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巧思的立體呈現:《魚蹦Family》、《隔離嘅大母雞》
9月
24
2012
隔離嘅大母雞(演摩莎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76次瀏覽
吳政翰

劇本乃一劇之根本,許多製作的可看度往往取決於劇本的好壞。這次台北藝穗節的開幕戲魚蹦興業之《魚蹦Family》和閉幕戲演摩莎劇團之 《隔離嘅大母雞》都是原創劇本,不論調性悲喜或篇幅長短,恰好都承襲了古典的原型,為當代劇本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範例,也可見藝穗節鼓勵新劇作搬演的目的。然而表導演元素的注入,有時卻使劇本呈現出來的樣貌有些微變。

《魚蹦Family》是一齣由六個小短劇組合而成的喜劇,每個片段都以家庭為主軸,笑點結合的相當緊密,演員的表現十分精湛,一搭一唱,節奏如即興般流暢,語言如相聲般堆疊,所呈現的「笑果」可說是快、狠、準。舞台簡單,只由幾個道具和景片擺設而成,但不知為何每次片段之間的換景總是很久,不免拖到了節奏。

但這齣喜鬧劇的成功不是只有笑點、創意和精準的節奏而已,在結構上也頗具巧思,承襲了《錯誤的喜劇》、《仲夏夜之夢》和《第十二夜》等莎士比亞喜劇的框架。劇中每個片段裡的主角都進入猶如「劇中劇」的奇幻世界,現實世界的邏輯在這裡喪失功用,角色們身分得以顛覆,男女和主僕關係可以互換,對主角來說就像是一場夢境(或夢魘)。主角的存在同時也反應了外面現實世界的壓迫,他們將對現實的焦慮帶入劇中的奇幻世界,試圖將這夢境裡的每個人拉回現實,笑點即出現在這種現實與幻覺的拉鋸之中所產生的斷裂。其他角色對於夢境裡發生的遊戲皆一笑置之,而主角卻認真以待,逐漸由唯一的清醒者變成唯一的瘋狂者,其嚴肅的態度也由於和夢境邏輯的不相容而反顯荒謬。《魚蹦Family》的六個短劇皆略有這樣的特質,涵括了既現實又夢幻的情境以及既清醒又瘋狂的人物。

《隔離嘅大母雞》在劇本創作上亦不乏細膩之處,由兩位創作者洪節華、洪珮菁共同編導演。此戲的結構頗有貝克特經典鉅作《等待果陀》的雛形,主要戲劇行動是母親和記者兩位角色在靈界車站裡的漫長等待:前者緊抓過去,等待兒子來投胎;後者等待上車,亟欲奔向未來。因此,我們可見兩者在戲中的存在目標相互對峙,並同時被困鎖在這始終如一的場景。觀眾先穿過劇場裡幽暗的曲徑來到了車站,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白靄靄的簡約風景,舞台上的長凳、枯樹、行李、服裝全被漆成白色,裹上了一層哀悼意象。除了空間不變以外,時間彷彿也被凝止,長夜雖不斷地重覆到來,但夜復一夜的等待並未使角色的存在狀態和環境有任何改變,於是一夜在瞬間成了永恆。在這時空兩軸交錯但已被化淡之「虛」的場域裡,「實」的歷史不斷被引入。角色台詞所提及「廣場」,雖暗示「二二八」及「六四」等事件,但事實上延伸概括了世間所有的抗爭。

戲中最有趣的設計,就是場上兩個角色的行李箱,巧妙地成為場面調度的中心。過程中,行李箱的內容物總讓我好奇,當角色打開行李箱時,也暗示著他們正剖析自己的內心:記者的空箱顯露其欲將革命理想拋棄並與過去作切割的意圖,母親則在箱裡裝滿兒子的衣物,將回憶視作一種人生不可卸除的甜蜜負荷。當母親將衣服一件件拿出並拼貼出兒子的形體,藉由她的口述,觀眾也在這近乎空的空間裡,努力地拼湊出有形的歷史和回憶。

可惜的是,由於演員表現未能支撐劇本的歷史厚度,因而使得主題失重。兩角色皆在劇中陳述暴動的殘酷以及表達對革命的無奈,然臺灣演員洪珮菁所飾演的記者雖亦曾是革命份子,但其話語和動作都顯得過分冷靜,遑論壓抑過後的自我衝突,角色彷彿置身事外,因此使得抗爭的力量和現實世界的存在舉無輕重。相較之下,香港演員洪節華的表現就深厚沉穩許多。不過,正因為演員對現實的刻劃不夠深刻,有了敘述卻少了真實,未能有效地引導觀眾進入畫面,整場節奏逐漸趨於一致,使試圖營造出的歷史感有失厚度,情感流於浮動,所以當母親將兒子象徵性地入葬時,背景配上的煽情音樂反顯突兀。如此一來,戲裡原本對歷史和革命的辯證就淡化許多,側重於親情,無形的世界變得比現實要來得有形,而這樣失重的情感,即使豐沛也難以動人。

《魚蹦Family》

演出|魚蹦興業、演摩莎劇團
時間|2012/09/01(19:30)、2012/09/16(14:30)
地點|台北市紅樓劇場、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