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名《Oh! Hero》
7月
22
2020
Oh!Hero(海籽劇團提供/攝影劉敬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19次瀏覽
黃婷容(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常被人戲稱為老生常談的家庭倫理劇,在戲劇呈現的比例中,佔有不可被撼動的一席之地。可荒謬卻如斯,明知家庭實體與無形的羈絆裡,存在著本質上失語的矛盾和不安,我們為何對於改善現況仍然無能為力?依然渴望從「家」中得到歸屬和救贖,反覆陷入泥淖深淵?於此同時,還將「經驗痛苦」當成遵循自然遞嬗般反覆咀嚼,含著眼淚、怡然自樂。由海籽劇團帶來的《Oh! Hero》,將失衡、破碎卻也尋常的家庭關係再現眼前,以極度寫實的手法貼近社會脈動(階級的、經濟的),平易近人地娓娓道出對於「家庭普世性」的反思與質疑。

演出從衣衫髒亂、不修邊幅的母親(李潔凌飾),開場從房門中搖搖晃晃走至混亂到甚至看不見地板的客廳,眼神空洞、腳步遊蕩顯示出母親的精神狀況已然出現問題。無所事事的她戴著耳機、哼著不成調的音樂、擦著與自身裝束有著極大落差的指甲油,隨手將雜誌上曲線凹凸有致的妙齡女郎撕下,並將圖片貼在整個房間最中央的牆壁上,無時無刻在空間與時間的維度中提醒著,那是她再也無法觸及的美好模樣。

剛參加完晚自習的女兒(陳芃飾)隨後進門,隨手給了母親一個便當,始著手打掃客廳環境。此處顯示女兒才是家中真正的照顧者,承擔照料母親的起居生活。從兩人平板、無意義的日常對話安排,我們得知,父親長年缺席在家庭中,母親因承受不住打擊,踏入酗酒、吸毒的惡性循環。此外,家中還有一個經常不回家的哥哥,男性角色的匱乏在家庭中埋下權力關係極度失衡的伏筆。

接下來的戲劇結構,呈現一實一虛的錯落安排。寫實的生活中,不斷充斥著女兒與母親的爭執,母親慣性以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的方式控制女兒的言行。先是以言語羞辱及責打的方式,在對方心態上產生嚴重恐懼,再以「我需要你、我需要你在我身邊」、「你必須照顧我」、「我沒有辦法一個人哦」的義務性威脅,使女兒產生「如果不做就是不孝」的深切罪惡感。而在虛幻的場景中,藉由混沌不清的藍紫色燈光和懸疑不安的背景音樂烘托下,警示母親精神極度混亂和瘋癲。

直到兒子(許願馳飾)回家,正式引發一連串爆炸性危機的展開。首先看到,母親對於兒子與女兒的態度存在著「重男輕女」的天壤之別。與兒子相處時,她開始換上稍嫌得體的長版洋裝,梳整妝髮,挽著兒子的手,輕聲細語地閒話家常,營造看似和樂美好家庭的幻象;孰不知,上一秒她才剛像潑婦罵街般羞辱女兒。接著,從妹妹與哥哥過於親暱的互動中可以發現,妹妹其實是喜歡著哥哥。

「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悄悄在母親、妹妹與家中唯一出現的男性角色哥哥/兒子之間蔓延生長。以妹妹而言,成長中父親的缺席(father absent)是戀父情結的關鍵誘因,在這個「喪偶似育兒」的家庭裡,父親不但未曾出現,母親更是無法擔任照顧者的角色(反之還需要被照顧),長期空缺、孤獨的感覺,使哥哥成為她自以為的救贖;而母親對於兒子的情感,則可顯示出深受儒家思想下,東方傳統家庭的代間關係結構。在強調「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父權文化洗禮下,妻子對於丈夫的關係是被瓜分且充滿敬畏的。以女性角色而言,兒子才是自己能夠擁有一切的至寶。在劇中,父親這個社會性角色直接消失在結構中,迫使母親必須承擔起最為重要的男性角色「丈夫」的消失。因此,無法被給予安全感和保護的她,只能更將重心轉向兒子,期待在這份關係中得到安慰。反之,在這個失衡家庭中生長的唯一男性,無法得到母親健康的關愛,因此,當妹妹看似可以獨當一面,成為女性照顧者的角色時,心中對於「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的想像,也大膽直白地呈現在妹妹身上。

