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還是拼貼?《空棺謎》的雜燴現象
11月
27
2023
空棺謎(鶯藝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7次瀏覽

文 林鎰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二年級)

因應2023台南藝術節的推衍,鶯藝歌劇團以台灣明鄭歷史的散帙──「寧靖王與五妃」為背景,冠以《空棺謎》一名躍遷舞台,以戲名觀之,可知其欲以鄉野奇談為經緯,寫高雄竹滬(今湖內一帶)流傳的朱術桂假墓傳說。綜觀全戲而言,敘事者想表達的概念很多,可見原漢融合、養女親情、王爺愚忠、漢學傳播等議題,看似蓊鬱,卻都是沾邊,全戲脈絡單一,雖是不離傳統的忠孝節義但又少了些令人玩味的共鳴;而劇團在社群媒體特別置辭:本次展演將首次使用「即時影像」的攝影手法於戲曲舞台。搏人眼球,耳目一新,戲畢,卻又令人覺得小題大作。盱衡全本,究竟是拼貼藝術的史詩,還是混亂不清的梗概?

先談硬體設備問題:演員小蜜蜂雜訊頻傳,可聽後台窸窣聲與咳嗽聲,甚至下半場演員出台時麥克風聲音沒開、斷訊頻發,是音控的失誤還是場記的疏忽?以上種種應可提前避免,給予觀眾更良好的賞戲體驗。再論演員問題:忘詞現象頻率甚高,與字幕無法相配,似乎不是一齣精緻內台戲而是一場外台活戲,全靠即興發揮與拼湊,以梗概為主,大概性的發展情節,試圖使之流暢。若以「售票劇場」審度,是大大的不及格。

然而,對於「即時影像」的表現手法,筆者深感不解,僅於一處所見:後場王爺與陳永華逃亡時,背景以第一人稱視角投影轉述過程,此處意義不明,觀眾於現場已可感受「隱遁藏匿」所散發的驚惶,會夾雜在投影與演員之間徬徨,不知焦點應為何處,更不必再畫蛇添足,旋轉背景假山,將固定木架與滾輪呈現在觀眾眼前,若要至此,則應將道具做成兩面,不應給觀眾「出戲」的感覺。於序場日本士兵挖掘墓塚時的所呈現的寧靖王臉部特寫、中場寧靖王養女以樹枝寫地代言,呈現「希望」二字,勸勉養父振作,昇華孺慕之情的深淺(此處有諸多觀眾看不懂亦看不清),皆是播放預錄影片,非「即時」傳送,效果卻遠比「即時影像」還要好,劇團創新的初心可見,但若以「效果」而言,或許有更適當的表現手法,而不落於「數大便是美」的窠臼,駁雜而失焦。


空棺謎(鶯藝歌劇團提供)

文本之中,以西拉雅尪姨(陳民福飾)、沈光文(吳承恩飾)與阿滿(羅文君飾)最為可看。陳民福所呈現的武戲身段可圈可點,乾旦融合了柔美與剛毅,矯而有力的四角踢花槍,實屬不易,令人讚嘆,於登場亮相時的肅殺之情,快速蔓延,引人入勝,雖是配角,卻令人魂牽夢縈;再者吳承恩的唱唸與身段,替有限的篇幅延伸了高度,從漢學傳播到躲避追捕再到協力抗清,聲情表現與醉漢身段,直接給予觀眾逍遙的慵懶;羅文君可謂「本色出演」,散發自骨中瀰漫的幽默之情,令人捧腹大笑,又於深情處深情,玩弄觀眾於哭笑之間,可謂一絕,不愧是資深演員,「腹內」【1】洶湧。

全文槽點甚多:(一)修改五妃守貞選擇自縊的列女精神、(二)改寫原配死亡時間,設計其在五妃亡後挺著孕肚逃亡,終被亂民所殺、(三)寧靖王收養義女的意義究竟是要傳達某種意象還是僅是賣一波眼淚?(四)空棺謎的取名意義不清,僅見序場掘棺,終場填墓,未言明其意義。上述與史觀不同的呈現方式,是凸顯編劇的再現手法還是更多元的書寫方向?若是如此,似乎不必再侷限於「寧靖王與五妃」的框架,分明張冠李戴。表現手法的薄弱更是致命,多處的意象不明,第一場的稻穀意象甚好,但僅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於後則流水敘述,刻劃鄭經助三藩的昏庸與清算沈光文的蠻橫、魯王公主渡海來台後馬上就生活於西拉雅部落,迅速地更換上傳統平埔族服飾,前因後果承接未明,是突兀而非融合,意義乏弱。

傳統藝術保持不易,不應只是大張旗鼓的吶喊,而是更有效抽陳補新,應給予觀眾一場完整的敘述,而非半成品的大雜燴,劇團應衡量在「傳統精神」與「科技創新」之間權衡,讓文本更加圓滿而有所訴諸意義。


註解

1、腹內:日積月累的功底。

《空棺謎》

演出|鶯藝歌劇團
時間|2023/11/19 14:30
地點|台南市永康區社教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