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天作之合劇場在製作時將「商業導向」當成核心主軸:放在劇場的脈絡下,大概就是娛樂至上的終極原則。⋯⋯在編劇的大幅刪改下,所有的角色性格都被刪修、人物關係也悉數改變;除了幾個刻意致敬的橋段與台詞外,整齣劇只剩下核心的敘事,其餘和原作毫不相像。電影和音樂劇二者,幾乎變成了兩個相互平行獨立的文本。(顏采騰)
2月
03
2021
5008
儘管敘事視角都以主角阿強出發,但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舞台劇版拋棄了電影版的寫實,改以長大後的阿強回憶他小時候發生的這起綁架案出發,在場景轉換之間常插入舞台劇編劇新寫的阿強獨白,敘述著他當年碰到這些人事物的感受。(李佳勳)
12月
25
2019
1327
音樂劇版本太努力讓角色脫口闡釋家庭價值的諸般道理,唱到後來就變成流於淺白與疲乏的溫情教化,失去電影原著中人心各異、各懷鬼胎的諜對諜樂趣,更失去放手殘酷崩解後能換來的省思力道。(許天俠)
7月
30
2019
1914
標榜著音樂劇應當要「低門檻、高娛樂」,與創作的深度卻是不相違背的。《寂寞瑪奇朵》掌握了戲劇應帶有「娛」的特質,然而要創作出能夠雅俗共賞的作品並不容易,特別是必須同時顧慮說、唱兩種不同的敘事形式。(林立雄)
12月
08
2017
2444
戲劇部分在過多的元素介入後顯得破碎,為了畫面、特殊效果而犧牲了演員的走位。好在所選用的演員皆經驗老道,在如此干擾的情況下依舊表現可圈可點,各段落的情感衝突與堆疊也都達到應有的水準。(郭庭莊)
6月
22
2017
1177
立足「原創平台」基礎上,三組主創人馬大都屬音樂劇創作領域的新鮮人,他們的專業仍在摸索階段,就創作的完成度而言,理當給予較寬鬆的衡量標準。但有了首次演出經驗,或許策展人可以開始加溫了。(林采韻)
6月
30
2014
1207
第三部曲「末班車」不只是開往淡水的末班車,也是人生的末班車;飾演老先生、老太太的張洪誠與張擎佳兩位演員,在老年與少年之間轉換,不只身段及唱腔拿捏精準,情緒也相當到位,實在不容易。(梁羽淳)
6月
28
2014
781
角色認同充滿自我傷感,過程中急尋感動救贖,最後仍欲寄託於感動啟悟,不僅劇情受困於感動洪流之中而無以為繼,也因劇本基底單調、氛圍趨於一致,使得場景、聲調、樂曲失去了多層次發展的可能性。(吳政翰)
6月
27
2014
755
三位風格各異的作曲家為台灣音樂劇帶來久違的驚喜,但在聲音細節上卻未能有同樣水準之表現。演員在許多時候未將歌詞當作台詞,「把歌唱好」的慾望壓過了音樂劇歌曲所應包含的戲劇表演成分。此外,以MIDI取代樂手預錄更帶了點人工味。(白斐嵐)
6月
24
2014
1350
台灣音樂劇人才濟濟,但是人才需要觀眾和舞台的滋養。台灣文化主管機關,不時將打造「百老匯」、打造台灣《歌劇魅影》掛在嘴邊,現實是,提供原創音樂劇的演出劇場付之闕如,當然無法像百老匯般夜夜笙歌。(林采韻)
10月
02
2013
1433
《天堂邊緣》的曲風偏向百老匯劇AABA的通俗音樂形式,旋律琅琅上口,冉天豪在劇中每首歌曲片段式地融入了舒伯特的〈野玫瑰〉,刻意讓它成為貫穿整齣劇的靈魂之音,成了音樂故事的拼圖。(陳志豪)
9月
30
2013
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