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的疏離經驗《愛與痛的練習曲》
3月
01
2018
愛與痛的練習曲(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6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故事源於2009年,強納森・楊的女兒意外死於火災,使楊跌入人生谷底。「.......此作楊親自擔綱一個克服藥物成癮的角色,企圖呈現當生命受到巨大創傷時,沈溺苦難的癮頭就如毒品般的誘惑,然而儘管處於昏迷、被折磨、被拯救的循環中,生命仍將展開溫柔的一面。藝術替我們說出那些說不出的傷痛,使我們獲得重生的驚喜。」——演出介紹

《愛與痛的練習曲》詮釋能被世人感同身受的共同性失落經驗,而這份失落的經驗,來自個人無法承受現實的不安與解離狀態。舞作的題名似乎為此提供了一些線索—Betroffenheit是一個無法被翻譯成英文或是中文的德文單字,在德語中意指「巨大、震懾、受挫、驚愕、創傷而迷惑」,這個字象徵著某種創作者想要呈現的,關於語言文字無法被表達出來的失落,既是無法被翻譯、也是異國的、有如外國事物一般讓人不熟悉。以戲劇為創作出發的藝術家,似乎從自身的身體經驗中,喚醒了對語言迷障的醒悟,而藝術、或詩般的囈語,反而能傳遞這樣狀態中的意義—一種來自創傷之後的疏離經驗。

作品以上下半場的方式進行,上半場有著較為劇場的形式,包含更多的文字敘述,形式化的舞蹈演出。在上半場的抽離空間架構中,較為詩意之處是空間的巧妙暗示,在彷彿讓人被囚禁的房間裏,上癮者將自己監禁其中,無法離去,而空間裡面的電線與電燈都會自動移動、開啟,這個世界裡好似沒有現實,全是癮君子般的幻象,讓人無法抵抗,也無法抽離。而在有如音樂劇或百老匯戲劇的表演段落,身體只是作為陪襯的形式,去脈絡之後的綜藝秀,配上冷感疏離而令人莫名其妙的舞蹈,如森巴舞、拉丁國標雙人舞【1】、踢踏舞和百老匯式的舞蹈,舞者形式化的僵硬姿態,缺乏熱情與生命力的動感,一方面或許凸顯了他們對此類型舞蹈的不熟悉與缺乏技巧,另一方面也恰如其分地反應創作者的編舞意圖— 特意鋪陳的狀況外與形式化的冷漠疏離。整個場景是荒謬的,而這樣的荒謬加強了作品核心主題的宗旨:那些被囚禁在房間裡,一再重複場景而無法離去的上癮者、受創者,無法離去,想走也無法走,想離開也無法離開,只能重複、再重複,在詭譎之中奄奄一息的看著自己,這原本便無法用語言邏輯的論述解釋。而綜藝秀中的小丑形象就像是多重的倒影,既是鬼魅、是善也是惡,是無法定義的恐怖與歡樂。而在這場綜藝秀中,作為主角的host,既是英文中的主持人,也是資源與服務的提供者,是能量與轉化的來源,他在舞台中不時出現的魔術箱中被放入拖走,彷彿也暗示了被囚禁的心境,是內與外、上與下,如多寶格盒子或俄羅斯娃娃一般的層次,卻又是再多的文字與雙關語也梳理不清的曖昧難解。

下半場作為本齣戲的重點,演繹了語言失效時,動作是唯一可以繼續的表達方式。上半場的囈語旁白,變成了供人自行填空的開放答題,當語言失去意義時,旁白也成了自由心證,而那無語的文字才突顯了身體力量之強大。舞者下半場的動作讓觀眾進入一種情境之中,在觀眾的想像裡看見主角與內心陰影的掙扎,而表演者之中的重要角色Jermaine Spivey因受傷無法演出,也因此舞作末尾據說萬分精彩的雙人舞,只能靠觀眾自行想像來完成。雖然因此更能感受強納森.楊身為劇場人卻有著驚人身體能力的動作表現,讓人暗自揣測這是否來自創作者最深刻的情感欲求?情感上的真實或許也能在表演中赤裸的昇華顯露。只是少了靈魂舞者的表演,在上半場破碎文字的堆疊下,鋪陳了想要突離語言、玩弄語言的雙重意義,這種翻譯與外國語言之間落差的衝突,在上半場逐漸累積,卻因受傷而缺席的舞者,讓作品結尾處欲透過身體來表達的張力稍嫌不足,舞台上身體的空白雖是給觀眾增加了想像空間,卻也是一個缺憾,是看不見爆發性結尾的遺憾。

註釋

1、身為騷莎研究者,我想強調演出中並沒有騷莎舞,雖然觀眾跟編舞者都稱此為騷莎舞,在此論述中的騷莎舞彷彿變成了一種扁平化的umbrella term,泛指任何拉丁舞蹈。

《愛與痛的練習曲》

演出|克莉絲朵・派特、強納森・楊/基德皮沃舞團與電動劇團
時間|2018/02/25 14:30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布氏疏離技法鼓勵觀者批判思考,但舞劇似乎鼓勵觀者放棄對於內容的思考,而聚焦於其形式的感受。所謂內容,我認為是獨白‭/ ‬對話的部分,強納森.楊的寫作其實相當貧弱,除了嘶聲囈語,還是嘶聲囈語。(王寶祥)
3月
01
2018
在舞群所代表的眾多分裂意識裡,為何選擇一個非裔美人作為主角最後對話的分裂自我/他人?在其重建主體意義的過程中,我們如何閱讀這樣厚重的種族象徵意義? Jermaine Maurice Spivey當天的缺席(absence),反而成了最真實的在場(presence)。(許仁豪)
2月
28
2018
《愛》有著透出光采的內核。但因為不同自我分裂得過於徹底,加上狀態的轉折往往以感染方式散佈,因此迷惑還是成了作品主要的基調,掩蓋了betroffinheit的其他特質。(張敦智)
2月
28
2018
導演執著於兩小時盡情展現痛苦深淵的反覆對話,對筆者來說何嘗不是被強加了壓迫與無所釋放的痛楚。本該投射出的感同身受,卻被這種無處喘息的空間裡,找不到身為觀者該處的境地。(石志如)
2月
28
2018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