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做」的過程《做掉她》
6月
05
2015
做掉她(林政億 攝,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9次瀏覽
劉宗鑫(社會人士)

在全球恐怖主義的威脅下,我們試著和外星人溝通,所有留言已刪除,而口供有點好笑。奇怪捏!爸媽最愛的冷凍鮭魚斷貨了,這部色情電影裡的粒子物理學教授說要「相信自己」,但新的ANNY卻留下一張紙條上頭寫著:無題(100字)和貴住戶收,那位鄰家女孩則朗誦著愛情與意識形態的悲劇,重複說著:「鏡頭熱愛你!」

……

這部作品的十七個片段是可以隨意拼湊組合,恰如所探討的議題:何謂真實?,每個人接收的都只是一部份的隻字片語,每個人擁有的版本都不一樣。

一開始只是隱隱約約粗略知道呈現方式。後來看到粉絲頁的演出地圖說明才明白原來整座南海藝廊都是這次表演的舞台場地,很快聯想到紐約的”Sleep No More”,但沒到過紐約沒親自看過,不確定類似的形式到底差異處為何,況且還沒親自「做」之前,一切都不算數,不知道。

一開始的等待入場,工作人員指揮排隊動線,發放地圖和指示說明其實就已經是演出的一部份了。相較於傳統的戲劇演出為觀眾乖乖坐在位置上看著台上演員,《做掉她》是一種「主題樂園」式的參與體驗。觀眾自己選擇想要的動線,看著地圖裡各個「意味不明」或「日常標語」般的片段名稱,自行決定「做」的方式。

因為這樣的設定是所有人都可以走進來參與,在演出過程中導演其實會四處來巡場確認各處的狀況。演員是否會因為這樣的「巡堂」而受到影響呢,觀眾或者導演的「在」與「不在」成為一個變因。而另一種情況是假如觀眾也跳下去和演員直接互動,這樣還會在預期預設的發展範圍內嗎,總會有無法料想到的發展吧?可惜當時所參與的場次這樣的情況沒有發生,在「口供」那一橋段,觀眾還是一般路人旁人的姿態,靜靜看著審問發生,等著被演員cue上來互動。如果有「意外」的話,會怎麼收場?

還有串場。分散各處的橋段之間的細節安排花了不少心思,很想得知演員們的「輪班」機制,在參與的過程中,一直採取四處游擊的方式,希望能夠找到空隙,各處事件發生的當下,其他角落是在安排蟄伏什麼嗎?舞台和後台的分界在哪裡?一個時空一個肉身肖想當全知的上帝終究還是只能以管窺天,看到你所侷限視野所看到的東西,無法參透。

導演劉容君在文宣上提及這次採用的馬丁‧昆普文本,當年遊英的她對英國是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從英國當代的文本挪移到台灣時空背景下的轉化這部份也是我所好奇的,最後的「色情電影」記者會算是蠻台灣在地的景觀吧,大眾媒體上所熟悉的搬演。而身處在英國跟台灣的女性,是否會有相同的處境遭遇?

Anny是誰根本不重要,也不會有標準答案。每個觀眾所參與的路線、順序、少看或重複看所決定的版本都不會相同,這十七個片段構成「她」,但也不可能會是完整的「她」。她是被建構出來的,永遠都只會是一部份的「真實」而已。怎麼做掉,全都取決於你。

《做掉她》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劉容君)
時間|2015/05/07 16:30
地點|台北市南海藝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彈性流動的細節不乏出現於此次演出中。導演基本掌握了《做掉她》此文本與觀眾互動的核心,而細節處理亦毫不馬虎。(何應權)
5月
23
2015
滲入式的戲劇敘事中,觀眾開始拼湊被演出的「故事」,一探神秘的主角ANNE。空間就是敘事,觀眾透過行走,選擇所存在的空間,參與了自己的非線性敘事。(馬慧妍)
5月
18
201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