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的光、摹擬的痛《Oh!Hero》
7月
22
2020
Oh!Hero(海籽劇團提供/攝影劉敬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9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家人關係是否總是互相成為彼此的枷鎖,然後,容易成為劇場觀眾揪心有感的創作命題?

在一個週日午後炎熱的陽光下,走進老舊建築的長廊,轉進小小招牌上寫著「表演廳」、有如學校教室一般的狹長型空間內,看了海籽劇團《Oh!Hero》。大約九十分鐘的演出,內容大致如編劇胡錦筵自述《Oh!Hero》的創作理念:「試圖描寫一對無法逃離彼此的母女,相互依存的同時,又相互傷害。兩人從關係的暴力逐步地延展到身體的暴力。」【1】

整齣戲的空間概念屬於鏡框式舞台設計,結結實實的打造了三面暗沉汙濁的牆面,加上一應俱全的起居傢俱、神明桌、垃圾桶、鞋架、方形地磚、吊掛是神明桌、小紅燈泡等陳設,不僅傳達了角色表演模擬現實的貼近感,更符合劇中母女二人生活處境的骯髒混亂,也呼應了劇情的基調是壓抑而凝結的。由此來看,其製作執行是具有相當完成度的。

以劇本而言,母女兩個角色的關係自始至終糾纏拉扯,從上半場的口語暴力慢慢演變成下半場的攻擊性暴力動作,可以清楚感受到情節場次的環環相扣、用心經營鋪排;有些嘲諷折磨彼此的對白:「太乾淨的地方,你會住不習慣」、「你把你自己喝死算了」、「晚上就是要關燈」,讓觀眾們看到原本夾雜甜蜜關心互動的母女二人,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惡意折騰和情緒勒索,哭訴委屈、死命耍賴的媽媽,照顧不捨卻也厭惡生恨的女兒,形成了相愛又互虐的親子關係爛帳一本。

隨著彼此索討互相責罵的母女衝突場景不斷相似的重複著,雖說情節持續進展、戲劇張力依舊延續,仍不免感覺場上滋生了疲態,角色之間的緊繃能量不易再行攀升;再者,以如此身心狀態複雜、變化深沉的角色設定,兩位扮演母女的年輕演員的現有表現已屬不易,如果在塑造形色可見的衝動、憤怒或咒罵之外,能夠再增加若干內心轉折、跌宕起伏的情感層次,或許可以更添角色人生扭曲百態的無奈痛苦感。

從劇名來拆解,誰是所謂的「Hero」呢?在劇中第二場的對話,當媽媽身體不適、女兒慌張失措,兩人揭曉了家庭的重要心理支柱兼經濟來源──

媽媽:妳跟哥哥說一說妳現在的心情,說不定就好一點啦,妳每次看到哥哥就好開心,妳還記不記得妳小時候一直喊著要哥哥當妳的超人?

妹妹:妳也把哥哥當成妳的超人妳知道嗎?妳在哥哥面前跟在我面前是兩個人,就算他是超人,他也沒辦法每個月都飛回來救我們。

媽媽:我們再等一下嘛。

妹妹:等什麼?

媽媽:他過幾天就會回來啦。這一次我會不一樣,我會整個人都不一樣。

妹妹:妳說過好多次了。

(媽媽的身體開始嚴重地抽蓄。)【2】

只是,現實生活中還是欠缺真正的「超人」!?

劇中的兒子,選擇從軍、不常回家,甚至後來離開軍隊,計畫躲入婚姻而預告將不再返家。於是,從一開場便不斷宣告自己要離開媽媽出外獨立生活的女兒,受到家庭財務窘境和媽媽生病眼盲等因素影響而休學、打工、掙錢,逐步遠離了自己既有的生活軌道和未來願景,反倒漸漸接近了媽媽憤世粗俗的生命姿態。

