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的疏離經驗《愛與痛的練習曲》
3月
01
2018
愛與痛的練習曲(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6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故事源於2009年,強納森・楊的女兒意外死於火災,使楊跌入人生谷底。「.......此作楊親自擔綱一個克服藥物成癮的角色,企圖呈現當生命受到巨大創傷時,沈溺苦難的癮頭就如毒品般的誘惑,然而儘管處於昏迷、被折磨、被拯救的循環中,生命仍將展開溫柔的一面。藝術替我們說出那些說不出的傷痛,使我們獲得重生的驚喜。」——演出介紹

《愛與痛的練習曲》詮釋能被世人感同身受的共同性失落經驗,而這份失落的經驗,來自個人無法承受現實的不安與解離狀態。舞作的題名似乎為此提供了一些線索—Betroffenheit是一個無法被翻譯成英文或是中文的德文單字,在德語中意指「巨大、震懾、受挫、驚愕、創傷而迷惑」,這個字象徵著某種創作者想要呈現的,關於語言文字無法被表達出來的失落,既是無法被翻譯、也是異國的、有如外國事物一般讓人不熟悉。以戲劇為創作出發的藝術家,似乎從自身的身體經驗中,喚醒了對語言迷障的醒悟,而藝術、或詩般的囈語,反而能傳遞這樣狀態中的意義—一種來自創傷之後的疏離經驗。

作品以上下半場的方式進行,上半場有著較為劇場的形式,包含更多的文字敘述,形式化的舞蹈演出。在上半場的抽離空間架構中,較為詩意之處是空間的巧妙暗示,在彷彿讓人被囚禁的房間裏,上癮者將自己監禁其中,無法離去,而空間裡面的電線與電燈都會自動移動、開啟,這個世界裡好似沒有現實,全是癮君子般的幻象,讓人無法抵抗,也無法抽離。而在有如音樂劇或百老匯戲劇的表演段落,身體只是作為陪襯的形式,去脈絡之後的綜藝秀,配上冷感疏離而令人莫名其妙的舞蹈,如森巴舞、拉丁國標雙人舞【1】、踢踏舞和百老匯式的舞蹈,舞者形式化的僵硬姿態,缺乏熱情與生命力的動感,一方面或許凸顯了他們對此類型舞蹈的不熟悉與缺乏技巧,另一方面也恰如其分地反應創作者的編舞意圖— 特意鋪陳的狀況外與形式化的冷漠疏離。整個場景是荒謬的,而這樣的荒謬加強了作品核心主題的宗旨:那些被囚禁在房間裡,一再重複場景而無法離去的上癮者、受創者,無法離去,想走也無法走,想離開也無法離開,只能重複、再重複,在詭譎之中奄奄一息的看著自己,這原本便無法用語言邏輯的論述解釋。而綜藝秀中的小丑形象就像是多重的倒影,既是鬼魅、是善也是惡,是無法定義的恐怖與歡樂。而在這場綜藝秀中,作為主角的host,既是英文中的主持人,也是資源與服務的提供者,是能量與轉化的來源,他在舞台中不時出現的魔術箱中被放入拖走,彷彿也暗示了被囚禁的心境,是內與外、上與下,如多寶格盒子或俄羅斯娃娃一般的層次,卻又是再多的文字與雙關語也梳理不清的曖昧難解。

下半場作為本齣戲的重點,演繹了語言失效時,動作是唯一可以繼續的表達方式。上半場的囈語旁白,變成了供人自行填空的開放答題,當語言失去意義時,旁白也成了自由心證,而那無語的文字才突顯了身體力量之強大。舞者下半場的動作讓觀眾進入一種情境之中,在觀眾的想像裡看見主角與內心陰影的掙扎,而表演者之中的重要角色Jermaine Spivey因受傷無法演出,也因此舞作末尾據說萬分精彩的雙人舞,只能靠觀眾自行想像來完成。雖然因此更能感受強納森.楊身為劇場人卻有著驚人身體能力的動作表現,讓人暗自揣測這是否來自創作者最深刻的情感欲求?情感上的真實或許也能在表演中赤裸的昇華顯露。只是少了靈魂舞者的表演,在上半場破碎文字的堆疊下,鋪陳了想要突離語言、玩弄語言的雙重意義,這種翻譯與外國語言之間落差的衝突,在上半場逐漸累積,卻因受傷而缺席的舞者,讓作品結尾處欲透過身體來表達的張力稍嫌不足,舞台上身體的空白雖是給觀眾增加了想像空間,卻也是一個缺憾,是看不見爆發性結尾的遺憾。

註釋

1、身為騷莎研究者,我想強調演出中並沒有騷莎舞,雖然觀眾跟編舞者都稱此為騷莎舞,在此論述中的騷莎舞彷彿變成了一種扁平化的umbrella term,泛指任何拉丁舞蹈。

《愛與痛的練習曲》

演出|克莉絲朵・派特、強納森・楊/基德皮沃舞團與電動劇團
時間|2018/02/25 14: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布氏疏離技法鼓勵觀者批判思考,但舞劇似乎鼓勵觀者放棄對於內容的思考,而聚焦於其形式的感受。所謂內容,我認為是獨白‭/ ‬對話的部分,強納森.楊的寫作其實相當貧弱,除了嘶聲囈語,還是嘶聲囈語。(王寶祥)
3月
01
2018
在舞群所代表的眾多分裂意識裡,為何選擇一個非裔美人作為主角最後對話的分裂自我/他人?在其重建主體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如何閱讀這樣厚重的種族象徵意義? Jermaine Maurice Spivey當天的缺席(absence),反而成了最真實的在場(presence)。(許仁豪)
2月
28
2018
《愛》有著透出光采的內核。但因為不同自我分裂得過於徹底,加上狀態的轉折往往以感染方式散佈,因此迷惑還是成了作品主要的基調,掩蓋了betroffinheit的其他特質。(張敦智)
2月
28
2018
導演執著於兩小時盡情展現痛苦深淵的反覆對話,對筆者來說何嘗不是被強加了壓迫與無所釋放的痛楚。本該投射出的感同身受,卻被這種無處喘息的空間裡,找不到身為觀者該處的境地。(石志如)
2月
28
2018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