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落地之後:《跳躍少年》
8月
07
2023
跳躍少年(想像協作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57次瀏覽

文 吳旭崧(清華大學外文系碩士班)

慣常以少年視角出發的王道漫畫,是日系漫畫歷久不衰的經典,窗格中主角勇往直前的拳頭灌入一代代讀者的記憶,熱血從時光輾過的傷口噴灑出所謂中二時期的青春。《跳躍少年》從2017年雛形浮現,2020年在兩廳院「Gap Year」計畫初步呈現,到2023年於新點子實驗場完整演出,主創趙偉丞拼貼大量漫畫、偶像劇、綜藝節目等養成台灣千禧世代的流行文化元素,交織演員各自的生命經驗,共同創作出懷舊共性,同時異音錯落的劇場群像。

《跳躍少年》中表演者與2000年前後的青春符碼嬉戲,無論是漫畫劇情、綜藝節目小遊戲、偶像團體唱跳,同年齡熟悉懷念的娛樂場景輪轉之間,讓觀眾隨演員一起時空跳躍。歡快在空間中流動,來自懷舊浪漫、也來自演員有時舞步錯落或氣氛尷尬。難以完美復刻的青春記憶,成為失準落拍的角色扮演,即使身為多數,少年(或者說異性戀生理男性)的生長軌跡也和少數群體共享類似的不協和與不適。主流賦予的熱血衝撞或冒險犯難隨長大而冷卻,當劇場重現記憶,漫畫主角跟偶像團體如英雄顯靈,重設了理想投射與現實困頓的邊界。演員擬仿《灌籃高手》起跳投籃的華麗分鏡,娓娓道出並非人人都能先馳得點,有些生命被永遠定格在半蹲起跳前的瞬間。

主創嘗試梳理少年如何蛻變,同時與共創者自剖彼此的生命史。演員的獨白觸及家庭議題、父子衝突、職涯迷茫等自我懷疑,也透過演繹/旁觀一位不在場的少年角色,經歷同儕霸凌自殺、家庭失能輟學、販毒入獄的社會事件,完整創作者外被社會排除的失敗者敘事。相較演員將自己坦誠攤開於劇中,跟觀眾分享擊鼓、官將首等定錨生命的技藝策略,作為隱伏主線的非行少年反稍顯蒼白薄弱。開場前赤身露體玩鬧的男孩,至劇末穿戴整齊的標準化西裝上班族,《跳躍少年》顯影出成人過程中無法不停止武裝自我、向前邁進即失去的憂鬱創傷。

「其實那沒關係,不一定要很努力、很特別,我們可以普普通通地活著」。【1】趙偉丞將歷經發想、實踐及呈現的《跳躍少年》視為自我階段性完成的告別作品,在主流群體生存危機及男性脆弱情感的議題的當下,為台灣即將邁入青年階段的年輕世代留下有機的藝術切片。全劇以少年演員重現漫畫《航海王》中堪稱最感人畫面的集體舉手告別作結,而如同仍在冒險的海盜們,告別與解散是航行再啟的開端。日常中的敗逃者在用臉親吻大地之後,會叫時間磨為滾石,在自己的宇宙中,隨日升月落繼續轉動下去。

註釋

1、陳姿樺,〈2023新點子實驗場——李憶銖、趙偉丞:不論有沒有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普通的活下去也很重要〉,關鍵評論網,2023/06。 

《跳躍少年》

演出|想像協作場 趙偉丞
時間|2023/07/0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