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玩出無界限《練習場Playroom》
9月
08
2015
練習場Playground(優人神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7次瀏覽
林采韻(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2007年9月優人神鼓突破現有教學體制,與景文高中合創「優人表演藝術班」。相信當時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心中懷抱對理想的憧憬,但不是很明確知道,最終會培養出怎樣一批年輕人,因為教育乃是百年大計,只能遠觀不能近視。八年後,在《練習場》上,我們看到這群平均二十一歲的青年優人,以過往所學所知打開了一個他們的舞台。

「跨界」是當今流行,且被濫用到不知所以然的詞彙。「跨界」理想境界之一,在於界與界的無痕交融,而非只是界與界之間的合作,因此成功的「跨界」最終應該是「無界」。但是「無界」談何容易,每種藝術形式都有它獨立的系統,甚至系統裡還有微系統的分野,舉音樂為例,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同在音樂的系統之下,但兩者的生態在台灣近乎是分離的。當系統裡的成員,彼此鮮少對話,更不用說跨出這個界後,所需面對的挑戰。

但這個問題,在青年優人身上幾乎不存在,因為他們高中三年的學習過程,每日的生活功課就是穿梭系統。「優人表演藝術班」的課程不同於專業取向,專注單一領域的音樂班、舞蹈班、戲劇班等,反而將它們的核心概念匯聚在一起。青優接受的是,西洋擊樂與演奏、優人擊鼓訓練、發聲訓練、即興創作、西洋舞蹈、體操、武術、客觀劇場等學習內容,因此這些不同系統的符碼,自然注入他們的DNA,成為身體的一部分。

因為是身體的一部份,所以他們的創作,很直覺的,把他們所學的、所能做的,由內而外揮灑在舞台上,因此在他們的節目單裡,看不到任何「跨界」字眼,也不需特別註明,整體表現的屬性是擊樂劇場、音樂劇場、舞蹈劇場,或什麼新的表演形態,簡言之,他們就是「青年優人」,不是打擊樂團、舞團、劇團......,也非優人的青年版。

《練習場Playroom》選擇演出的場地,是表演36房5樓小劇場,此地正是「優人表演藝術班」學習專業科目的場域,這批目前就讀大學、研究所的青年優人回到自己成長的地方,以練習、玩空間為名,傳遞的訊息,不在於證明自己能夠做些什麼,而是放手挖掘自己可以玩出什麼。

《練習場》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的創作者羅振瑋,是青年優人藝術總監,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下半場的創作者鍾鎮陽是青年優人音樂總監,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管絃與擊樂研究所主修打擊。這兩位首屆「優人表演藝術班」的同班同學,作品同以三段體出發,使用的基本元素很類似,演出者也是同一批青優夥伴,雖然是「同廠」出品,但玩出來的「產品」不是流水線,質感和風格有區隔。

羅振瑋《引動者》討論的是人與空間、與宇宙、與人之間的距離與碰撞。作品中,嘗試連結肢體與音樂,肢體的鬆緊收放,與打擊音符底下的輕重緩急,在舞台上同步現身如同一體兩面沒有主從,成功達到兩者間無縫的距離和流動感;舞者和演奏者也沒有明確分野,身分在空間中自然流轉,只是介質改變了,上一秒是以身體起奏,下一秒換成了鼓棒。

《引動者》也嘗試探索語言和聲音的表達,羅振瑋的一場獨白,背誦著地球與宇宙行星間的距離,在那恰似有意義的距離數字背後,隱藏的是語言因節奏改變而產生的趣味。提到趣味,電影《小小兵》裡被瘋狂傳唱,類似狀聲詞組合、歌詞不具特別意義的《香蕉之歌》也被應景穿插到作品中,年輕人的赤子之心還是偷偷的放上舞台。

下半場鍾鎮陽的創作,以三個作品串接而成,雖然彼此獨立,但創作靈感均來自一趟部落的田野調查之旅。木琴協奏曲《祭》,主要把他在阿里山鄒族部落的所見所聞化為音符,樂曲由同為主修打擊的青優柯元富主奏。這場以純音樂為主的表現段落,乍看中規中矩,卻在轉場橋段「玩」了一手:演奏完畢,眾人開始討論誰要撤場搬樂器,一陣推拖拉之後,大家以自然的肢體帶動著樂器退出舞台,整體畫面和節奏的設計配合得夠漂亮。

第二個作品《Purple Sky》是鍾鎮陽的一段英文獨白,背誦中夾雜著口技的運用和光影的使用,如同一場獨角戲的「練習題」。最後一個作品《脫皮》,是鍾鎮陽給予舞台上六位青優的「習作」,題目是卸下衣裝後,能夠解放自己瘋狂的跳舞嗎?丟掉面具後,能夠盡情撕吼、自由自在的唱歌嗎?因此大夥兒在空間中竭盡所能的放任、做自己,因此好不好看、好不好聽不是重點,而是夠不夠勇敢,放手的力度能夠有多大。

兩位創作者在演後分享上,自嘲作品未臻「成熟」,感謝夥伴一路的信任。創作之路沒有捷徑,青年優人當然還有長路要走,過程中他們會跌倒、成長、再茁壯。但可以看到,在這場六十分鐘的演出中,青年優人使出渾身解數,他們動腦、動身體、沒有包袱、沒有約束,每一刻都扎實的「玩」、扎實的「練習」,那種對藝術的真誠和渴望,他們的成熟值得期待和等待。

《練習場Playroom》

演出|優人神鼓青年優人
時間|2015/09/05 14:30
地點|表演36房五樓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