就情節的發展來說,原本劇中母、子、女三個角色足以構成三角鼎立的關係圖並未完全成立,使得母女的對峙抗衡久了之後,略為讓人徒感吃力。一直到全劇收尾,對媽媽不離不棄、愛恨交加的陪伴者,仍然是女兒。雖然她(妹妹)說;「我沒力氣救我們兩個……我只能救我自己……」換個角度設想,或許妹妹才是這個歪斜家庭架構中的超人吧。

Oh!Hero(海籽劇團提供/攝影劉敬恩)

整齣戲在摹擬某種現實生活感的舞台環境進行,對筆者而言,特別感受到右舞台牆面上的玻璃窗外透著光亮,相當擬真而美麗;特別是第三場陪著才剛失明的媽媽返家的哥哥,動手開了窗戶,猶如為這個閉鎖桎梏似的家庭打開了什麼新的可能,不過,劇終暗燈之前,妹妹抬頭仰望了光亮的方向,然後默默地關上窗。筆者以為,這個動作將妹妹無奈的生命悲歌,給了一個具體的象徵:她將留在苦痛的深淵裡。這個結合舞台、燈光設計的表演動作,可說是全篇演出的一個動人之處,頗有意在言外的效果,可惜的是謝幕過於緊接著而來,致使少了耐人尋味的喘息空拍。

鼓掌離場後,筆者走出第一次前來觀演的替代性展演空間,想起這樣一個帶有學生氣息的表演製作,應可列為近年觀察南台灣在地現代劇場發展現象的指標之一。因為對照於上世紀九零年代被形容為血脈賁張的小劇場運動新興時代,參與者多以來自各行各業的社會青年為主,但在公私立大專院校開辦戲劇表演相關科系招生之後,近十年漸漸出現對於南台灣藝文生態的影響。

以高雄在地劇團為例,在千禧年前後的二十年內,先後有「息壤」、「寶島」、「港都」、「前鎮」、「南風」、「螢火蟲」、「window」與「臺灣戲劇表演家」等如雨後春筍般的盛況,前仆後繼,奮起或沉寂,2010年後逐步看見新秀登場,已知有:「白開水劇團」,立案於2011年,由資深劇場人杜思慧帶領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的第一屆畢業學生多人組成核心團員;「海籽劇團」,2014年3月,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校友高健鈞和李怡賡老師共同創立;「大事件劇場」、「橄欖葉劇團」,同樣創立於2015年,團長分別是畢業於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學系的林羣翊、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畢業的張皓瑀;「響座劇場」,2019年末開始營運,團長黃琦勝吸引了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和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學生投入劇場分工合作,而且和前述「大事件」、「橄欖葉」同樣內建展演場地。「表演家合作社劇團」,則非學生組團性質,團長張漢軒乃是臺灣戲劇表演家劇團2000年成立後的資深工作夥伴,而是匯集了平均超過十年以上的編劇、導演、演員、行政、製作等各領域人才加以統整,創團於2014年。

類似生態現象也應納入「阿伯樂戲工場」、「斜槓青年創作體」──前者在資深劇場創作者許瑞芳以台南人劇團的經營經驗,用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的畢業生為班底,2014年5月成立於台南;後者則是三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畢業生(朱怡文、林謙信、周韋廷)組團,2020年1月立案於屏東內埔。

因此,筆者相信,無論上述劇團各自屬於何種階段或目標定位,已經活絡了眼下的臺灣現代劇場動態,不僅可能成為學生製作戲劇、累積實務經驗的平台,更可以作為通往發表創作、實踐藝術理想的管道,值得繼續觀察各個後續發展。

註釋

1、《Oh!Hero》劇本於2018年獲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辦之「文藝創作獎」教師組優選。可參閱:https://reurl.cc/R45Nbe。

2、同前註。

《Oh! Hero》

演出|海籽劇團
時間|2020/07/12 14:30
地點|高雄建軍跨域基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2020年這個行動通訊科技已然發展至5G的進步年代,隱藏在社會脈絡面紗底下,是數千年的傳統東方儒家價值薰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式的倫理道德成為過猶不及的枷鎖、以愛為名的綁架。(黃婷容)
7月
22
2020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