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情節與商業操作《寂寞瑪奇朵(歡唱場)》
12月
08
2017
寂寞瑪奇朵(天作之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756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從2015年首演,一直到2017年的「最終烘培」,天作之合劇場的《寂寞瑪奇朵》已進行了連續三年、三輪的演出,演出場次逼近五十場。從此一現象來看,不禁讓人感嘆臺灣究竟有多少團隊能夠連續三年都以同一劇目進行長銷式的演出?天作之合劇場從2013年創團作《天堂邊緣》開始,陸陸續續製作了《MRT》(2014)、《寂寞瑪奇朵》(2015)、《MRT2》(2017)幾部音樂劇,演出時程同樣拉長至三、四週,從創團作《天堂邊緣》至《寂寞瑪奇朵》的演出安排,即可見天作之合劇場欲將華文音樂劇「商業劇場化」的企圖。不過,《寂寞瑪奇朵》究竟如何做到連續三年進行長銷式的演出呢?又,在演出之後,能夠激起了什麼樣的討論、效應呢?

從市場面觀察《寂寞瑪奇朵》的操作,天作之合在市場經營的考量無疑是聰明的。特別是邀請歌手、藝人參與音樂劇的演出,從固有的劇場觀眾之外,將歌迷、影迷等觀眾帶進劇場,開拓新的觀眾群。以《寂寞瑪奇朵》來說,邀請了過去從選秀節目中出道的倪安東、盧學叡,以及棒棒堂男孩楊奇煜參與演出,即是吸引粉絲的票房保證,也因此更有粉絲進行三刷、四刷,甚至是十二刷的追星行動。邀請歌手演出音樂劇的成效不僅在票房上,歌手們具有實力的演唱功力事實上也讓音樂劇添色了不少。

再談行銷面,口碑的製造更是天作之合在行銷作品時很重要的方法。在為期三至四週的演出中,天作之合邀請許多在第一週觀劇的名人,以及其他觀眾們,拍攝簡短的心得分享,並於串聯後上傳至網路社群上,以此為後幾週的票房加溫。除此之外,天作之合對劇場環境的經營也下了相當大的功夫。一是在劇場大廳安排有大型背板並準備道具,讓觀眾們能夠盡情的使用通訊軟體即時分享進劇場的心得;再者,Golden Lounge的設置讓購買高票價的觀眾,能夠在中場休息時於特別休息區域享受酒水,以及居酒屋餐盒等服務,提供觀眾對傳統劇場大廳的不同想像;最後,還有免費節目冊的提供、週邊商品的販賣、演員見面會等等,讓觀眾除了能夠在觀賞演出之餘,還能夠親炙演員們並帶走演出相關物品作為觀劇紀念。

天作之合劇場在行銷面上可說是卯足了勁、絞盡了腦汁,滿足觀眾需求也培養出一批會特別為此進劇場的觀眾。不過,除了這些外部的行銷經營外,究竟劇作的本身如何?作為一部音樂劇,《寂寞瑪奇朵》確實如天作之合劇場在其官網中所提,符合所謂的「低門檻,高娛樂」【1】。簡單來說,《寂寞瑪奇朵》抓住了「寂寞」這一關鍵詞,藉由貫串多條情節的「友情」、「愛情」兩大情感,觸動當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皆能體會的共感。無論各個年紀,都能夠從其中找到相應的、能夠進行情感投射的對象,如曾遭遇友情相關的問題的觀眾,可能會將情感投射至樂樂(許雅雯飾)與曹大明(廖治強飾)這兩位人物身上,又初戀或渴望愛情的觀眾可能會將情感投射在多多(盧學叡飾)身上等等。《寂寞瑪奇朵》劇情簡單,觀眾亦確實容易理解,但卻也不免想讓人提問,《寂寞瑪奇朵》在人物之間的情感處理不會過於簡單嗎?

