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還是拼貼?《空棺謎》的雜燴現象
11月
27
2023
空棺謎(鶯藝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3次瀏覽

文 林鎰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二年級)

因應2023台南藝術節的推衍,鶯藝歌劇團以台灣明鄭歷史的散帙──「寧靖王與五妃」為背景,冠以《空棺謎》一名躍遷舞台,以戲名觀之,可知其欲以鄉野奇談為經緯,寫高雄竹滬(今湖內一帶)流傳的朱術桂假墓傳說。綜觀全戲而言,敘事者想表達的概念很多,可見原漢融合、養女親情、王爺愚忠、漢學傳播等議題,看似蓊鬱,卻都是沾邊,全戲脈絡單一,雖是不離傳統的忠孝節義但又少了些令人玩味的共鳴;而劇團在社群媒體特別置辭:本次展演將首次使用「即時影像」的攝影手法於戲曲舞台。搏人眼球,耳目一新,戲畢,卻又令人覺得小題大作。盱衡全本,究竟是拼貼藝術的史詩,還是混亂不清的梗概?

先談硬體設備問題:演員小蜜蜂雜訊頻傳,可聽後台窸窣聲與咳嗽聲,甚至下半場演員出台時麥克風聲音沒開、斷訊頻發,是音控的失誤還是場記的疏忽?以上種種應可提前避免,給予觀眾更良好的賞戲體驗。再論演員問題:忘詞現象頻率甚高,與字幕無法相配,似乎不是一齣精緻內台戲而是一場外台活戲,全靠即興發揮與拼湊,以梗概為主,大概性的發展情節,試圖使之流暢。若以「售票劇場」審度,是大大的不及格。

然而,對於「即時影像」的表現手法,筆者深感不解,僅於一處所見:後場王爺與陳永華逃亡時,背景以第一人稱視角投影轉述過程,此處意義不明,觀眾於現場已可感受「隱遁藏匿」所散發的驚惶,會夾雜在投影與演員之間徬徨,不知焦點應為何處,更不必再畫蛇添足,旋轉背景假山,將固定木架與滾輪呈現在觀眾眼前,若要至此,則應將道具做成兩面,不應給觀眾「出戲」的感覺。於序場日本士兵挖掘墓塚時的所呈現的寧靖王臉部特寫、中場寧靖王養女以樹枝寫地代言,呈現「希望」二字,勸勉養父振作,昇華孺慕之情的深淺(此處有諸多觀眾看不懂亦看不清),皆是播放預錄影片,非「即時」傳送,效果卻遠比「即時影像」還要好,劇團創新的初心可見,但若以「效果」而言,或許有更適當的表現手法,而不落於「數大便是美」的窠臼,駁雜而失焦。


空棺謎(鶯藝歌劇團提供)

文本之中,以西拉雅尪姨(陳民福飾)、沈光文(吳承恩飾)與阿滿(羅文君飾)最為可看。陳民福所呈現的武戲身段可圈可點,乾旦融合了柔美與剛毅,矯而有力的四角踢花槍,實屬不易,令人讚嘆,於登場亮相時的肅殺之情,快速蔓延,引人入勝,雖是配角,卻令人魂牽夢縈;再者吳承恩的唱唸與身段,替有限的篇幅延伸了高度,從漢學傳播到躲避追捕再到協力抗清,聲情表現與醉漢身段,直接給予觀眾逍遙的慵懶;羅文君可謂「本色出演」,散發自骨中瀰漫的幽默之情,令人捧腹大笑,又於深情處深情,玩弄觀眾於哭笑之間,可謂一絕,不愧是資深演員,「腹內」【1】洶湧。

全文槽點甚多:(一)修改五妃守貞選擇自縊的列女精神、(二)改寫原配死亡時間,設計其在五妃亡後挺著孕肚逃亡,終被亂民所殺、(三)寧靖王收養義女的意義究竟是要傳達某種意象還是僅是賣一波眼淚?(四)空棺謎的取名意義不清,僅見序場掘棺,終場填墓,未言明其意義。上述與史觀不同的呈現方式,是凸顯編劇的再現手法還是更多元的書寫方向?若是如此,似乎不必再侷限於「寧靖王與五妃」的框架,分明張冠李戴。表現手法的薄弱更是致命,多處的意象不明,第一場的稻穀意象甚好,但僅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於後則流水敘述,刻劃鄭經助三藩的昏庸與清算沈光文的蠻橫、魯王公主渡海來台後馬上就生活於西拉雅部落,迅速地更換上傳統平埔族服飾,前因後果承接未明,是突兀而非融合,意義乏弱。

傳統藝術保持不易,不應只是大張旗鼓的吶喊,而是更有效抽陳補新,應給予觀眾一場完整的敘述,而非半成品的大雜燴,劇團應衡量在「傳統精神」與「科技創新」之間權衡,讓文本更加圓滿而有所訴諸意義。


註解

1、腹內:日積月累的功底。

《空棺謎》

演出|鶯藝歌劇團
時間|2023/11/19 14:30
地點|台南市永康區社教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