍存在的政治、社會的異化與物化以及被壓迫和扭曲了的實存;外籍幫傭盼盼把照護老人比擬為牧羊人與羊群關係的比喻;富人、窮人對比的道德感倫理觀;借中國肉靈芝事件的梗鋪陳富人價昂補品和光棍自慰器;野草叢、散沙和聚沙譬喻著勞動群眾在當代的受迫困境等等。於是城市邊緣者的友情、親情、身體、心理、遭遇等切身的歷史與生活經驗,延伸成為一場場光怪陸離、荒謬離奇的情節,不僅控訴地揭露出外在現實的無止盡戰鬥,虛構情節恰恰也如顯微鏡般映照著人們的存在處境,寓言著你我都在場的那些或者熟悉或者無感的場景和關係。

然而透過戲劇,那些客體、弱勢、非主流、邊緣、邊陲、被看被詮釋的野草叢們、化外之民、如陰影般的「廢墟」,便可不再滿足於或只能當一個不知名且不知所以地被再現的被支配的他/她者?野草和散沙又如何透過戲劇轉喻為看見「廢墟」,進而挖掘出人們更深刻的本質存在,支撐自己的意義?

團長阿明在節目冊裡說「野草一叢叢盤根交錯就不容易被消滅!」

整齣戲從剛開始廖委那如同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斯《棉花田裡的孤寂》般那長串彷彿不止的千言獨白開始,抝口的對話、奇特的場景,既使偶有表現節奏不甚合拍之處,然而到戲的最後,在荒廢工地雜草堆裡,盼盼和廖委奮力「爬上」懸吊在空中那高不可攀的巨大肉靈芝時,「灑下」代表著億萬人們的沙群,狀似要淹沒廖委,盼盼竭力叫喊「一粒粒最逆來順受、最等而下之的散沙也是野草的兄弟…飛散…聚集,團結起來讓野草蔓延著。」於是乎受傷記憶、痛苦經歷、受迫遭遇,一步步轉化至吶喊的最終、最鮮明的指涉,這戲末在憑弔廢墟的感嘆中把所有現象和控訴昇華至「坦然…欣然…大笑…歌唱」的高潮。劇裡從無奈的無解憂鬱到自我覺醒,轉化出一種自我排遣、自我解嘲的幽默觀照,也轉譯出劇場身體書寫空間。通常自己親身經歷的只是「事實」與「歷史」,然而經由所謂的說書人唱出則往往可昇華轉化為「詩」與「藝術」。果然,從勞動者身份轉身為知青身影,編導朱正明和段惠民、關晨引不是以知識份子身份在代言扮演人物或者操持文藝腔般的控訴真實,而是切切實實,憂鬱蒼茫而又真確實際地用表演場域思考著、以身體行動具體實踐著劇場如何介入現實,承載社會實質內涵。我想,美學不只是在劇場裡,也需要在劇場之外的真實世界中尋找泛劇場的廣義寓言吧。

《化外之民》

演出|野草叢劇社
時間|2014/11/23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與其說是創作,或許更像是他總結二十年劇場工作的學習報告,但搬演之餘,似乎亦有意無意之間把差事、帳篷劇成員從鍾喬或櫻井大造的身影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隱約承續著台灣現代劇場左翼的系譜。(吳思鋒)
12月
15
2014
盼盼用綢吊爬到高處,把象徵不斷膨脹的虛妄的肉靈芝撕裂,把沙還給土地,把沙交還野草叢、弱勢和基層。看著流沙灌在廖委和盼盼的頭上,怎能不為所動呢! (林子策)
12月
13
2014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