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落地之後:《跳躍少年》
8月
07
2023
跳躍少年(想像協作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34次瀏覽

文 吳旭崧(清華大學外文系碩士班)

慣常以少年視角出發的王道漫畫,是日系漫畫歷久不衰的經典,窗格中主角勇往直前的拳頭灌入一代代讀者的記憶,熱血從時光輾過的傷口噴灑出所謂中二時期的青春。《跳躍少年》從2017年雛形浮現,2020年在兩廳院「Gap Year」計畫初步呈現,到2023年於新點子實驗場完整演出,主創趙偉丞拼貼大量漫畫、偶像劇、綜藝節目等養成台灣千禧世代的流行文化元素,交織演員各自的生命經驗,共同創作出懷舊共性,同時異音錯落的劇場群像。

《跳躍少年》中表演者與2000年前後的青春符碼嬉戲,無論是漫畫劇情、綜藝節目小遊戲、偶像團體唱跳,同年齡熟悉懷念的娛樂場景輪轉之間,讓觀眾隨演員一起時空跳躍。歡快在空間中流動,來自懷舊浪漫、也來自演員有時舞步錯落或氣氛尷尬。難以完美復刻的青春記憶,成為失準落拍的角色扮演,即使身為多數,少年(或者說異性戀生理男性)的生長軌跡也和少數群體共享類似的不協和與不適。主流賦予的熱血衝撞或冒險犯難隨長大而冷卻,當劇場重現記憶,漫畫主角跟偶像團體如英雄顯靈,重設了理想投射與現實困頓的邊界。演員擬仿《灌籃高手》起跳投籃的華麗分鏡,娓娓道出並非人人都能先馳得點,有些生命被永遠定格在半蹲起跳前的瞬間。

主創嘗試梳理少年如何蛻變,同時與共創者自剖彼此的生命史。演員的獨白觸及家庭議題、父子衝突、職涯迷茫等自我懷疑,也透過演繹/旁觀一位不在場的少年角色,經歷同儕霸凌自殺、家庭失能輟學、販毒入獄的社會事件,完整創作者外被社會排除的失敗者敘事。相較演員將自己坦誠攤開於劇中,跟觀眾分享擊鼓、官將首等定錨生命的技藝策略,作為隱伏主線的非行少年反稍顯蒼白薄弱。開場前赤身露體玩鬧的男孩,至劇末穿戴整齊的標準化西裝上班族,《跳躍少年》顯影出成人過程中無法不停止武裝自我、向前邁進即失去的憂鬱創傷。

「其實那沒關係,不一定要很努力、很特別,我們可以普普通通地活著」。【1】趙偉丞將歷經發想、實踐及呈現的《跳躍少年》視為自我階段性完成的告別作品,在主流群體生存危機及男性脆弱情感的議題的當下,為台灣即將邁入青年階段的年輕世代留下有機的藝術切片。全劇以少年演員重現漫畫《航海王》中堪稱最感人畫面的集體舉手告別作結,而如同仍在冒險的海盜們,告別與解散是航行再啟的開端。日常中的敗逃者在用臉親吻大地之後,會叫時間磨為滾石,在自己的宇宙中,隨日升月落繼續轉動下去。

註釋

1、陳姿樺,〈2023新點子實驗場——李憶銖、趙偉丞:不論有沒有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普通的活下去也很重要〉,關鍵評論網,2023/06。 

《跳躍少年》

演出|想像協作場 趙偉丞
時間|2023/07/0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