就一部具有「高娛樂」的「商業戲劇」而言,「老梗」、「陳套」的使用可能是不能迴避的。如在劇中經營三角戀、丈夫出軌、朋友見色忘友等等,這些大都也是在常人的生活中會經歷、遭遇的狀況,但這些「老梗」,又或是「陳套」的經營,要如何處理的具有「獨特性」,或者是與劇情產生某些程度上的緊密程度,或許是《寂寞瑪奇朵》需要再斟酌的問題。就劇情而言,與「瑪奇朵咖啡廳」真正相關的人物僅有小馬(倪安東飾)、多多、阿奇(楊奇煜飾)、陳琳(陳品伶飾),其他的樂樂、曹大明、李先生(程伯仁飾)、李太太(張世珮飾),大多只是鄰居的角色,儘管他們因這間咖啡廳而彼此交錯,但彼此間的關係、經歷並不是與咖啡廳有十分密合的連結。

上文所提是比較表層的問題,進而從人物的建立與之間的關係再論,相對於樂樂、曹大明,又或是多多、阿奇、小馬、陳琳這幾位人物,李先生、李太太這一線的情節處理相對的非常單薄,特別是李先生的出軌對李太太的影響,甚至是李先生的反應,到最後的和解等等,都不夠具有說服力。若兩人之間的情感是一句煙火、一個瓶罐拉環能夠解決,大概也不必拖到三年,而且普天下的離婚率大概不會這麼高吧……除了人物的建立與關係之外,歌曲對於人物的建立亦是相當重要的。在這部音樂劇中,有貫串首尾,曲風流行且容易哼唱的主題曲〈歡迎來到瑪奇朵〉,還有立體樂樂與曹大明兩人關係與形象的〈悲哀的人生〉,還有多多勇敢的告白〈我要走向你〉,都是相當出色的作品。

比較可惜的是李先生、李太太的形象並未跳脫出來,甚至兩人關係與問題並不明確,所以〈你知道今天是聖誕節〉、〈我們的聖誕節〉這兩首歌就顯得有些不貼切,僅存在成人世界的感慨,對於抒情、推動劇情而言並沒有太大幫助。進而談論到歌唱部分,程伯仁與張世珮二人的演唱技巧雖好,聲音渲染力亦飽滿,但卻太強調炫技,而無法真正貼近歌曲的感情。整體來說,《寂寞瑪奇朵》是一部輕喜劇音樂劇,劇情簡單容易理解,但太過簡單,甚至不夠深刻的劇情安排卻也成為這部作品的致命傷害,儘管作為粉絲的觀眾會再進場觀賞,但受到吸引的觀眾在進場後,是否會因為文本而再走進劇場,或許這是可以再思考的問題。

能夠「傳為經典」【2】,甚至能夠像百老匯音樂劇不斷地上演,是天作之合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天作之合在這幾年的劇場經營上,確實也經營出了一番成績,甚至還開發了自己的售票系統,以利管理客戶,並定期發送演出資訊。不過,無論是否行銷效果都奏效,要將作品「傳為經典」或是「向世界發聲」還是得仰賴作品本身的質量和特殊性。儘管天作之合標榜著音樂劇應當要「低門檻、高娛樂」,但事實上這與創作的深度卻是不相違背的。《寂寞瑪奇朵》掌握了戲劇應帶有「娛」的特質是重要的一部,然而要創作出能夠雅俗共賞的作品並不容易,特別是必須同時顧慮說、唱兩種不同的敘事形式,那是更不容易的。

最後,談談這場「歡唱場」的參與心得,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經驗。天作之合劇場在這一場次安排了主持人,甚至是砸下重本在劇場中安排了巨大投影,在觀眾席安排暗樁帶動現場氣氛,只為讓觀眾能夠跟著舞臺上的演員一同演唱,滿足觀演之間的密切關係,不得不佩服天作之合劇場的用心。然而,雖然在觀眾席的現場,不免還是稍稍失落於大多觀眾仍是第一次進劇場【3】,有很多人不敢開口,甚至很多歌仍不會唱的情況,但作為臺灣第一次的音樂劇「歡唱場」確實是值得鼓勵的。最後的最後,也期待天作之合劇場在未來能夠創作出更雅俗共賞的作品,並朝向連演數百場的目標繼續前進。

註釋

1、此為天作之合劇場在【天作范特西】系列所提出的觀點,除了此一系列外,此一觀點亦可作為音樂劇製作的目標。網址:http://www.perfectmatch.tw/cht/index.php(瀏覽日期:2017.12.7)。

2、同前1註網址「關於天作」。

3、經過臺上主持人的詢問調查,確實有快超過一半的觀眾是第一次進入劇場。

《寂寞瑪奇朵(歡唱場)》

演出|天作之合劇場
時間|2017/11/26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