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霧蒙塵的金字招牌《海瑞打虎》
12月
05
2013
海瑞打虎(河洛歌子戲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41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對台灣歌仔戲歷史稍有記憶的人,很難不嘆服河洛歌子戲團負責人劉鐘元先生,在每一發展階段都能有卓越的貢獻。劉先生擁有敏銳的洞察視野,每每能在興革浪頭上引領風潮;更以精準的藝術直覺,擅長發掘璞玉磨琢成舞台巨星。然而近年來似乎榮景不再,劇團多年不推新戲,窘蹇現實催逼出許多江湖流言:或說某某某等聯手擬以何等天價收購河洛經營權,請劉老闆袖手團務;或傳劉老闆身體欠安,河洛已然停業;或……。新戲《海瑞打虎》歷經停演風波(註),沉寂三年多後終於在歲末重製上演,以實際行動杜絕悠悠眾口。兩天兩場的演出,格局排場雖不復昔日榮光,票房仍開出九成五以上的紅盤;劇團長年積攢的實力,仍足以吸引戲迷甘心購票進場。

《海瑞打虎》秉持河洛一貫的公堂戲本色,立基矩範之中,講個青天老爺為民申冤的故事;意圖以史為喻,呼喊公平正義。然而歷經多次異稿,情節已有極大更變:海瑞懲貪抑霸、整頓吏治的氣勢不存,對抗的人物也從原先設定嚴嵩降為親附嚴氏父子的鄢懋卿。沒能彈劾大老虎,只能拍拍小蒼蠅;橫行無道的鄢懋卿之子鄢虎最終不過遭受杖刑,沒入貪斂財物。全劇格局不脫故套,善惡人物性格單一扁平,所有發展具在觀眾臆想之中,沒能激發太多情感共鳴。空餘打虎之名,少了誅滅奸詭的酣暢快感!

劇團沉寂其間演出機會不多,新戲又遲遲無法面世,班底演員或許囿於現實不得不另謀他就,意外造就本次演出由新生代領軍接班的態勢。雖以新生代相稱,多數成員習藝從業已不下數十年;復興劇校歌仔戲科首屆入學的年輕學生,從國一就學至今,匆匆也近二十寒暑。沒了明星級大咖加持,人人都有戲,反而讓長久隱身的演員有了嶄露頭角的機緣,肯吃透角色用心發揮便能成為演出亮點。乍看若似白米稀飯,平淡有餘精采不足,得待細嚼慢品,方能識得箇中甘甜。但演員們因戲而聚,默契仍待培養,且表演自有一己特色,導演未就此磨合出一致的風格,是以場上屢見各行其是的尷尬。音樂設計雖有深細考量,在曲調唱腔上增添變奏,創造不同的聽覺感受,甚至大膽突破制式思維,運用【包青天】曲調以新耳目。可惜編腔時未多慮及演員的唱曲功力,反管高調門往往讓演唱者撕扯著嗓子,失卻曲韻行腔之美,演員口白更常掩沒在飽滿的背景音樂裡。

河洛歌子戲團一向以製作「精緻歌仔戲」自許,縝密的讀劇排練,不苟的嚴謹態度是其一貫的理念。創團初試啼聲即令人驚艷的《曲判記》,及其後的《天鵝宴》、《鳳凰蛋》、《秋風辭》……等,無一不是經典,至今依然叫人樂道往昔。《海瑞打虎》的藝術成就雖遠不及故作,但劇團招牌還在,製作好戲精神不減,相信其必能蓄勢再起重創新局!

註:《海瑞打虎》原名《忠臣鑑-海瑞打虎》,原訂於2010年8月20至22日於國家劇院演出,後因故取消演出,延宕至今方始重新上檔。

《海瑞打虎》

演出|河洛歌子戲團
時間|2013/11/30 14:3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