戲劇的高潮,發生在母親得知兒子即將結婚,並且準備將她送去療養院。與女兒爭執的過程中,母親發狂喊出本劇最尖銳的爆點-女兒和兒子曾經發生過性行為,接著利用一連串的言語羞辱「你不乾淨」、「髒鬼」、「噁心」將女兒的自尊打入萬丈深淵,女兒終於再也無法承受,撕心裂肺的哭喊,癱軟在椅子上。

劇中兩位女性角色的互動呈現一種極其荒謬且不自然的循環,便是「爭吵、羞辱、肢體攻擊、一方決定離開、一方哀求留下、回歸平靜」。女兒在劇中數度揚言離開,最終卻為何仍被豢養在這暗不見日的牢房(或是她自己也願意)?筆者試圖以兩個觀點作出解釋。

首先,試問誰才是家裡的「大人」?母親主觀地認為自己的犧牲和奉獻全是為了孩子,她常在劇中對女兒提及「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表面上是以關心他人作為出發,實質上是一種情緒勒索,如果對方沒有照著規定做,等同於背叛。女兒長期封閉在情緒勒索的高壓中,一方面想要脫離「家」,一方面又不想成為「壞人」,兩種情緒的拉扯中,她最終選擇放棄掙扎。

再者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曾提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他提到,當長期對情境進行虛假的設定,這種行為最後會使最初虛假的猜想成真。母親長期對女兒灌輸「你不可能做得好啦」、「不可能走得掉啦」,或許也是造成她無法再相信自己能做出改變的主因。

在2020年這個行動通訊科技已然發展至5G的進步年代,隱藏在社會脈絡面紗底下,是數千年的傳統東方儒家價值薰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式的倫理道德成為過猶不及的枷鎖、以愛為名的綁架。導演牛家軒以一個家庭倫理通俗劇的方式,細膩地在兵荒馬亂、眾聲喧嘩的時代,重新探問「家的意義」和「家人的定義」。整體戲劇節奏掌握流暢,雖然每段建構的時間皆不長,有時會有點斷斷續續的疏離感,卻仍企圖在每個段落間扣緊連結。可惜在道具的方面似乎有些疏漏,牆上的日曆從第六場之後便沒有持續更新。

最後一幕,窗邊透著藍白色光,空氣中帶著絲寧靜,好似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世界仍照著原有的軌道運行。就在此時,女兒從椅子上起身,看向窗外。筆者一度以為女兒想通,決定勇敢地走出這個禁錮她陰鬱生命的地牢。下一秒,她伸手,將能與外界連結的唯一一個窗台空隙關上,燈暗。

這個悲劇、看似不可抗的結局,卻無端地令人生出一絲勇氣。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謬,其一生所探究的荒謬,是生命的荒謬。他曾說「荒謬是必然的,而與荒謬的奮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找到一個離開原本世界的門,或許,就能看見一個更大的世界。

《Oh! Hero》

演出|海籽劇團
時間|2020/07/12 14:30
地點|建軍跨域基地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戲的空間概念屬於鏡框式舞台設計,結結實實的打造了三面暗沉汙濁的牆面,加上一應俱全的起居傢俱、神明桌、垃圾桶、鞋架、方形地磚、吊掛是神明桌、小紅燈泡等陳設,不僅傳達了角色表演模擬現實的貼近感,更符合劇中母女二人生活處境的骯髒混亂,也呼應了劇情的基調是壓抑而凝結的。由此來看,其製作執行是具有相當完成度的。(楊美英)
7月
22
2020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