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的再創造《天上.人間.桃花源》
12月
15
2021
天上‧人間‧桃花源(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7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古老的神話故事能不能加以改造?樸拙傳統的客家戲曲適不適合加入現代科技?這些答案在客家大戲《天上.人間.桃花源》中都可得到。本劇原著為曾永義院士的京劇劇本《牛郎織女天狼星》,曾院士在創作時,便不停提到「情意」予於戲曲的重要性,符合客家採茶戲中講究「圓滿美好」的特質,因此全劇淡化了牛郎織女原有的悲劇色彩,強調為了追尋心中的愛情歸宿,每個人都必須站出來捍衛自己。

「追」與「尋」,便是《天上.人間.桃花源》中最顯著的元素:牛郎與織女在天界與人間中不停地尋找愛情的一方淨土,途中還必須歷經種種考驗,但都沒有擊倒這一對神仙眷侶,反而讓他們更為堅貞,永不分離。扮演反派的天狼星君何嘗也不是在追尋織女的愛情?可惜慾望跟挫折蒙蔽了心理,最終使他變成了驅逐者。

我們在劇中看到的每個神仙都具備了人類的情感,牛郎與織女表述了中國古代理想的男耕女織,卻也少不了忠誠的考驗與質疑,「天狼星」則借喻年輕人那些常見的愛情亂象:劈腿、霸凌、挑撥,「得不到就毀了你!」宛如社會新聞常見的恐怖情人。喜鵲也不再限於銀河搭設「橋梁」的任務,劇中同樣也給予性格,變成一個暗戀對象而不得,反受其害的可憐鵲女。但她在最後一刻成功清醒了過來,以己身之力成全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會,不再是冷冰冰的神祇。

其場域是以「三度空間」的模式來運作,分別為「天庭」、「人間」、「桃花源」三個舞臺,從中呈現了主角群三個不同階段的歷程:神仙、凡人、隱蔽。在天庭,牛郎織女受天狼星陷害被貶下凡;在人世,又因趙大戶覬覦織女美色、紈褲子弟的挑逗捲入困境。「桃花源」則體現了牛郎織女對愛情的追求與嚮往,也反映了對現實的不滿。

在角色的設計上,《天上.人間.桃花源》嘗試將「牛郎」、「織女」、「天狼星」之間的三角關係建構在客家三腳採茶戲的形制上,賦予新的意義,並嘗試不同形式的空間演譯,擔任導演的溫宇航改良了三腳採茶戲中「生」、「旦」間的互動演出,增添京崑「才子佳人」的典雅厚重,使其精緻化。

繼《地獄變》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再度使用投影科技,前作大量借鑒了敦煌壁畫,表現唐代畫聖的風華。那麼,《天上.人間.桃花源》就是傳說故事的再創造,王奕盛的影像設計在舞台上揮灑了一齣齣精美畫面,根據天庭、銀河、人間的特質加以繪製,凸顯了牛郎織女故事的主旨,更映襯出反派天狼星內心的巨大陰影,「老牛吸河」、「共築鵲橋」等經典橋段搭配了聲光效果,流暢的故事線與充滿動物童趣的演員造型,讓整齣戲的觀看過程猶如翻閱一本繪本故事書。

不過《天上.人間.桃花源》仍有一點缺憾,劇情的結局仍是回到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原著情節,對於「桃花源」並沒有多少描繪,演員們只是一直不斷提到要「捍衛」、要「追尋」,筆者想像的情境是可能會有漁人救贖這對可憐夫妻,讓他們永居其中,下半場最後反倒是草草結束,「不足為外人道也。」或許就如同我們常見的解釋般,那是一片世外樂土、避世隱居的地方,自然是難以找到了。

《天上.人間.桃花源》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21/11/28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