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崑曲傳承之路《2012崑曲.青春說故事》
4月
27
2012
2012崑曲 青春說故事(台灣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23次瀏覽

2012/04/22 14: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

文 陳彬

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2012崑曲.青春說故事:江蘇省崑劇院精采折子戲」,四月廿一日及廿二日在臺北市中山堂演出兩場折子戲,這兩天的演出,沒有開演前製作單位負責人的致詞,也沒有演出後的演員簽名會,回歸到純粹的表演流程,倒也素樸。

兩天演出八個折子戲,七位青年演員都很賣力的演出,每個人都至少有兩折戲,足以看出他們的特長與師承。應該說這年頭還有人願意花時間學崑曲,就該為這項表演藝術深自慶幸,但仍不免想在此吹毛求疵一番。

以掌聲最多的《虎囊彈‧山門》而言,卻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一折戲。首先,根據《與眾曲譜》,本劇劇名應該是《虎囊彈‧山亭》,而不是《虎囊彈‧山門》,有人稱之為〈醉打山門〉。魯智深酒醉練拳,打壞了半山亭,寺中的和尚怕他鬧事,把山門緊閉,魯智深要回寺休息,被拒於門外,他以放火威脅,小和尚才開了門。他又看著哼哈二將不順眼,要拿山門大栓打哼哈二將,最後驚動住持,因他擾亂香火,給他書信一封、白銀十兩,要他去東京大相國寺。本折演到魯智深離寺為止,所唱的曲牌有【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叱令】、【鵲踏枝】、【寄生草】、【尾】。

現在的演法,魯智深擺完羅漢的pose還沒回到山門戲就結束了,整折戲被砍掉一半,在剩下的半折戲中還只唱三支曲子,刪去了【混江龍】。飾演魯智深的曹志威很認真也很自得其樂的在台上表演,他單腳獨立十幾分鐘模仿各個羅漢,風靡了全場,但我認為不管這個劇種被稱為崑曲或崑劇,都是以唱念為主,而不是有一半的時間是不發一聲的特技表演。其實他的音質並不適合唱花臉,演趙匡胤都嫌太尖銳,但趙匡胤可歸入「紅生」,身為觀眾也就將就了。而魯智深是花臉,曹志威的音質顯現不出魯智深那豪放、魯莽的特質。

幾位演員都是有師承的,而且從他們的「形似」可以看出他們是很認真的在模仿老師,不過,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在老師身上是優點,到了學生身上可能會變成缺點;當然,學生可能自己不知道,這就要靠「明白的」老師,避免條件不同的學生形似自己,在教完戲之後,要從客觀的立場評斷學生的表現。而老師演戲的路子更是必定要傳授的,那麼像〈山亭〉這種戲,就有可能這樣一路傳承下去,再也沒有人知道原貌了。就像現在的年輕觀眾把「『昆』曲」當「『崑』曲」,也不知「洪『升』」應該是「洪『昇』」。目前崑曲舞台上花臉戲本就不多,這一來又被砍了半齣,真是罪過啊!

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演員是徐思佳,他所演的趙京娘和蘇雲之妻鄭氏是截然不同的人物,我個人比較喜歡鄭氏,趙京娘則失之聒噪,還有觀眾說他像「花癡」。徐思佳兼習正旦和閨門旦,目前閨門旦多如過江之鯽,好的正旦倒不多見,如果能把一些正旦戲好好的學下來,倒不失為一條路徑。

兩天的演出有人念錯台詞,還有人麥克風已經打開竟然在後台喊起嗓來,真讓觀眾嚇了一跳。

《2012崑曲.青春說故事》

演出|江蘇省崑劇院
時間|2012/04/21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
《尋》結合過往被劃分於不同領域的影音實踐,直球對決編導提出的布袋戲傳承問題:如何在不同技術元素間進行有效調節,使各種力量的消長既相容、又能共構出表演的敘事張力。
7月
21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